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颅脑CT基本影像诊断侯军奎CT原理及常用信息颅脑正常解剖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脱髓鞘疾病X线物理基础X线的发生及其特性1、X线产生的条件游离的电子群电子群高速运动高速运动的电子群突然受阻2、临床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感光作用电离作用窗宽、窗位及临床应用1、窗宽指CT图像所示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结构按其密度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灰阶以供观察对比。例如:窗宽选定为100Hu,则人眼可分辨的CT值为100/16=6.25Hu,即两种组织CT值相差在6.25Hu以上者才能为人眼所识别。2、窗位指窗宽范围内均值或中心值。3、实际应用CT值≥窗位的CT值+1/2窗宽,全为白CT值≤窗位的CT值-1/2窗宽,全为黑CT值---密度CT值--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密度图像上越亮(白),说明CT值越高,组织密度越高为了计算方便,将水的CT值定为0,骨皮质定为1000,空气定为-1000;其余介于中间CT值与密度人体正常组织、器官CT值钙化80~300致密骨250疏松骨100~230肌肉40~80腹腔实质脏器40~65脑实质25~40水0脂肪-20~-100空气-1000CT片上颅内异常密度高密度:钙化,颅内出血等密度:亚急性出血,脑肿瘤低密度:脑肿瘤,囊肿,脑梗死脑水肿混杂密度: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CT片上的重要标示患者信息时间信息左右标尺(cm)CT原理及常用信息颅脑正常解剖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脱髓鞘疾病顶叶额叶颞叶枕叶五个叶中央沟顶枕沟外侧沟颅脑CT断层解剖1、蝶窦2、脑干3、小脑(绿色部分为颞叶)4、第四脑室5、小脑中角6、乙状窦7、颞骨及乳突气房8、桥小脑角9、脑桥10、垂体窝(绿色部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11、小脑蚓部12、基底动脉13、桥前池14、鞍背15、侧脑室颞角(绿色部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16、环池17、角间池18、大脑角19、侧裂池(绿色部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16、四叠体池19、侧裂池20、小脑上池21、侧脑室前角21a、第三脑室(绿色部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黄色部分为枕叶)20、小脑上池21、侧脑室前角22、尾状核头部23、岛叶24、外囊25、豆状核26、丘脑(绿色部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黄色部分为枕叶)27、纵裂28、内囊前肢29、内囊膝部30、内囊后肢31、侧脑室三角区及脉络丛钙化32、侧脑室枕角(绿色部分为颞叶)(浅红色部分为额叶)(黄色部分为枕叶)(褐色部分为顶叶)33、侧脑室体部34、放射冠(浅红色部分为额叶)(黄色部分为枕叶)(褐色部分为顶叶)35、半卵圆中心(浅红色部分为额叶)(黄色部分为枕叶)(褐色部分为顶叶)36、中央前回37、中央沟38、中央后回(浅红色部分为额叶)(褐色部分为顶叶)36、中央前回37、中央沟38、中央后回(浅红色部分为额叶)(褐色部分为顶叶)基底节(基底节区)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以及屏状核。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CT图像显示的基底节区基底节区,影像学名词包括:基底节及其周围白质、内囊(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内外侧豆纹动脉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脚、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脚的背部区域放射冠与半卵圆中心放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呈放射状分布的投射纤维,只含有投射纤维(辐射冠部分纤维会穿过半卵圆中心(或者说沿途成为半卵圆中心的一部分)到皮质。#半卵圆中心:是一个区域白质的统称,是一个形态学名词,在影像学上的叫法,位置为胼胝体(相当于侧脑室体部)上部层面大脑白质,呈半卵圆形(两侧合起来卵圆形),包含投射、联络及连结三种纤维。脑室系统的构成第三脑室脑室侧脑室第四脑室以上三个脑室属正常发育形成侧脑室第三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下通脊髓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借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第五、六脑室及透明隔间腔第五脑室:又称透明隔腔。