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怎么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途径实现(教师教育学院12应用心理学邓海飞1211021001)[摘要]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本文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怎样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实现途径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一)经济建设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质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管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去进行才会出成果。如果连人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就想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虽然在以前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生产能力,保持经济发展。(二)政治建设要求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五)人与环境的和谐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上这些目标要求都是在总结以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的实践需要,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而实现以上目标则意味着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二、实现的途径(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期我党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提出来的一个近期目标,也是广大中国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带领中国自建国以来已走过了60多年的路程,对中国现状的了解是无任何人、任何组织可以相比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是经过具体研究、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所以,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党的路线、坚持实施党的方针。(二)坚持改革开放实践已经证明,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回顾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皆是因为当时的国家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当今的中国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过程离不开改革开放,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带动国家经济持续繁荣发展、才能增加人民的收入。而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是必须达成的。所以,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改革开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要途径。(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而找到的一条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这一道路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了巨大牺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种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正在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道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唯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其顺利实现。(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主要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在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结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这一理论体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紧密的结合了起来,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符合广大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其本身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根本福祉,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时刻需要正确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中途夭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意志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愿的完美结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离不开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当前我们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更需要这一理论体系的深入指导。“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论体系时刻将人民利益放于首要位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才能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参考文献][1]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J].党建研究,2012(12).[2]任冠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10).[3]李志军,丁南.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1).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