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C2003001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林毅夫刘培林No.C20030012003年2月25日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林毅夫刘培林一导言劳均产出增长的两个源泉是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在假定各经济体技术进步步伐一样的条件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得出的推论是,由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所以初始劳均资本量较少的经济体的劳均资本积累速度,会相对快于初始劳均资本量较多的经济体,进而劳均资本量和劳均收入水平最终收敛。Barro等(BarroandSala-i-Martin1997)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初始技术水平落后的经济体,在未来的技术进步速度要比初始技术水平先进的经济体快。但是,新古典理论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收敛机制的分析,抽象掉了政府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发展战略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影响。如果说新古典理论在分析发达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情形时,这种抽象还不至于影响其解释力的话,那么在分析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时,则决不可忽视发展战略的影响。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结构是否顺应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步伐。林毅夫(2002)总结上个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的经济史,归纳出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若干理论假说。本文将运用1978-2000年期间中国大陆30个省区市的经验资料,对林毅夫(2002)归纳的关于发展战略对技术进步和劳均资本积累两个假说进行经验检验。本文后面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综述有关经济增长实证检验的文献;第三部分介绍为获取本文计量检验的有关变量而构造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方法;之后的第四部分按照本文构造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框架,对中国29个省区市在1978-2000年期间的劳均GDP的增长进行分解;第五部分报告了计量检验方程的设定;第六部分报告检验的结果;最后是结论。二文献综述无论是Mankiw等(Mankiw,etal.1992)、Barro等(1991,1992)对国际经验和发达国家经验的检验,还是蔡昉等(蔡昉,都洋2000)、蔡昉等(蔡昉,王德文,都洋2001)、Jian等(Jianetal.1996)、Tusi(1996)、魏后凯(1997)、宋学明(1996)、申海(1999)、沈坤荣等(沈坤荣,马俊2002)、Cheng(2002)对中国经验的检验,均没有考虑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刘明兴(2001)和林毅夫(2002)的经验实证工作中,分别分析了发展战略对中国各个省区市和国别之间的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但是这些文献和上面提到的其他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文献,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假定技术进步在各个经济体之间是相同的。假定技术进步速度相同的前提下进行的经济增长收敛实证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是误导的。正因为如此,新近的一些文献(Kumaretal.2002,Hendersonetal.2001,Maudosetal.2000,Gumbau-Albert2000)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1和要素积累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各自的收敛效应。但是,Kumar等(Kumaretal.2002)、Maudos等(Maudosetal.2000)以及Gumbau-Albert等(Gumbau-Albert2000)文献所使用的数据数据包络分析框架面临一个难以解释的结果:“技术有可能退步”。这个结果意味着,在当前时期复制过去时期的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之后,当前时期的产出水平有可能低于过去时期的产出水平。对这样分析结果,显然难以从经济学上给出合理可信的解释。正因为如此,Henderson等(Hendersonetal.2001)的论文中,通过对现有数据包络分析框架的改进,避免了“技术有可能退步”的尴尬结果。但无论是Kumar等(Kumaretal.2002)、Maudos等(Maudosetal.2000)以及Gumbau-Albert等(Gumbau-Albert2000),还是Henderson等(Hendersonetal.2001)的论文,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假定:“在同一时点上,各经济体面对的技术前沿是相同的”。这个假定事实上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一开始赖以发展的基石,但也正是这个暗含的假定导致了两方面的不利后果:(1)限制了该方法在生产率分析方面的运用;(2)测度给定经济体技术效率2和技术进步时,存在偏差。下面依次分析这两方面的局限性。首先,这个暗含的假定限制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运用范围。如果能够收集到的经验资料不是各经济体在同一个时间截面上的生产行为点,而是同一个经济体生产行为的时间序列点,那么前述的暗含假定就意味着无从构造技术前沿,也无从进行其他分析。其次,“所有经济体面对同一个技术前沿”的假定,也必然导致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在截面数据分析中不能准确测度各个经济体的技术效率;在Panel数据分析中不能准确测度各经济体技术前沿的变化。下面详细阐述。