胚胎晚期两层透明隔之间存在大小各异的间隙。第六脑室又称Verge腔或穹隆腔,不与脑室相通,但常与第五脑室相通,为第五脑室向后延伸的腔隙。因腔隙内无室管膜,故不属脑室系统,属正常变异,罕有临床意义。人们将透明隔腔(第五脑室)、Verga腔(第六脑室)、透明隔囊肿和Verga腔囊肿统称为“透明隔腔”。•向两侧弯曲膨隆,且侧壁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即为透明隔囊肿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干(有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参与生物节律的控制)人脑的高级功能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左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起决定作用右半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但善于解决有关的空间问题,是音乐、美术、几何等的辨认系统。大脑的结构大脑皮层是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物质,(厚约2—3mm)是神经元胞体高度集中的地方。有很多沟、回,大大增加了皮层的面积,不同区域的皮层功能是有所分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唯一的高级神经中枢(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CT原理及常用信息颅脑正常解剖脑外伤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脱髓鞘疾病头皮和颅骨损伤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骨膜下血肿颅盖骨骨折线状骨折颅缝分离凹陷骨折粉碎性骨折穿通骨折帽状腱膜下血肿头皮血肿骨膜下血肿机化各类型颅骨骨折皮肤颅骨蛛网膜软脑膜硬膜外间隙硬脑膜蛛网膜下腔脑实质硬膜下间隙硬膜外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由于颅板与硬脑膜紧密相贴,血肿范围局限,故呈“梭形”。*内缘光滑锐利*常伴有骨折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分为:1.急性(3天以内)2.亚急性(4天至3周)3.慢性(3周以上)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密度,范围广*血肿常呈类似新月形*脑室一般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多向对侧移位*常不伴有骨折*血肿可位于天幕、大脑镰与脑实质间(特殊部位)慢性硬膜下血肿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是指硬膜下含脑脊液成分,由于蛛网膜破裂所致。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形或‘‘M’’形,老年人、双侧多见。脑挫裂伤脑挫裂伤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脑挫伤:脑组织受破坏轻,软脑膜完整脑裂伤:软脑膜、血管、脑组织同时破裂,伴有外伤性蛛网膜出血5岁男孩外伤CT显示左侧额叶片状低密度影脑挫伤11岁男孩外伤脑挫伤脑挫裂伤1.密度不均(混杂密度)中心多发高密度区为出血,周围的低密度为水肿2.好发于皮层下,也可位于白质深部3.占位效应4.晚期脑萎缩,脑软化后可残留一个囊腔脑穿通伤(弹道)CT表现为弹道为出血充填,脑肿胀并见异物脑白质剪切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白质剪切伤是由于脑灰、白质在头颅外伤中受到剪切作用,造成神经轴和轴突损伤,后者常伴有并引起血管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多发而少量。典型部位:中央或周边灰白质交界处,胼胝体和大脑脚CT、MRI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蛛网膜下腔内的皮层静脉破裂出血所致。血肿常充填在脑沟和脑池内,以脚间窝及侧裂池多见,CT值较低(20-60Hu),且常在一周内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上矢状窦直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窦汇乙状窦与横窦静脉窦窦汇左侧横窦内栓子形成右侧横窦正常大脑镰矢状位上的直窦脑室内出血**多继发于深部脑内血肿破溃入脑室或脑室穿通伤或由四脑室逆行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凝块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颅内积气颅内积气可见于蛛网膜下腔,脑室系统,硬膜下腔,硬膜外血肿内甚至脑实质内,积气是骨折的一个间接征象。