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角色——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理念与角色——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作者:张亮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参考文献(48条)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2003年环境状况公报20042.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20033.姜立杰美国工业城市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历史考察20024.祝光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5(3)5.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20036.徐正兴.傅莲英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创新[期刊论文]-求实2004(4)7.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20028.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20049.肖巍.钱箭星人权与发展[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的两个维度[期刊论文]-学术季刊2001(4)11.肖巍.钱箭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行为[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姚志勇环境经济学200213.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200414.赵蕾我国NGO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期刊论文]-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3)15.金乐琴非政府组织: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亮点[期刊论文]-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16.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17.邹进泰.熊维明绿色经济200318.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200419.陈子彤.吕勇斌.蔡根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2004(z1)20.张雅丽.翁志勇论生态非政府组织与生态经济的发展[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4(11)21.刘燕华.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200122.蔡守秋环境法学教程200323.王正平.周中之查看详情200124.金瑞林.汪劲.王灿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199925.高志友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学位论文]硕士20022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的城市环境保护27.徐嵩龄环境伦理学研究论纲1994(04)28.厉伟城市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期刊论文]-城市问题2003(4)29.张国军浅谈我国环境保护教育[期刊论文]-环境教育2004(9)30.孙健生态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期刊论文]-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1)31.韩建萍.兰喜并科学发展观的伦理学诠释[期刊论文]-理论探索2004(3)32.郝潞霞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天府新论2005(2)33.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期刊论文]-开放时代2004(6)34.丁娜.方卫华政府与NGO合作关系的两维度分析--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国家环保总局的关系为例[期刊论文]-学会2005(1)35.孙志祥双重管理体制下的民间组织--以三个民间环保组织为例[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1(7)36.李淳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论点综述[期刊论文]-前进2005(2)37.邓楠关于《中国21世纪议程》的报告1994(06)38.解振华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期刊论文]-环境保护2004(2)39.梁莹.安奉均治理:面对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的新选择[期刊论文]-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0.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2000(02)41.莫茜生态伦理:自律与他律[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2001(6)42.孙继军环境教育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教育[期刊论文]-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43.彭立威论环境教育的价值目标[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44.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中国软科学2004(1)45.郑君君.杨芳排污权交易的困境与突围200546.徐嵩龄论现代环境伦理观的恰当性--从生态中心主义”到可持续发展”到制度转型期”[期刊论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7.季红环境伦理:企业绿色经营的核心理念[期刊论文]-理论研究2002(5)48.陈子彤.吕勇斌.蔡根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2004(z1)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陶国根环境治理中的体制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以江西山江湖工程为例-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11(2)与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上升相对应的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日益受到威胁.生态环境所具有的公共产品属性、外部性和地域性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体制的不断创新.江西省针对环境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本省实际,推出山江湖工程,通过领导体制、决策体制、实施体制、管理机制和筹资机制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对现阶段中国的环境治理及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学位论文李彦文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荷兰环境治理2009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环境大会至今,环境政治浪潮已经历了30多年的起伏。从“环境冲击”到“可持续发展”,环境政治的理念、话语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加强化了这一理念,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峰会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南北合作进程。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在西欧发达国家逐步形成的一种关于生态和经济之间协调关系的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家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联、互动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促进了西欧国家近些年环境政策和环境运动主导理念的变化,同时该理论也由于这些变化得到不断修正和补充。目前,生态现代化理论已成为一种主流生态政治学理论,许多西方学者也已开始从生态现代化的视角考察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本文将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指导作用进行归纳和梳理,主要解决生态现代化理论到底是什么,其应用价值或指导意义如何,以及什么样的环境治理实践最符合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设计等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将以荷兰的生态现代化实践为例,探讨生态现代化理论提出的理念对环境治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检验环境治理实践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反哺作用。