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披天下——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1.根本原因:马克思认为是出于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即衣服的实用性。2.出现原因:首先出现保护下体的“衣”,另一原因则出于生殖崇拜。一服饰的起源3.服饰的定义“服饰”一词分解为“衣服”、“服装”和“装饰”。①“衣服”:最大的实用价值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暴晒,虫蛇叮咬,风雨袭击个荆棘划破皮肉等。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有了出于羞耻感的遮羞需要和功用。②“装饰”:分为三种,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首饰,如项链、戒指、耳环、簪子等。另一种是化妆型,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型发式,或在面部或身上绘以图案。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纹身纹面,裹脚束腰等,以摧毁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①原始人:使用骨针或骨锥缝制兽皮→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石和陶制的纺轮开始使用植物纤维来纺线和织成布帛→布帛成为主要衣料②特例:黄书璥《台湾使槎录・番境补遗》载,高山族通常加工楮树皮为裙,有时“染五色狗毛,杂树皮为之”。赫哲族直到50年前,还有棰鱼皮缝制成衣的。③样式:一块完整的兽皮披在肩背部,或围系于下身→兽皮中央穿一个洞,或者在一边切割出一个凹口,套在脖子上或披系于肩,这就是最早的“套头衫”和披风斗篷原材料的演变(麻布)传说:伏羲氏养蚕织绵;神农氏“教民桑麻以为布帛”远古、秦汉时期主要纺织材料:•葛•大麻(汉麻)•苎麻(中国草)4.服饰材质及样式的发展周代蚕桑和丝织得到长足发展,东周时期已有足踏织机。汉代丝织成就辉煌丝织衣料总称“缯帛”,可细分为缟、素、纨、锦、罗、纱、绢等近20种。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丝织品素纱襌衣丝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发明双面锦织造法应是天台山上明亮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白居易《缭绫》宋元时期创造了织金工艺,锦缎中用金配色,图案富有鲜明的立体感明清丝织工艺精美绝伦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丝织品闻名天下民间刺绣工艺也得到空前发展云锦织金锦衣织金锦残片1.棉花的传入: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入2.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已较为普及3.宋末元初棉纺织业与丝织业同步发展4.元代中期棉纺工具有重大改进A.搅车代替铁锭,4尺绳弦大弓代替小竹弓,生产效率成倍增长B.发明了水力带动的水转大纺车C.纺织专家脱颖而出如上海松江的黄道婆棉黄道婆教人纺织黄道婆纪念邮票(一)从上衣下裳到深衣1.5000年前上衣下裳的形制大致形成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辞下》到了商周上衣下裳制已经定型绿衣黄裳——《诗经·邶风·绿衣》上曰衣,下曰裳——《毛传》衣裳制度华夏族上衣形制多为交领右衽、袂长而肥大领:衣领衽:衣襟袂:衣袖缘:衣的饰边,忌间色用正色间色:调和的颜色,如:橘红等正色:原色,如:大红等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解字》西周贵族服饰春秋战国服饰汉代衣装形制基本为深衣制丝帛品种多样,锦锈、印花、敷彩等工艺发展汉代深衣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南北民族大融合,出现了汉衣和胡衣并存、胡衣汉化的现象。1.东晋时玄风盛行,衣式宽松博大2.女性服装从深衣向衣、裳分开发展3.北方胡服流行4.衣装纹饰体现了多元化文化的影响纹饰受佛教文化影响:缠枝纹、忍冬纹、桃形纹、生命树等纹饰受西部风情影响:对马、对狮、对羊、骆驼等汉衣与胡服并存南北朝武士图南北朝铠甲魏晋戴巾穿宽衫的士人皇帝的着装釉底红凤缠枝纹瓷罐忍冬纹衣装纹饰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有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求变。1.唐代女装摒弃了宽袖大袍、交领掩胸的传统款式,女性穿着开放大胆,还喜着男装,慢束罗裙半露胸。——周濆《逢邻女》2.唐代男装较多保留传统款式,局部变化(流行圆领袍)胡服仍是男子喜穿的服饰(三)新潮的唐代衣装唐代妇女大袖衫隋唐皇帝常服1.清代以前,宋、明服饰仍承袭汉衣定制2.满清入关建朝后,中国服饰又出现一次大变迁男子:强令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垂发辫服饰为开衩长袍,下着长裤,衣袖狭窄(袖口装有剑袖,又称“马蹄袖”)明代的瓜皮帽仍然流行女子:民间汉族妇女多沿袭旧制,南方袄衫,下配长裙;北方妇女多穿长裤满族妇女穿本族旗袍,外罩马甲(四)清初的服饰变革清男子着装清女子着装花盆底鞋黄马褂琵琶襟捻襟坎肩凉帽秋帽便帽清朝主要帽式暖帽清代文九品补子清代文五品补子清代文三品补子清朝武一品补子1.