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提纲(2014.6月中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马自己总结(2014年6月中旬)一、二、选择题(单选共20小题,每题1分;多选共10小题,每题1分;总计30分):第四、五章选择题部分参考题:1、工资本质:(P169)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在公有制范围内,工资的本质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报酬形式。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C)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抽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D.脑力劳动的价值或价格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P18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D)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4)例: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B、D)A.私有制的出现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相对剩余价值的理解(P16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例: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D)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5、商品的二因素是(A)A.使用价值和价值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交换价值和价值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6、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对资本应理解为(A、B、D)(P159)A.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C.资本就是生产资料D.资本是一种运动,且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7、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A)A.“参与制”B.公私合营C.建立垄断银行D.相互联合8、从资本来源上看,资本输出主要有两类(A、B)(P192)A、私人B、国家C、生产D、借贷9、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P198)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三、辨析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1、关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详见教材P29、p67等)唯心主义主张意识决定物质其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如孟子的“万事具备于我”、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胡适的“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法国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德国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奥地利马赫的“物是感觉的复合”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存在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这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古希腊的柏拉图叫“理念”;德国的黑格尔叫“绝对精神”;中国的程朱学派叫“理”。参考《例举唯物和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_百度知道》。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例:白皮书P12起№1、2、3、11P16№2P21起№2、6、9、15等(《马原选择题复习资料里也有》)例1:辨析题:存在即是被感知〔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贝克莱的这个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观点,即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世界上存在着的事物,不论你是否感知,都是自然地客观地存在的。存在的事物未必都被感知。只能说感知了的事物,能说明其存在。这种观点否认了物质实体的存在。(3)、正确的说法应为,存在可能被感知到,感知到的一定存在。例2:辨析题:我思故我在〔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我思故我在”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哲学命题。其含义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由‘思’而知‘在’。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3)“我思”中的“我”不是指我的肉体而是思维包括怀疑、意愿、情感、想象以及人能直接意识到的任何精神活力是指一个思想的主体。“我思”是“我在”的前提,“我思故我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例3: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经典命题。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规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是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3)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例4: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P80~86)真理原则: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真理原则具有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1)真理原则体现客观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按世界本来面目及其规律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的是主观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满足。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和客观制约性,价值规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注:十八大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85)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例1:坚持真理,就是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答案要点]错: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既要坚持真理尺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坚持价值尺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题中观点是不科学的。例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答案要点]错。此命题从正确前提出发,偷换了概念,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1)“真理是有用的”是唯物主义真理观,因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2)“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唯心主义的实用主义真理论,因为有用即真理,把符合主观需要的东西看成真理的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无关,把真理主观化了,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P35-39)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理论意义。“人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思维方式,它改变了旧唯物主义从自然存在出发的思维方式,强调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以及说明人的意识、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再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改变世界,而也只有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实践的意义。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例1:人们的思想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就是真理,但在实践中没有获得成功的思想也不一定就是错误。[答案要点]对。因为它符合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真理检验的复杂情况。(1)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一种认识通过一次实践检验,没有获得成功,不能就说它肯定是错误的。因为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有其局限性,今天没有证明的思想,可以被以后的实践所证明。(2)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思想的成功与失败,要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有的失败并不是指导实践的思想不正确,而是其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例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生活没有客观性。[答案要点]错。前半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的,但是实践是客观的,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客观现实性,所以后半句错了。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例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它与社会存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答案要点]:错误。社会意识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它作为相对独立的精神领域和过程而存在发展,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自身发展的历史基础性;诸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但它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离开了社会存在,就谈不上社会意识,更谈不上两者并行不悖。例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章节复习题第三章三、№2)〔答案要点」:对。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P226~227)[答案要点]:错。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严重挫折,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恶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但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这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苏东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正在探索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