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课程化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社团活动课程化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黄艳武来源:《新课程·中旬》2016年第04期摘要: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本校开发、执行了“6+1+1”课程体系,将学生社团活动以课程的形式正式纳入学校教学课程,实现课程化管理。近三年的实践探索中,社团活动课程项目的申报、课时的安排、管理体系的构建、评价机制的设置等课程化的实施方法不断完善,积极探索了新型的教学课程改革,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情趣与技能,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发展。关键词:“6+1+1”课程体系;社团活动课程;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一、目的与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凸显多样化办学理念,本校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于2013年至今开发、实施了“6+1+1”课程模式。本模式的“6”是主体,主要安排国家必修课程和必选课程,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是课程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两个“1”分别是两翼,组建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第一个“1”(50分钟)主要安排高考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培养目标在于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50分钟)主要安排综合活动类校本课程,以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本校开设了篮球、足球、羽毛球等8个体育类社团课程以及文学、趣味化学实验、书法、棋类等13个其他类社团课程。二、社团课程的实践方法1.社团活动课程的概念界定及本校特点社团活动课程就是将学生社团组织作为课程的组织载体,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课程内容,以提高智能、发展个性特长、增加学习经历、健全人格为主要目的,由教师进行指导或服务,由学校进行科学组织和评价的一类课程。本校社团课程突出以下三个特点:(1)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人性化。指导老师根据社团的功能和学生的实际与发展需求,以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偏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来设定目标。(2)将课程纳入课表正式化。本校的社团活动是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的行政行为,配有相应的课程开发专项经费,被纳入全校的正式课表,严格责任管理。(3)课程内容设置多样化。社团活动课程不是国家课程中通过课程标准来约束的,更多的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或延伸。龙源期刊网社团课程申报遵循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在本学期开始第一周,向高一、高二学生公布本学期社团活动课程选课指南,项目尽可能多,供学生参考,每人每学期只能参加1个社团。第二个环节,向学生发放《社团活动课程志愿书》,并收集、整理、统计志愿情况。第三个环节,平衡各社团人数规模,原则上尊重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吸纳,将自动被第二志愿的社团吸纳。第四个环节,统计人数、公示各社团名单,一旦确定,本学期将不再进行调整。3.固定活动时间编入课程总表周一到周五每天1~6节课开设国家及省市规定的必修必选课程6课时,高考学科拓展类的校本选学课程在每周一到周五的第7节课,社团活动课程在每周三的第八节课,每学期18周即开设18课时(学时),修完18个学时得1个学分。需额外开展社团活动(赛事),经申报批准后允许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4.采取招标等机制完善课程管理体系为贯彻学校多样化的办学理念,本校社团活动课程的开设作为学生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相关制度。一是实行社团活动课程招(投)标制。课程面向全校教职工征集,经学校课程委员会认定后,再面向教职工进行招(投)标,评标后将结果报课程委员会,由教师个人或团队开发课程。二是实行学生初选终选制。学生对公布的课程进行初选试学,终选确定社团选学课程。三是实行年级统筹协调制。以年级为单位指导学生选课,跨年级选课由年级之间协调,确保学生兴趣得到培养。四是课程质量监测制。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教师对社团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根据评价认定课程质量。三、社团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建设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社团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包含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四方面,同时根据社团活动的价值取向,要体现评价的综合性、过程性、指标性和多元性。社团课程的推进中还要关注教师对社团课程开发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提高校本教材编写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实效性,积极挖掘社团的功能与价值。参考文献:[1]张治.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08(4):56.[2]黄韶斌.关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理论与方法探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22.龙源期刊网编辑李建军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