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或占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所以)不为.(做)苟得..(苟且偷生)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想要)莫甚于..(比……更重要)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不仅)贤者有是.(这个,这样)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掉)耳。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吆喝着)而与.(给)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用脚踢)尔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与之,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高位厚禄)则不辩.(同“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对)我何加..(有什么好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同“德”,感激)我与.(同“欤”,语气助词)?乡.(同“向”,从前)为.(为了)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这样看来)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叫)失其本心..(天性,天良)。一、一词多义:1.与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⑵呼尔而与之(给)2.而⑴蹴尔而与之(表修饰)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3.于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⑵万钟于我何加焉(对)4.是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个,这样)⑵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5.得⑴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6.为2⑴乡为身死而不受(wèi为了)⑵今为宫室之美为.之(wéi做,接受)⑶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wéi做,接受)二、通假字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三、古今异义1.钟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2.是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四、词类活用⑴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五、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正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保全性命,可是有的人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可是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也不会接受。(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六、内容、主旨3(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答:本文的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2)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请写出上文派生出来的两个成语。①舍生取义②苟且偷生(4)请你举出历史上两个舍生取义的名人的事例。答:①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②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③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也不出卖战友。④陈毅《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⑤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5)“我”欲“生”却不苟且偷生,恶“死”却不躲避导致死亡的祸患,请问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⑹“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答: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⑻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答: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七.写作特点、写法、结构(1)第一段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2)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作者先以贫者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再以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为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善用比喻,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4八、客观题1、选出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学而不思则罔B.任重而道远C.窥镜而自视D.蹴尔而与之2、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B.蹴.尔而与之(脚)C.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D.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偷生)3、下面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D)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勿相忘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患有所不避也C.非独贤者又是心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故不为苟得也故自号曰醉翁也4、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战于长勺B.苛政猛于虎也C.万钟于我何加焉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C)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性)B.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不是也可以让它停止了呢)D.贤者能勿丧耳(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6、选出与“夫战,勇气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A.乞人不屑也B.生,亦我所欲也C.鱼,我所欲也D.陈胜者,阳城人也7、选出理解文段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文的主旨是“舍生而取义”。B.文中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指“不义”。C.孟子认为并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有贤德的人才具备。D.“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就是指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B.第2段用“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人人都有“本心”。C.第2段用有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D.第2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摆事实讲道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