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生产和经济发展,根据土壤侵蚀状况、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学原理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2.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3.单项分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与可能,分别提出各业今后发展方向、各类用地规模与布局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安排,并落实到地块,即所谓的单项分析。4.综合平衡:把规划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全局,在控制水土流失和发展生产的原则下,因地制宜,保证重点地协调各部门之间、需要与可能之间、近期与远期之间、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之间等的关系,必要时也要协调平衡地区的差异,以达到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5.土地类型的多级分类制:是一个逐级划分的过程,每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将一些宏观的土地属性(气候、大的地貌类型等)作为高层次等级中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继续将一些区域性因素(如土壤性质、水文地质、岩性等)作为中低级层次的分类标准。6.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7.土地资源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根据目标分为土地的适宜性、生产潜力和经济评价。8.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它以土地净收益作为评价标准,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定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9.全面普查:是面上的调查,有助与对整个规划地区全面了解,可以采用调查访问、利用航片判读、野外实地踏勘结合起来进行。10.典型调查:在规划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乡、村、或小流域进行典型调查,以便深入地了解问题,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二.填空和选择1.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习土壤侵蚀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等课程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区域或流域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水土保持规划的性质)。2.水土保持规划对象:应为地球表面水土流失的广大地区,但目前水土保持规划主要研究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土壤加速侵蚀的区域。3.“水土保持规划”课程有2个显著特点,即高度的综合性、鲜明的实用性。4.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根据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配置依据和治理后要实现的发展目标来看:①水土保持原理(水土流失规律或水土流失特征)②生态经济平衡原理5.水土保持区划就是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水土流失特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水土保持类型区,在每个类型区内,也可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个亚区,并因地制宜地对各个类型区分别提出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和水土保持治理要求。水土保持区划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对水土保持对象进行地域性的划分。7.区划的分类:全国性综合自然区划、部门区划(自然区划、综合区划)8.水土保持区划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综合体,涉及到多种自然的和社会的要素,水土保持区划一般不打破行政界线,是一种部门综合区划。9.水土保持分区------水土保持“三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11.水土保持区划的界限是一条逐渐变化、宽窄不一的过渡带,这种过渡带具有“相对性”和“模糊”的特征,不可能出现突然跃迁的现象。主要从分异的主导因素去找。12.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①区域性规划:指以主要侵蚀营力为单元或以省、地、县为单元进行的水土保持规划;②流域规划:指以一个完整的流域为单元进行的水土保持规划。13.土地利用调查是以小班或地块为单元进行14.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高低,而生产力大多是通过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间接表现出来的。15.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土宜法、综合平衡法16.黄土高原高原沟壑区:应以塬坡面梯田和沟道小水库为主,配置好支毛沟谷坊、水库上游拦泥坝河沟坡水平沟、水平阶、鱼鳞坑。17沟头防护工程规划a.蓄水式沟头防护工程;b.泄水(排水)式沟头防护工程18.生态效益:指蓄水保土效益和它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通常包括:①.蓄水保土效益:主要包括增加土壤入渗、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及拦截坡沟泥沙,它可以通过水肥折算法计算为现值效益。②.增加地面的植被度;③.改善坡面小气候;④.保护改善生物多样性四.简答题1.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①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②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和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治理、连续治理、互相促进。③研究规划中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④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⑤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2.区划与规划的区别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前期基础工作,规划是在区划指导下完成的,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时,首先进行水土保持区划,然后布置措施。没有科学的土壤侵蚀分类分区,没有详尽的水土保持区划,就很难把握水土保持规划方向。3.水土保持区划的任务①水土保持区划是进行水土保持规划、分类指导、科学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依据,是综合农业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水土保持区划是通过全面调查区划单元范围内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类型、侵蚀强度、治理方向和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水土流失及治理的地域分异性,依照区域差异性,归纳共同性的方法,划分不同的水土保持区。③大流域、支流或省、地、县应进行水土保持区划,小流域因面积太小,可不进行水土保持区划。4.