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论述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简述国际收支的弹性论弹性分析法: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考察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内容:(以贬值为例)1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商品多为低弹性的商品所以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改变进出口的商品结构,由进口低弹性的初级产品转为出口高弹性的制成品,才是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根本途径2货币贬值与J曲线效应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满足货币贬值能改善国际收支的前提条件,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的开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3货币贬值对贬值国贸易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货币贬值是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的,反而可能使其恶化,因为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积通常会大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之积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l)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2)通过“双挂钩”,确定黄金和美元并列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储备体制。(3)采用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4)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3.牙买加货币体系有什么特点?(1)国际储备多元化。(2)汇率安排自由化。(3)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多样化。4.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1条指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的宗旨是:(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货币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借以在较高的水平上提高和维持就业与实际所得,并开发各会员国的生产资源;(3)促进汇率的稳定,维持会员之间的正常汇兑关系,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4)协助会员国建立国际收支中经常业务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5)在适当的保障下,由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提供资金,树立其解决国际收支失调问题的信心,从而避免其采取有损国际贸易的措施;(6)缩短会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并减轻其失衡的程度。5.简述世界银行的宗旨。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第一条规定,世界银行的宗旨是:(1)对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并鼓励不发达国家的生产和资源开发。(2)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3)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发会员国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4)与国际其他方面的贷款相配合,提供贷款保证6、简述米德冲突。答:米德冲突是由经济学家米德首先提出,政府在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冲突现象。米德认为,如果政府只运用支出变更政策,而不同时运用开支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平衡,而且还会使两种平衡之间发生冲突。例如,当一国既存在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时,若采用紧缩性的开支变更政策,虽有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同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再例如,当一国存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无论采用紧缩或扩张性的开支变更政策也会使得内、外部平衡发生冲突。因此,理想的选择是有效地配合用这些政策,以期同时获得内部和外部平衡。7、试总结各派(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优缺点及异同。答:众多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可归纳为弹性论、吸收论、货币论和结构论等几种分析方法,总结比较如下: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该理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前提下,应用微观分析的方法推导出货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成立及时时滞效应即所谓的J曲线效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成立及时滞效应即所谓J曲线效应的大小。此外,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贸易条件或改善或恶化,这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弹性分析法纠正了以往的片面看法,正确地指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和效果。但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一,这个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劳务和国际间资本移动:第二,假设前提过于严格,很难适用于实际分析;第三,未考虑贬值后继发的通货膨胀效应;第四,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视了汇率变化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第五,未明确区分不同货币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货币分析法是建立在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它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其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认为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货币供应政策来解决,而贬值只有当其能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因此货币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对于货币论上述的理论前提、有关贬值效应的评价及政策主张,目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批评。结构分析法则针对货币论提出:国际收支失衡并不一定完全是由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引起的。货币论乃至吸收论,都从需求角度来提出国际收支调节政策,而忽视了经济增长供给方面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而支出变更和支出转换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甚至十分有害的。8.三元悖论的含义答: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一、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二、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三、保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9、简述国际收支失衡的弹性调节法与吸收调节法答:(一)弹性调节法1.弹性调节法的概念:弹性调节法主要研究本币贬值对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贬值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调节中、短期国际收支失衡。