本文从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考察荷兰环境治理实践,并加以评估,说明生态现代化理论对环境治理实践具有解析功能和规范功能;同时,结合不同层面的环境治理,说明这两种功能的应用价值。本文还就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批评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从不同角度完成对该理论的全面审视,探讨其适用性,特别是对中国环境治理实践的积极意义。论文正文由三大部分组成:导论、主体部分和结论。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将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界定本文将要研究的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特征,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首先分析了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基础。生态现代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工业化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了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问题,政府和环境组织之间、政府和工商界之间、环境组织和工商界之间存在着由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同时,公众对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因此,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为应对西欧发达工业国家所面临的现代性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产生的。其论者认为,进行更深入的工业化是发达国家摆脱生态危机的最好方法,发展先进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本文认为,这样的背景催生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其政治基础是政府、环境组织和工商界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走出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困境的迫切愿望,其经济基础是工商界迫切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政府的管治、公众的监督、环境组织的诘难和资源消耗的难题,其文化价值观基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中产阶级价值观向非物质化转移。除了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以外,本文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理论构建源自对某些相关理念的“回应”和“呼应”。具体地说,该理论是对“生存危机论”和“生产的苦役踏车论”的反思和回应,强调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生态维护可以协调一致,认为工业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必然选择;同时该理论也是对“后物质主义”和“技术决定论”的演进和呼应,在后物质主义阶段,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向服务型转移,科学和技术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提高生活质量正是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这一章还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不同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主要内容、主要贡献和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论文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框架包括三个递进的层次:应用前提、核心理念和实践机制。第一个层次是生态现代化理论应用的前提,即人类社会不可能重回工业社会前的阶段,逆转现代化进程的激进环境运动成效甚微,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生态转型提供了可能,公众对环境问题已高度关注。第二个递进层次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理念,涉及的方面有:超工业化,技术创新,市场行为主体作用加强,政府与各行为主体呈互动关系,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兼顾,生产过程的生态预防,环境治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公众消费行为转变,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和全球治理等。但是由于生态现代化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因此这些核心理念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呈现一种渐进、渐强、渐广的趋势。第三个递进层次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实践机制,主要体现为政府、工商界、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和科学技术这五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角色变化。论文在第一章结束时结合生态现代化理论家约瑟夫·胡伯、亚瑟·摩尔和马丁·杰内克的观点,用图形整合出一个初步的各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动态模型。第二章“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荷兰环境治理”,论述了荷兰环境治理转型的过程。荷兰在生态现代化转型前的环境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指挥控制,虽然各方面都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但在进行环境治理时都是针对某一种环境问题进行单独的规制。工商界作为污染治理的目标群体,在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公众虽然高度关注环境问题,但由于政府主要的政策工具是自上而下的规制,因此在环境决策和执行中的参与度很低。在生态现代化转型后,荷兰环境治理呈现一种平行协商的模式,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工商界、公众、环境组织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共同制定政策,共同实施。通过几个重要的环境文件和自愿式契约、生态税和生态标签等政策工具,荷兰模式的生态现代化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荷兰由一个严重污染的国家转变为环境改善、经济发达的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脱钩,生态现代化指数和排名均大大提升,跃入世界前十位。通观荷兰模式,可以看到这些特点:明确的目的性、战略性和规划性,强调创新性和科学性,政府和其他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机动灵活、合作协商、责权明确,执行政策和实行目标均有资金保障等等。总结荷兰模式,其经验可以归纳为:政府、工商界和非政府组织联手共治,创造多赢。荷兰模式无疑给国情类似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先例。第三章“个案研究: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系列”,首先概述了荷兰不同时期的五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的内容和特点,然后从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视角进行具体分析,采用论文分析框架的三个层次,即应用前提、核心理念和实践机制,对荷兰环境政策进行阶段性分析,揭示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政策过程中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作用。在第一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出台前,荷兰的环境治理已具备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应用的前提,即工业高度发达、科技先进、民众环境意识觉醒、政府和工商界及环境组织之间需要协调目标。这一时期还体现出生态现代化理论核心理念在理论发展第一阶段所强调的重点,即超工业化、技术和市场作用的加大。及至第一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国家环境政策计划+》和《国家环境政策计划2》时期,生态现代化理论核心理念又体现出理论发展第二阶段所强调的重点,即经济与生态兼顾、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生态预防原则、各行为主体间的协调、公众广泛参与等。《国家环境政策计划3》和《国家环境政策计划4》时期则体现出生态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