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璧山县河边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田学基(璧山县水务局重庆璧山402760)[摘要]通过介绍璧山县河边小流域1994~2000年间的治理经验,研究探讨了水土保持对减少水、土、肥流失及促进当地农村各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并进行了综合治理效益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开展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经济上非常合理可行。[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河边小流域河边小流域,距离璧山县城约8km,包括璧山县河边镇的22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51.1km2,总人口25100人,其中农业人口23343人,农业劳动力15549人,农业人口密度457人/km2。小流域属低山丘陵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侏罗系的遂宁组、沙溪庙组,三迭系的须家河组;流域内成土母层多,土壤有机质少,腐殖化程度低,粘化和淋溶积现象普遍,酸度和碳酸盐反映不稳定,有黄壤、紫色壤、潮土、水稻土、红壤土五大类。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早冬暖、夏多伏旱、秋多绵雨、冬霜云多、雨量充沛、雾多日照少,多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315d,≥10℃积温为5952.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43mm,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照数1250.2h,太阳总辐射量34600J/cm2。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22.0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07%,年均侵蚀模数达4097.68t/km2.a。治理前的土地利用结构如表1所示。表1河边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表土地结构基本农田坡耕地经果林有林地荒山疏幼林其他合计面积(hm2)155715661909541934422085110占总面积(%)30.4730.653.7118.673.788.654.07100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果用地比例为16.38:7.35:1,坡耕地、荒山、疏幼林面积较大,经果林面积过小。流域内生产条件差,交通、文化、通讯、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既没有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又没有协调好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粮食单2产和农村经济收入一直较低。1993年粮食总产量1340.2万kg,平均公顷产粮仅为4291kg,人均占有粮食533.9kg,农业总产值3305万元,人均纯收入789元。小流域1994年被长江水利委员会列入“长治”第三期工程,1999年被列入水土保持国债重点治理项目。1994~2000年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6km2,占应治理面积的89.32%,平均年治理2.81km2,年治理速度12.76%。在治理过程中,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以发展经济果木为突破口,狠抓植树造林,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工程措施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按照“平、固、厚、美”4字经验,修建高标准石砍坡改梯25hm2,土坎坡改梯189hm2,修建水平截流沟和纵向排水沟8.6km,沉沙凼254个,蓄水池22口,蓄水0.44万m3,田间耕作便道8km。生物措施防护方面,兼顾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效益,封禁管育442hm2,营造水土保持林638hm2(退耕还林445hm2,荒山造林193hm2),发展经济果木348hm2,种植桑树30万株,优质水果57.94万株,地埂种植黄花菜8万株。耕作措施方面,改顺坡种植为横坡种植324hm2。另外,推广沼气池50户。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分为国家补助、地方匹配、投劳折资三部分。投劳按流域各类工程平均用工推算,工值折款按流域内当年平均雇工最低额(12元/d)计算,工程总投资K=734.80万元。按1994年初一次投入计算。经过7年的综合治理,河边小流域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顺利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验收。下面就其综合治理的效益进行估算和分析评价。1综合治理效益估算效益估算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为依据,并参考《水利经济规范》(SD139-85),效益计算期15a。1.1生态效益通过坡面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综合配置,流域内微地形得到改变,形成了林地、梯地、沟、凼、池等工程的节节拦蓄和较为完善的群体防护体系,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拦蓄和调蓄径流能力大大提高。