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唯美主义文论——“为艺术而艺术”ArtforArt一、唯美评论的理论渊源、以及演进过程1、唯美文论的起因(1)美学和文艺理论自身发展的学术背景。唯美倾向和对“纯艺术”的追求,在西方文论史上源远流长。无利害(相对于审美主体)、超功利(相对于审美客体)和纯形式(仅限于对象),是康德美学的核心观念。(2)社会集体心理背景康德2、唯美主义的发展历程(一)上升期指是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戈蒂叶已创造出唯美作品,写出唯美评论,而且陆续受到比他更年轻的法国青年人众星捧月般的拥戴和推崇的时期。(二)全盛期指19世纪70年代,惠斯勒与罗斯金诉讼案的胜利,是唯美主义全盛期的突出表现。惠斯勒《蓝色与银色的夜曲》惠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三)衰落期指19世纪90年代王尔德与昆斯伯里侯爵诉讼案的失败,标志着唯美主义衰落期的到来。波西王尔德3、唯美主义的主要特点1.“为艺术而艺术”2.“形式”和“美”至上3.“批评家等于艺术家”4、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1)法国的戈蒂叶(2)英国的佩特、王尔德(3)意大利的桑克蒂斯5、唯美主义走向形式主义自从被称为“唯美狂”的王尔德被投进监狱,欧洲大陆的唯美主义思潮开始衰败并衰退。此时,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唯美主义向形式主义的跃进。二、唯美评论的理论形态(一)戈蒂叶:艺术美没有目的1、生平戈蒂叶生平有两大特点:(1)从爱好绘画转入爱好文学(2)从浪漫主义投向唯美主义2、文艺观:(1)艺术的本质:无功利“艺术无功利”是戈蒂叶唯美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整个19世纪唯美主义思潮的理论出发点。对此,戈蒂叶从三个方面来阐述:A艺术独立于道德和政治之外。艺术独立于道德。艺术独立于政治功利主义。B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用的。C艺术有自己的独特的目标,这目标就是艺术本身,与任何外在因素无关。(2)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戈蒂叶把艺术的美置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上。对于文学来说,戈蒂叶认为它的美在于造型,在于形式。所谓造型,就是用文字塑造形象,使其具有绘画、雕刻那样的三维效果,即“将艺术品移植”。(3)“形式”及其内涵形式的最高要求有三:1.是准确,即“把外形的轮廓触摸到它们最难捉摸的隐微曲折处。”2.是给难以捉摸甚至无法描写的事物赋形。3.是赏心悦目的色彩。(4)艺术与生命活动:艺术意味着自由、享乐、放浪1.戈蒂叶不把艺术看作纯精神活动,而是看作生命活动。2.戈蒂叶认为,艺术不以诲人为目的,它独立于政治、道德和社会而“自治”,它的对象是单纯的美和形式,因此追求艺术就是追求美,追求形式。3.对艺术家来说,这种追求意味着自由、享乐和放浪。由于美、形式、艺术三位一体,所以在艺术家眼中,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界限应该完全消解,留下的只是纯净的形式,纯净的美。4.艺术给人以最高享受,所以,追求艺术就是享受生命。(二)佩特“艺术与生命体验”文艺观1、生平王尔特·哈罗特·佩特(Pater1839——1894)是英国文艺理论界唯美主义者早期和最重要的代表。主要著作《文艺复兴:艺术和诗的研究》(1873)2、文艺观(1)艺术感知:脉搏与刹那——对纯美的感受瞬间即逝脉搏与刹那,是佩特理论的核心概念。“刹那”所谓“刹那”,是指人在感知自然或艺术形式时所获取的一个个零散的、瞬间的美感。“脉搏”所谓“脉搏”是指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应不断地获得瞬间的感官享受,感受美、获取美。(2)艺术与生命本体——要保持对形式和美的心醉神迷状态(3)艺术批评:体验就是目的(三)王尔德:形式就是一切1、生平OscarWilde(1854一1900)英国唯美主义作家2、主要著作(1)《谎言的衰落》(2)《批评家即艺术家》3、文艺观1)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2)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摹仿人生。3)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4)艺术与道德:艺术是非道德的。5)艺术以追求“形式”为目标。6)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纯粹是主观的。三、唯美评论的操作途径、方法、以及常用概念(1)文艺本体:文艺本身在唯美评论家看来,文艺的本体既非道德,也非社会(自然、人生、时代等),而是自身。(2)文艺目的:形式、纯美。(3)美、形式与人生的关系艺术不仅等于形式、等于纯美,而且也等于人生。重要概念唯美形式脉搏、刹那、火焰颓废、艺术批评四、对唯美评论的估价唯美评论的诞生,标识了“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开了现代评论(如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等)的先河。是西方古典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流派。五、唯美评论向唯形式评论和唯直觉评论的生成唯美评论向唯形评论和唯直觉评论的生成是以意大利的桑克蒂斯为中介的。