颅内积气脑疝脑积水外伤后由于占位效应,一个腔的部分脑组织被挤到另一个腔中就是脑疝,常见的有:大脑镰下疝钩回疝幕下疝脑外疝CT表现为正常脑池被脑组织填充,消失和正常结构的移位。脑疝:硬膜外血肿常见的脑疝大脑镰下疝脑外疝钩回疝幕下疝CT上脑积水与脑萎缩区别①脑萎缩脑实质内无异常低密度区;而脑积水在脑室周围可出现间质性水肿的低密度区。②脑萎缩时脑室大体形态改变不明显,冠状位重建时,左右侧脑室顶部夹角变大(140);脑积水时脑室向四周扩大,左右侧脑室额角呈球形,而侧脑室顶部夹角缩小(120°)。③脑萎缩第三脑室扩大不明显;脑积水第三脑室扩大比脑萎缩明显,可呈球形。④脑萎缩时脑沟、脑池以增宽;而脑积水时则脑沟变浅或消失,脑池不宽。脑积水脑萎缩致脑室扩大CT原理及常用信息颅脑正常解剖脑外伤常见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脱髓鞘疾病时间病理CT表现0-8小时细胞内水肿偶见灰白质界线模糊8-24小时水肿,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破坏低密度边界不清,轻微占位,脑沟消失,无强化1-7天血脑屏障破坏严重,吞噬细胞增多,脱髓鞘更低密度,占位征2-3周中心坏死,血管增生,血脑屏障渗透性大,水肿消退低密度、等密度“模糊效应”、脑回增强、占位效应减弱几周-几月水肿消失,囊性脑软化C.S.F样囊性低密度边缘清楚,呈负压性改变脑梗死过程病变与CT表现的对照梗死灶常呈楔形占位效应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直致负压性改变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出血斑点“条带征”:大脑中动脉梗塞,梗死区低密度脑组织内可见衬托出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的高密度影脑梗死CT表现:脑梗死脑梗死起病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腔隙灶直径5~15mm,大于10mm者称为巨腔隙,最大直径可达20~35mm脑梗死MRI可早期诊断急性梗死此患者先行CT检查,报告未见异常,后行MRI进一步检查早期脑梗死CT、MRI上DWI序列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梗塞增强呈脑回状强化(CT)梗塞增强呈脑回状强化(MRI)F/55Y,房颤患者,CT报告未见异常,MRI示左侧脑室旁急性期梗塞梗死:略低密度,边缘模糊,占位效应软化灶:更低密度,边缘清晰,无占位效应MRI上DWI序列鉴别新旧梗塞M/61Y右侧肢体麻木无力9天既往有脑梗塞病史急性梗死软化灶出血性脑梗死又称梗死后出血,是指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再通,血液溢出。多出现在脑梗死后一至数周,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死。影像表现为病变范围增大,占位效应明显。高血压脑出血脑干出血血肿破入脑室动静脉畸形平扫AVM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的混杂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可见蜂窝状或蚯蚓状血管强化影,亦可显示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动脉瘤除直接显示动脉瘤外,还有重要的间接征象即动脉瘤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平扫增强动脉瘤脑萎缩(老年性脑改变)45岁(正常)43岁(脑萎缩)75岁(老年脑)CT原理及常用信息颅脑正常解剖脑外伤常见脑血管性疾病脑肿瘤颅内感染及先天发育异常脱髓鞘疾病常见的良恶性脑肿瘤胶质细胞瘤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颅内肿瘤一般征象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不同部位有相应的定位表现影像学表现肿块的定位、定性脑水肿、脑积水(直接和间接表现)占位效应脑疝胶质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Ⅰ级~Ⅳ级(最常见)少突胶质细胞瘤(钙化常见)室管膜瘤(室管膜细胞)髓母细胞瘤(小脑蚓部)胶质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分类最常见。成人-幕上,儿童-小脑柯氏(Kernohan)-四级(1-2良性,3-4恶性)WHO:低级(1,2);间变型(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1)临床表现:癫痫星形细胞瘤I级发病率:占星形细胞瘤25%-30%年龄:1儿童。2成人:20-40岁部位:白质病理:分化好的原纤维型星形细胞增生,多为实体性,可囊变、钙化。多数最终恶变、无坏死,无新生血管,出血罕见,水肿少见影像:低密度团块,Ⅰ级多无强

1 / 1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