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全文-含附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前言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省域内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07]142号)编制,与《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了充分衔接,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①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需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省域全部国土空间。2第一章规划背景科学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必须全面认识全省的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正确分析国土开发利用的形势与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趋势与任务。一、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自然状况——区位。我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89°25′至103°04′,北纬31°39′至39°11′之间,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余公里,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为邻,东南部和四川省毗连,西北部同新疆自治区接壤,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相连,地理位置特殊,战略地位重要。(图1青海省行政区划图)——地形。我省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境内地势高峻,高差明显,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势东低西高,总体呈现梯级上升形态。地形大体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类型,东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全省海拔3000米以上的区域面积达60.7万平方公里,占84.6%,最高点6860米,最低点1650米。(图2青海省地形地势图)——气候。我省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冬季漫长,夏季凉爽;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空气稀薄,气压低。全省日照时数2328~3574小时,年平均气温-5.6~8.1℃,日较差为12~16℃②,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在764.1~17.6毫米之间,全省平均大气压仅为海平面的三分之二,空气含氧量比海平面少20~40%。3——资源。我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共发现各类矿产134种,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54种列全国前10位。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水资源③和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337万千瓦,可装机容量2159万千瓦。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分布集中,经济价值较高。——植被。我省植被类型比较丰富,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灌丛、草原、草甸、戈壁、荒漠、草本沼泽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类型。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上游及祁连山东段等地区,森林覆盖率为6.1%;草地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8%,主要分布在青南高原和环湖地区;高原湿地面积8.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3%,主要分布在江河源头;荒漠化面积19.1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7%,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经济社会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21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0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9.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9.9:57.3:32.8,人均生产总值36510元;全省总财力135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8.6亿元,财政总支出12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196元。全省县以上研发机构51个,各级各类在校学生110.5万人,各类卫生机构1666个、床位近3万张,文化馆、图书馆104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5.7%和96.9%。(图3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图)2、人口分布我省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013年全省总人口577.8万人,人口密度为8.1人/平方公里。全省城镇人口280.3万人,城镇化率48.5%;少数民族人口271.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7%,高于内蒙古、广西和宁夏等民族自治区,省内世居的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4古族。全省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该区面积占全省的4.8%,人口占全省的73%,人口密度118.5人/平方公里;西部地区面积占全省95.2%,人口占全省的27%,人口密度2.2人/平方公里。西宁市区人口密度2709人/平方公里;民和县人口密度230人/平方公里,大通、湟中、平安、互助、化隆县、乐都区人口密度100-200人/平方公里,湟源、循化县人口密度50-100人/平方公里,尖扎、同仁、贵德、门源、同德、贵南县人口密度10-50人/平方公里,其余各县人口密度均在10人/平方公里以下,最低的不到1人/平方公里。(图4青海省人口聚集度评价图)3、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交通,实现了省会到州府通二级、州府到县城通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8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7万公里。青藏铁路格拉段、兰青铁路增建二线、柴木铁路、玉树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天然气涩宁兰复线、涩格复线、石油花格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西宁站改造及相关工程、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德令哈机场等开工建设,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862公里。能源,公伯峡、苏只、康扬水电站,华电大通发电厂、唐湖火电厂、宁北火电厂,330千伏东部地区双环网、海西地区单环网结构等重大能源项目建成投运,供电区域面积51.5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544.5万人。水利,建成了盘道、下湾、恰让等一批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37.6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24平方公里。(图5青海省交通优势度评价图)二、突出问题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空间布局不均衡,利用效率低。省域国土空间中东部地区城镇、农村居民点密度高,西部稀疏;农村生活空间偏多,城镇居住空间偏少④。城市内部工业空间偏多,单位空间产出低;城镇集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小,空间利用效率不高。5——矿产资源富集,勘查程度低。我省矿产资源富集,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各省区前列,开发潜力巨大。但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矿产资源勘查勘探程度低,详查程度以上的矿产地仅占矿产地总数的6.8%,能够提供矿山建设开发利用的经济可采储量仅占资源储量的4.5%。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还面临技术、环境和经济性等方面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差距大。我省资源、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在区域之间不协调,劳动人口与赡养人口空间分离,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地区间人均财政支出相差2.8倍,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相差3.2倍⑤。三、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省域国土空间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优势度等要素,全省国土空间⑥具有以下特征:——生态地位重要,功能呈退化趋势。我省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战略要地,是国家乃至全球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是高原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的宝库(图8青海省生态重要性评价图)。全省生态系统⑦较为脆弱,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面积扩大,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问题突出。(图9青海省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图)——国土空间大,适宜开发面积小。我省地域辽阔,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52%。国土空间中,山地多,平地少;高海拔的地域广,低海拔的区域小;难于开发利用面积大,易于开发面积小;具有生态价值的空间大,适宜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国土空间少。在全省国土空间中,高原、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0%,盆地和沙漠、戈壁占35%,河谷地占5%;现有耕地面积5885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1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仅有0.3万平方公里;建设空间4615平方公里,开发强度0.64%,城市空间501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773平方公里。(图6青海省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6——水资源丰富,时空分布不均。我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黑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黄河总径流量的49%、长江流量的2%、澜沧江流量的17%、黑河流量的41%从我省流出,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5位,人均水资源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近6倍。但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人口及工业、城镇布局不匹配。青南地区为全省的富水区,水资源占全省的63%,人口占全省的14%;东部及柴达木盆地为全省的贫水区,水资源占全省的12.3%,人口占全省73%;祁连山及环青海湖地区为全省中水区,水资源占全省的24.7%,人口占全省的13%。地表水径流年内分配不均,6-9月占全年径流量的70%以上。全省多年平均出境水量为596亿立方米。(图7青海省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评价图)——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局部地区中度污染。全省大气、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容量较大,但局部地区中度污染。2013年西宁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1天,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0.176毫克/立方米,属中度污染。湟水干流西宁至民和段水体污染较重,部分河段水质超过Ⅴ类水质标准,造成水资源水质性短缺。(图10青海省环境容量评价图)——自然灾害频率高,危害程度大。我省自然灾害范围广、频率高,区域性、季节性明显,造成损失较严重的是旱灾、雪灾和地震、风沙等自然灾害。在地区分布上,东部以干旱、冰雹、洪涝、霜冻、农作物病虫害为主;青南以雪灾、大风、鼠害为主;北部和西部以干旱、风沙和沙尘暴为主⑧。(图11青海省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四、面临趋势未来一个时期,是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城镇化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土空间开发必须进一步突出我省重要的生态地位,强化生态功能,必须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协调。——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对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出新需求。我省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全国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巩固“三江源”、“中华水塔”、“全球气候启动区”的重要生态地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扩大绿色空间,增强固碳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形成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7——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空间提出新需求。我省是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日趋显现⑨。人口数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既需扩大居住和绿色等生活空间,也需增加农产品生产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建设空间提出新需求。工业的发展、工业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以及我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必然增加工业建设空间需求。——全面推进城镇化对建设空间提出新需求。随

1 / 9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