配饰玉——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配饰。古人认为玉是阴阳集于一身的山川之精英,又是品德的象征腰带——妇女丝编,文武官员革制香囊、佩巾和彩缕也深受喜爱配饰、首饰与面妆2.首饰簪——骨簪、玉簪(玉搔头、碧玉簪)、金银簪等钗——由簪演变而来,簪单股,钗双股胜——新嫁娘多以胜为首饰步摇——簪上垂珠耳饰——环与坠项饰——串珠与璎珞玉搔头青玉项链耳坠步摇手饰——指环和手镯。指环又称“约指”、“戒指”把指环作为定亲信物的风俗南北朝时由关外传入。手镯又称“钏”发式——常见的有:高髻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等玉坠玉镯3.面妆粉脂——始于战国,粉是米粉或铅粉,脂是胭脂,用于面部,使肌肤白皙,两颊双唇红艳。眉黛——始于战国,“黛”是画眉所用的青黑颜料眉形:西汉流行广眉、八字眉、远山眉;唐代流行柳眉等。贴花子——又称“靥面妆”。用极薄的金片、银片等材料,剪成星月花鸟等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中国历代妇女点唇样式←高髻双环髻→←山字帽双髻→←高髻扇形髻→抛家髻花形髻第一、把“服饰”分解为服装和装饰品两大类;第二、按地区划分;第三、以民族成分划分;第四、以年龄和性别来划分;第五、按服饰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第六、按不同历史时期划分;第七、按季节来划分;第八、按不同的社会职业来划分;第九、按不同的礼仪场所来划分;第十、按身体不同部位的穿着来划分:帽类、首饰类、上衣类、裙裤类、鞋袜类等;二服饰的分类赫哲族维吾尔族苗族朝鲜族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腰系绣花短围腰。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剑川白族女性服饰保安族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基本相同。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男女藏袍均习惯以粗纺厚毛呢为料,左襟大,右襟小,一般在右腋下钉一个纽扣,或是用红、蓝、绿、雪青等色布做两条飘带,穿时结上。男式藏袍多为黑、白两色,领围、袖口、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或绸子底边,古朴浑厚。夏天或劳动时,一般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左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的两种,夏秋两季的藏袍无袖。里面多衬有红、绿等色彩鲜艳的衬衣,衬衣翻领在外,衣袖要长于胳膊一至二倍,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舞蹈时放下,舒展飘逸,潇洒自如。藏族的帽子式样繁多,各地均有不同,拉萨等地以金宝顶帽为最多,用金丝或银丝绣织图案,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男女穿的藏靴,底高二寸,靴腰高至小腿以上,靴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绣有图案花纹。靴头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欢佩饰。耳穿大环,手腕金银,顶戴珠链,尤其是在腰间,男挎长剑,女佩腰刀,更显得粗犷彪美。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德昂族的服饰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侗族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独龙族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浑身焕发出一种粗犷的野性。独龙男女均喜爱装饰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人民特有的传统服饰。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独龙毯斜披并从腋下拉向前胸,前后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裤。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右肩右臂穿衬衣或完全袒露。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哈尼族崇尚红色、蓝色,擅长染色工艺,带有神话色彩的传统图案极其丰富,典型的样式是少女的“龟背装”。女子穿大襟上衣,银纽扣,配长裤,坎肩上有挑花边饰,系绣花围腰。有的地区的女子穿对襟衣,配短褶裙,打挑花绑腿,平时多赤脚,喜庆的日子里穿绣花鞋。女子头饰,婚前多编辫子,婚后多盘发,以布缠头或戴帽子。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为衣料,束绣花腰带,以白布或黑布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