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在本案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我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主体性,倡导主动探究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几个较常用函数(SUM、AVERAGE、MAX、MIN等)的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引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自主探究、小组协作、查看帮助等),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将带来正迁移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来展开教学的,其主要内容是Excel函数的名称、功能、用法。教学的重点放在:①Excel函数的功能;②Excel函数的用法。教学的难点是:①函数的单元格区域选择;②Exce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和互相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Excel作为一种在工作生活中应用十分普遍的软件,操作性比较强,如果能够结合有趣的案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会比较好。四、教学过程教师出示一张学校演讲比赛的得分表,提出任务:谁得了冠军?师:大家谈谈处理策略。学生们利用已有的数学、EXCEL知识与平常的处理经验,得出:求出每人的平均分或总分,谁得分最高谁就是冠军。处理方法有自定义公式或自动求和法。大家统一意见后,开始着手工作。学生独自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也可以互相交流,协作讨论各自的方法。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教导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求和、求平均数函数)。生:王静同学得了冠军![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复习巩固并深化上一节课的内容:单元格引用、自定义公式、等内容的应用,同时引入自动求和、求平均函数,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优劣及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对和种函数的利用取长补短,丰富了处理问题的途径,增长了处理问题的信心,培养了发散思维,并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生:老师,在实际处理中,是不是要去掉每位选手得分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师:提得很好。谁能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呢?生:使人为等各方面误差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让得分更合理,符合统计学意义。[设计意图:整合数学知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引出新的任务,激起学生控索的欲望。]师:怎么办?大家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培养大家自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想一试高低。但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很麻烦,有点灰心。为什么呢?原以为用一下公式就可以解决,但遇到这个问题却不灵了。因为每位选手的最低分和最高分所在的单元格不在同一列(没有规律),所以不能利用填充的办法来解决,要一个一个剔去。学生处于无奈和焦噪状态,这时教师适当点拔。师:其实在EXCEL中就提供有求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函数MAX()与MIN(),大家可以试试看它们的功能。点拔之后,学生有了头绪。有学生打开“粘贴函数”,在里面查找MAX()与MIN()并尝试它们的用法与功能;有学生打开EXCEL的帮助系统,在里面查找这两个函数的介绍与范例并实践。不多一会儿,就有学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慢慢地其他学生也陆续解决。在此过程中,有交流、有协作、有个别指导,体现在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们不仅掌握了MAX()与MIN()的用法,更学到如何自主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信心。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同学们,经过这次统计,谁得了冠军?生:张军强!学生们表情轻松愉悦,有成就感。教师再次搜集、演示学生们的各种处理方法,总结评价各种方法的特点,判断它们的优劣及适用情形,开阔大家的视野。师:我们现在可以做一个比赛的评分系统了,下一次的校园演讲比赛评分就由你们来处理吧!生:还要老师多帮助啊!对了,还有亚军、季军呢!五、教学反思整堂课在一个一个任务破解中展开,学习气氛既紧张又热烈。学生们既有碰到难题时的困惑,又有体验到解决之后成功的喜悦,最后留下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埋下伏笔。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自主学习的愿望,让他们不会感觉为了学习而学习。1.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合作交流无论是设计问题、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还是总结评价,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又是开放的,在确定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后,学生直接操作活动材料进行活动和学习,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结果,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期──学生可能会就一个问题提出许多种解决方案,也可能会提出许多新的、有意义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真正体会到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过程,而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预测的。2.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所创设的问题是学生关注的,且与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所学知识的虚拟平台。甚至可以说是实际平台,缩短了知识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时,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尽力学习、掌握相关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迁移应用。3.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愿意学习(具有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通过与同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断地反思,调整自身习惯的学习方式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加善于学习,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中的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娴熟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良好的教学设计方案。首先,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我们告诉学生怎么做,可能只要几分钟,而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方案,找到解决的方法途径(手段、工具)却很费时,有时不能实现当堂课教学目标。如果碰到不配合的学生,更加如此。其次,难于形成合适的问题。提炼一个合适的问题是重要的开始,而这个问题又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展现。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情境,既要融合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们共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