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指标(一)水土保持区划指标设置原则a.指标与水土保持联系紧密,并且涉及全面;b.选择的指标应当可以量化,方便以后分析计算c.要求所选指标应该比较稳定、变幅小,以便水土保持区划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规划d.指标之间要求独立性强,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要小,保证区划的准确性二)水土保持区划的依据指标1.地貌特征:(地形形态数量指标和沟壑密度);2.土壤侵蚀类型(水力、风力、重力、泥石流、冻融)3.侵蚀强度(侵蚀模数、年平均流失厚度);4.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和治理措施。5.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①开展综合调查(自然资源调查、社会经济因素调查、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②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主要土壤侵蚀区和必需进行水土保持的工作范围;③根据各分区的不同特点,划分水土侵蚀类型区;④针对每一土壤侵蚀分区制定农、林、牧综合生产发展方向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⑤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生产用地比例和位置,并根据各业用地的位置相应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⑥拟定实施规划进度,以近期水平年为重点,明确近期安排,远期只做展望;⑦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人力、物力、财力);⑧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⑨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6.水土保持规划的原则a.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b.综合治理、治管结合:三大措施相结合、治坡措施和治沟措施相结合、造林种草和封禁治理相结合、骨干工程和一般工程相结合c.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原动力,坚持以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效益,生态d.效益保护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7.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a.水土保持综合调查—基础工作:包括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以及水土保持成就与经验;b.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规划;c.社会生产发展预测:(人口增长预测/农产品需求量预测等)c.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d.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设计;e.水土保持措施的规划8水土保持规划进度安排(确定进度时劳力优先)主要事项:(1)、不同部位的实施顺序应遵循一般原则:即: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主干沟。(2)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一般应立足长远,着眼未来,以短养长,先易后难(3)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对看准了的事,要干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4)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以规划区农民投劳、投资为主体。(5)合理利用资金和劳力,并且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活动(6)具体提出进度指标:a.提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在规划时段内每年新增多少面积或数量和相应的工作量,到规划时段末,累积达到多少治理措施面积。b.相应求得每年的治理进度和到规划时段末累积完成的治理程度。9.水土流失调查内容:A.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着重调查不同侵蚀类型及其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B.水土流失成因调查:a.自然因素调查大面积规划中,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划分各个类型区,由于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的显著差异,影响水土流失数量差异很大,可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四项主要自然因素及其不同的组合情况时水土流失的影响。小面积规划中,结合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不同的土壤侵蚀强度,现场调查地形(坡度、坡长)、土壤(地面组成物质)、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根据同类型区内水土保持站的观测资料进行验证,并将不同年降雨量和不同暴雨情况下的水土流失量进行对比,了解降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b认为因素调查C.水土流失危害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1.对当地的危害调查:a.着重调查降低土壤肥力和破坏地面完整情况;b.降低土壤肥力,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和耕种多年的水平梯田田面,分别取土样进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2.对下游危害的调查:a.加剧洪涝灾害。调查几次较大暴雨中,没有进行水土保持的小流域及流域出口处附近平川地遭受洪水危害情况,包括冲毁的房屋、田地、伤亡的人畜等各类损失,并折合为货币(元)。b.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调查在规划范围内被淤水库、塘坝、农田的数量(座、hm2)、损失的库容(m3),按建筑物造价每立方米库容折算为货币(元);被淤农田(或造成“落沙田”)每年损失的粮食产量(kg)折合为货币。c.泥沙淤塞河道、湖泊、港口。向水利、航运等部门收集有关资料,调查其在若干年前的航运里程,与目前航运里程对比(注意指出可能的其他因素),调查影响湖泊容量、面积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调查影响港口深度、停泊船只数量、吨位等,并进行局部现场调查进行验证。3.大型灾害性水土流失的调查10.土地类型的分类原则a.自然发生学的原则土地类型是一个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地理发生上的有机联系,无论是高级或低级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相同的,就注定了它们具有某些相似的本质和形态特征;相反,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和不同时期地层的缓慢变迁所塑造的土地类型,在地表物质组成及外部形态方面都截然不同。如对黄土高原的土地一级分类就是按照发生学原则划分为梁峁地类、河(沟)谷地类和塬地类等。b.综合性原则:土地是由多种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在进行具体分类时,应着重注意各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而不只是注意某个个别因素的形态和特征。c.主导因素原则:各自然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综合分析中常能找到一个起决定作用,并因其变化而引起综合体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