它的核心是价格需求的条件。2.弹性法调节国际汇率的机制:弹性调节法是利用本币对外汇率的贬值和升值,造成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或上升,从而增加和减少出口,同时促进进口货物的本币价格相对上升或相对下降,从而减少和增加进口,最终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3.弹性调节法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1)贸易对手国对于上述流程这样的结果表示接受,不进行报复,即不会通过同样的贬值来进行对抗;(2)本币的对外贬值速度必须快于对内贬值速度(通货膨胀速率);(3)这一过程必须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也即商品进出口的变化对于价格调整的反应程度要大,一国变更本币对外汇率才能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否则本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但它国的进口却不会增加,结果是采用本币对外贬值的国家遭受损失。4.本币贬值对贸易条件产生的影响(1)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大于出口与进口的供给弹性,本币对外贬值可以促进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条件会得到改善;(2)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小于出口与进口的供给弹性,则贸易条件恶化;(3)如果出口与进口的需求弹性等于出口与进口的供给弹性,则贸易条件不变。5.弹性调节法的缺陷(1)弹性分析是局部分析,与国民经济总体未能很好地联系;(2)在实践中采用弹性调节法存在着对于商品弹性的实际估计,而这种测算并不容易;(3)从现实来看,弹性调节法在假设前提中排除了货币的影响是不实际的。(二)吸收调节法1.吸收调节法的基本原理:将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从宏观经济关系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2.吸收调节法的理论模型:根据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从需求角度出发,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收入的基本关系式为:Y=C+I+G+(X-M),即X-M=Y-(C+I+G)(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开支,X为出口,M为进口)。我们可以粗略认为X-M为国际收支状况,令其为B,再令C+I+G为一国经济的总支出即总吸收,记为A。则可得:B=Y-A。(1)当Y大于A时,B为正值,国际收支出现盈余;(2)当Y小于A时,B为负值,国际收支出现赤字;(3)当Y等于A时,B为零,国际收支平衡。3.吸收调节法的经济含义(1)当国民收入大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顺差状况;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逆差状况;而国民收入等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将处于平衡状况;(2)当国际收支失衡处于逆差时,采用财政措施调节的做法有两个方面:或者是增加Y(即采用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总支出(总吸收)A(即采用吸收政策);(3)总之,通过改变收入和吸收来调整失衡的国际收支,同时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以达到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平衡及经济的均衡发展。4.对吸收调节法的评价(1)吸收调节法将国际收支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克服了局部均衡分析固有的局限性;(2)调整国民收入是改善国际收支的较好办法,但这隐含着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进一步提高总体生产能力;(3)国民收入本身受资源总量和资源重新配置难度的限制,若资源已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4)减少吸收或提高收入,在经济实践中都有时滞效应的问题;(5)吸收调节法侧重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完全忽视了货币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如果货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在逆差时调整较为困难;(6)吸收调节法忽视了资本项目的调节。10、什么是J曲线效应?答:J曲线效应是指在经济实践中使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调节国际收支,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上图中,贬值后国际收支先恶化再改善,原因是出口增长需要投资增加生产,因此有时滞,而进口本身有惯性,找到进口货物的替代品与生产出替代品都需要时间。11、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比较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都是在单商品的假定下展开的,研究的侧重面各有不同。第一代着重讨论经济基本面,第二代的重点放在危机本身的性质、信息与公众的信心上,而到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焦点则是金融体系与私人部门,特别是企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和汇率制度的崩溃使由于政府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这一代理论解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拉美”式货币危机最有说服力,对1998年以来俄罗斯与巴西由财政问题引发的货币波动同样适用。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政府在固定汇率制上始终存在动机冲突,公众认识到政府的摇摆不定,如果公众丧失信心,金融市场并非天生有效的,存在种种缺陷;这时,市场投机以及羊群行为会使固定汇率制崩溃,政府保卫固定汇率制的代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第二代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最好的例证是1992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情况。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关键在于企业、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亲缘政治,这是东南亚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所在。在对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解释上,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这并非是新的危机,已有的货币危机理论已经足以解释;另一种则认为已有危机理论无法充分解释,并导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事实上,这两种观点之间没有本质的分歧,各自从不同的侧重点回答这次危机是否是一次新的危机。前者强调原有两代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仍适用于本次危机,特别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中既给予基本面以重要地位又承认多重均衡、自我实现式冲击的存在这一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否认东南亚国家危机前的特征与历史上货币危机前的特征的差异。至于后者,他们更强调本次危机发生前的新表现,认为应寻找新的危机的形成和传导机制,用主流方法建立模型,但其建模的方法和对诸如自我实现、多重均衡等核心概念的认识与应用与已有的文献仍然是一致的。这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表明,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取决于有关货币危机的实证研究的发展和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工具或建立模型方法的引入与融合。这三代货币危机理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货币危机的发生、传导等问题;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是三代危机理论所能解决的。例如,这三代危机理论对各种经济基本变量在货币危机积累、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对信息、新闻、政治等短期影响投资者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