桑克蒂斯的核心观点就是“艺术即形式”。桑克蒂斯(Sanctis,1817-1883)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形式主义批评家。桑克蒂斯主要观点1、超越德国文化的理念崇拜:崇拜形式。2、艺术即形式:形式至上。3、艺术批评:只能由艺术本质演绎出来的特殊准则来判断艺术。最著名的观点:“意图与形式的矛盾”。《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是王尔德的代表剧作。此剧早在1918,1919年介绍给我国读者。1924年,著名戏剧家洪深译为《少奶奶的扇子》,并于同年5月上演。AGoodWoman痴男怨女/良家妇女(2006)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莎乐美》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OscarWilde(1854一1900)王尔德的艺术观点是。“不是艺术反映了现实,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受道德标准的约束。用法文写成的独幕诗剧《莎乐美》,其故事来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十四章,莎乐美的母亲希罗底原是希律王的嫂子,在杀害自己丈夫后改嫁希律王,先知约翰为此谴责了她,希律王和希罗底都十分惧怕,但无可奈何。母亲怂恿莎乐美在希律王面前跳起美艳绝伦的舞蹈,希律王看了非常高兴,允诺莎乐美可以满足她提出的一切要求,莎乐美在母亲的怂恿下向希律王索取约翰的头颅,希律王只得答应。《圣经》故事意图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先知约翰,这位无畏、圣洁的传道者,这位基督的引领者和施洗人,因为触怒了希罗底王后,被这位阴毒的妇人残害致死。希罗底利用丈夫对自己女儿的爱欲,把莎乐美作为工具———不处死约翰,就不让女儿跳舞。莎乐美的舞蹈过于诱人———七层纱舞,希律王只好答应处死伟大的先知。从《圣经》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于传道者牺牲的故事,约翰死于希罗底的怨恨、希律王的肉欲,莎乐美与约翰之死没有什么关系。人物关系希罗底夫妻希律王母女继父继女莎乐美爱慕约翰从剧作的人物关系上看,王尔德变动了两处:一是让莎乐美爱上了先知约翰,二是增加了一个人物侍卫队长,并且让他爱上了莎乐美。这两处变动让这部短小的剧作里面充斥了爱欲和死亡:侍卫队长和希律爱莎乐美,莎乐美爱约翰,约翰爱上帝;侍卫队长死于绝望,约翰死于莎乐美极端的爱情,莎乐美死于惩罚。这个妇人最后捧着约翰死亡而冰冷的头颅热烈地亲吻,把一个严肃的宗教故事完全情欲化。这是一种“追求瞬间”的思想,是对当前的强调;这也是一种王尔德所主张的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即“瞬间即永久,一次就足够”,反映了王尔德的为了追求享受与美,可以不顾一切,牺牲一切的艺术观。莎乐美献舞希律王希律王:莎乐美,莎乐美,给我跳个舞吧。......只要你给我跳个舞,你便可以向我要求你所想要的任何东西。我都给。莎乐美:你发誓吗,国王?希律王:我发誓,莎乐美。莎乐美:我要给你跳,国王。莎乐美:我在等我的奴隶给我送来香水和七道面纱,给我脱掉鞋子。希律王:啊,你要光了脚跳舞!太好了!太好了!你的小脚会像白鸽子一样,会像在枝头上迎风招展的白色花朵一样......希律王:......啊,凡给我跳舞让我欢喜的都会得到我丰厚的赏赐。......你的灵魂渴求的一切我都会给你。你想要什么?说吧。莎乐美:我愿有人立即用银盘给我送上......莎乐美:约翰的头。莎乐美:啊,约翰,你不让我亲你的嘴。好呀!我现在要亲它了。我要像咬一枚熟透的苹果一样咬它。是的,约翰,我要亲你的嘴。我说过我要亲它,可不吗?我说过了。啊!我现在就要亲它......可是你为什么不看我,约翰?你那双刚才还那么可怕的充满愤怒和轻蔑的眼睛现在闭上了。为什么闭上?睁开眼呀!抬起你的眼皮呀,约翰!你为什么不看我?你是因为怕我才不肯看我吗,约翰?......你那舌头,你那刚才还像一条红蛇喷着毒液的舌头再也不会动弹了,一句话也不会说了。那条鲜红的毒蛇怎么不动弹了?你不愿要我,约翰。你拒绝了我。你用些恶毒的话骂我,你对我摆架子,像对待妓女。你对我,莎乐美,希罗底王后的女儿,犹太国的公主,就像对待个荡妇一样。哼,我还活着,可你却死掉了,你的脑袋归了我。我可以拿它任意处置。扔它去喂狗,扔它去喂天上的鸟儿。或者把狗吃剩下的再给天上的鸟儿......啊,约翰,约翰,在男人之中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别的男人都令我厌恶,而你却很美丽!......啊!约翰,你为什么就没有看看我?你用你的双手掩护,用你那亵渎的话语作掩护,遮住了你的面孔。你用即将看见上帝的人的掩蔽物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唔,你已见到了你的上帝,约翰,可是我呢,我呢,你却从来没看一眼。你若看了我,是会爱上我的。我可是一见到你就爱上了你的!啊,我多么爱你呀!我现在还爱你呀,约翰。我只爱你一个......我原是个公主,你却藐视我。我原本冰清玉洁,你却在我的血管里燃起了欲火......啊!啊!你为什么就不曾看我一眼?你若是看了我,你是会爱上我的。我很明白你会爱上我的。莎乐美:啊!我吻到你的嘴唇,约翰,我吻到了你的嘴唇。你的嘴唇上有一种苦味。那是血的滋味吗?......不,说不定是爱情的滋味......据说爱情有一种苦味......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系?我已经吻到了你的嘴唇,约翰,我已经吻到了你的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