如果要研究的对象是技术同质性比较强的微观企业,比如研究一个四位码行业当中各个企业的技术效率,那么“所有经济体面对同一个技术前沿”假定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旦研究对象是大的经济体,比如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行政区的对比,或者各个国家之间的对比,那么,这些大经济体之间技术同质性的假1技术进步的直观含义是技术前沿的外推;而技术前沿指的是给定投入水平对应的潜在产出。对于技术前沿和技术进步的严格定义,将在后文给出。2本文使用的技术效率,含义是给定投入水平下,实际产出和潜在的最大产出之比,严格的定义将在后文给出。当然,技术效率还可以用给定产出之下,实际投入和潜在的最小投入之比来衡量。定就比较难于成立。如果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内部,比如美国的各州,或者各个发达国家之间,如OECD国家之间,技术同质性假定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接受的话,那么在发展中国家,在转型国家内部以及这些国家之间,技术同质性假定就是一个非常强的假定。严格来讲,在短期之内,一旦投资决策付诸实施之后,各经济体的技术就是里昂惕夫型的,要素之间完全不可替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期之间,还是同一时期的各个企业之间,同质技术都是一个强假定。但在较长时期里生产要素之间可以替代。所以,通常研究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技术,实际上都是众多里昂惕夫型技术的外包络线。进而言之,一个大经济体的技术前沿,实际上是其内部各小经济体技术前沿的外包络线。这个原理类似于U型成本曲线中,长期成本是短期成本外包络线的原理。如果各经济体事实上面对的技术前沿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在分析时无视这种差别,那么会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不能准确评价各个经济主体的技术效率;不能准确测度各个经济主体技术前沿的变化。这些后果有时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以图1说明之。从这个图中我们看到,全国的技术前沿是A省和B省以及其他省区技术前沿的外包络线。当A省和B省的实际生产行为点分别处于A1和B1图1所有经济体面对共同技术前沿的假定导致的后果时,它们同时处于A和B自身的技术前沿和全国的技术前沿上。此时基于A省技术前沿和基于全国技术前沿测度得到的A1点的技术效率均为1。同理,基于B省技术前沿和基于全国技术前沿测度得到的B1点的技术效率也均为1。但是,对A2和B2点而言,则情形就大不一样。不难理解,以A省自己的技术前沿测度的A2点的技术效率为1,但是以全国的技术前沿测度的A2点的技术前沿则小于1。同理,以B省自己的技术前沿测度的B2点的技术效率为1,但是以全国的技术前沿测度的B2点的技术前沿也小于1。假定全部经济体面对着同样的技术前沿,还将导致另外一个后果。倘若图1中B省的技术前沿发生了变化,由图中的“B省的技术前沿”的位置变化为图中“A省的技术前沿”的位置,而全国的技术前沿没有变化,那么,如果按照“各经济体在给定时期技术前沿相同”的假定,则测度不到B省的技术前沿变化。要测度到这种技术前沿的变化,必须放弃“各经济体在给定时期技术前沿相同”的假定。出于这些考虑,本文放松“各经济体在给定时期技术前沿相同”的假定,构造相应的分析框架。三改进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框架本文将基于“各经济体在同一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技术前沿”的假定,以及Henderson等(Hendersonetal.2001)的论文中暗含的“过去掌握的技术不会遗忘”的假定,构造如下的经济增长分解核算框架。设对某个经济体而言,N种要素投入NkRx经由生产技术tkT转化为M种产出MkRy。对时期t=1,2,…,T而言,有T个生产行为观察点:(x1,y1),(x2,y2),…,(xT,yT)。基于此,定义时期t的技术tkT为:)(能够生产出1...................|),(kkkktkyxyxT中性规模报酬条件下,定义(1)的具体含义是:tzNnxxzMmyyzyxTntknmtkmkktk,...,2,1,0)2......(....................,,...,1,,,...,1,:),{(11这个定义的思想与Färe等(Färe,etal.1994,p.71)中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定义明确了这样一点:t时期的技术必须使得t以及t以前所有时期的生产行为点可行。显而易见,按照这个定义,即使仅仅有单个经济体时间序列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构造其技术前沿。在这样拟合得到的技术前沿之下,定义该经济体在各时期的技术效率为:)3.........(),(,:),(inf),(tkkktkkkkktkkktkTyxyxyxyxD另外,可以给出判断从时期t到时期t+i技术前沿是否上升的标准是:)4...(,上升了到时期那么技术前沿从时期如果ittTTtkitk进一步定义4个指标:在技术tT之下,tx和itx的投入水平对应的最大产出3分别为:3这里的最大产出,实际上是绩效最好的经济体在给定投入之下的产出水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指的技术前沿对应的产量。),(,ttttttyxDyy和),(,itittitittyxDyy在技术1tT之下,tx和itx的投入水平对应的最大产出分别为:),(,ttitttityxDyy和),(,itititititityxDyy基于这些定义,可以将经济体k在时期t+i的产量ity相对于在时期t的产量ty的增长,分解为三个源泉:)5........(),(),(),(),(),(),(),(),(),(),(2/12/1tititkitktktktktkitkitkitktktkitktktkitktktktkitkitkitkitkitktktktktkitkitkitktityyyxDyxDyxDyxDyxDyxDyxDyxDyxDyxDyy上面的(5)式将ity/ty分解为三个因子的乘积,其中前两个因子分别为技术效率变化带来的增长效应(EC)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效应(TP),第三个因子刻画了从时期t到时期t+i之间,投入水平变化带来的产出增长效应(INC)。而前两个因子EC和TP的乘积就是Malmquist生产率。(5)式中的4个产出距离函数),(tktktkyxD、),(itkitkitkyxD、),(tktkitkyxD和),(itkitktkyxD分别通过求解下面的线性规划问题而得到:求取),(tktktkyxD的线性规划问题为:tzNnxxzMmyyxyztsyxMaxyxDktkntknktkmtktktktkmktktktktktktk,...,2,1,0)6.........(,,...,1,,,...,1,),(..),(),(111求取),(itkitkitkyxD的线性规划和(6)类似,不过需要将(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