据调查,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土后,土层增厚330~50cm,土壤养分提高1倍以上,孔隙度增加4.6%,田间持水量提高17.3%,土壤含水量增加13.4%。经计算流域内各项措施的蓄水能力为469.02万m3,蓄水效益达到42.65%。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内土壤年均侵蚀模数由4097.68t/km2.a减少到989.55t/km2.a,年土壤侵蚀量也由原来的90190t减少到21780t,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68410t(见表2),保土效益达到75.85%。表2河边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查表项目治理前治理后增减无明显流失面积(hm2)290939131004轻度侵蚀流失面积(hm2)81587055年侵蚀模数(t/km2.a)100010000侵蚀量(t)81508700550中度侵蚀流失面积(hm2)628327-301年侵蚀模数(t/km2.a)400040000侵蚀量(t)2512013080-12040强度侵蚀流失面积(hm2)4720-472年侵蚀模数(t/km2.a)600060000侵蚀量(t)283200-28320极强度侵蚀流失面积(hm2)2860-286年侵蚀模数(t/km2.a)10000100000侵蚀量(t)286000-28600合计流失面积(hm2)22011197-1004侵蚀总量(t)9019021780-68410流失面积占总面积(%)43.0723.42-19.65另外,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由22.38%上升到37.85%。水土保持措施还可以使土壤的生态系统得到改善,减少养分的流失,使土壤理化性质改善,肥力、微生物量增加,土壤渗透性、抗蚀性能得到提高。41.2经济效益按流域内各项治理措施的实际增产增收和产出的平均数计算,坡改梯的始效期为3年,经济果木的始效期为5年,水保林的始效期4年,封禁管育的始效期1年,耕作措施当年实施见效。经济效益计算期内的总效益80.2449B万元(见表3),年均总效益32.163B万元。表3河边小流域治理效益计算表治理措施数量单位净增净增总数单价金额(万元)坡改梯(hm2)214750kg192.6万kg1元/kg192.6水土保持林(hm2)6383m32.1万m3180元/m3378.00经济果木(hm2)3483750kg1305万kg1.2元/kg1566.00封禁管育(hm2)4421.5m30.93万m3180元/m3167.40耕作措施(hm2)324300kg182.25万kg1元/kg145.80合计19662449.80为了保证水保工程能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运行费用,主要包括生产费、维护费、管理费等。运行费采用效益运行费率计算,其具体费率为:水保林10%,经济果木35%,坡改梯40%,封禁管育6%,耕作措施40%,则总运行费C=1039.08万元,年均运行费C=69.27万元。1.3社会效益经过综合治理,改善了耕作条件,方便了农业生产。粮食单产得到提高,2002年粮食总产量1068.1万kg,平均公顷产粮4758kg,比治理前增加10.88%。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林、果用地比例改变为4.17:3.78:1(见表4),200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到4094万元,增长23.87%,人均纯收入上升到2720元,增长1931元。农业经济的增加,促进了流域内交通、通讯、文化、商业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化,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机会。5表4河边小流域治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表项目基本农田坡耕地经果林有林地荒山疏幼林其他合计治理前面积(hm2)155715661909541934422085110占总面积(%)30.4730.653.7118.673.788.654.07100治理后面积(hm2)1686559538139606382935110占总面积(%)32.9910.9410.5327.32012.495.73100增减129-1007348442-1931968502经济评价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和《水利经济规范》(SD139-85),只作静态评价。2.1产投比法效益费用比38.108.103980.73480.2449CKBR2.2计算净效益P净效益92.67508.103980.73480.2449CKBP(万元)2.3敏感性分析效益费用比02.108.103980.7342.180.24498.02.18.0CKBR2.4计算还本年限T还本年限8.727.6932.16380.734CBKT(a)2.5计算经济效益系数)(E6经济效益系数128.080.73427.6932.163KCBE2.6综合效益分析评价从经济评价成果可以看出,小流域治理效益费用比为1.38,敏感性分析时为1.02,均大于1,净效益为675.92万元,还本年限7.8a(小于10~12a),经济效益系数0.128(大于0.08~0.1),均符合规范标准。虽然以上对蓄水保土和经济效益的计算都是粗略的,但分析结果表明河边小流域综合治理在规划上是合理的、经济上是可行的,而且在生态环境、小气候等方面还有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作者筒介]田学基(1969-),男,汉族,重庆市璧山县人,工程师,从事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电话:(023)4142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