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_邱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JICHUJIAOYUYANJIU·教改研究2017/01改革永无止境。2015年10月24日,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在武汉召开“武汉会议”,会上学者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在于从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为启迪引导式教育,从定论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过程性的探究式学习,从注重学科知识的体系化的课程转变为以实际生活需要为主题的具有综合化视野的课程。韩震教授在会议上的《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追求》报告指出:课程结构与内容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与生活调整为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课程目标由原来三维目标调整为核心素养的整合,即以核心素养为框架,培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能力;课程设计由传统的理论“讲授型”转向“活动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学业评价由原来的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和质量。可见,无论是课程模块、课程目标的调整,还是课程设计、学业评价的变化都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贯穿始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此轮课程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因此,核心素养是从“大素养”中提炼出来的最核心的要素,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这意味着唯有掌握这种核心素养才能顺利解决问题,获得满意的自身体验。就学生主体而言,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称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具体化,是指学生在经过特定学科学习后所生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品质和能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化,是指学生在经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后所生成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具体而言,包括价值引领(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思维启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品格塑造(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正确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社会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框架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修订组明确提出,新的课程结构设计将突破原有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邱斌【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出台和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当下教育界最值得探讨的话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中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路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主框架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75(2017)01-54-04邱斌/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研究(赣州341000)542017年1月·01的“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模式,以“活动”为纽带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联结起来,围绕“议题”展开活动,使“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这就意味着“活动”是承载课程内容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主心骨。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以建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教学基本策略,适时开展“综合型”教学、“活动型”教学、“实践型”教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政治认同,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启迪,让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理性精神和法制意识,实现对学生的品格塑造,让其生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公共参与能力。(一)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综合型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是这门学科同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综合性表现在:其一,教学模块的综合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多个模块,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这意味着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策略多元化。其二,教学资源的综合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模块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比如跨学科资源、师生资源、时政资源、本土资源、传统资源等,只有综合运用教学资源,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其三,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教学方式的综合性既表现在“教”的综合性上,如情境体验、案例探究、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等,也表现在“学”的综合性上,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1.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探究构建“综合型”课堂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法与学法,实现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升。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法,有机地将本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最后运用这些有机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就思想政治学科而言,首先就是在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等模块的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再围绕相关问题进行高阶的有深度的思考和探究,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内容时,可以从哲学视角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原理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传统文化的形式、内涵会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但其最基本的内涵特点仍可以继承千年而保持稳定;也可以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分析“传统文化”: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传统文化起阻碍作用。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传统文化的意义”:文化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可以和文化产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扩大就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从政治学角度看,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改进党的先进理论建设,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地位和形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新秩序。2.转变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决定教育未来。人本主义者罗杰斯认为:“教师应最大程度地给予学生选择与追求有意义学习目标的自由。”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从主教向主学转变,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从教授者转为学习者,变教师为“学师”,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案为“学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综合品格。从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到以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再到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课程目标,需要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而且更需要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师唯有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简教放权,敢于下放课堂提问的权利、课堂举例的权利、课堂建构的权利,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二)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活动型课堂“活动”是一个大概念。知是活动,行是活动;学是活动,思是活动;解决问题是活动,提出问题也是活动;实践是活动,教学也是活动;结果是活动,过程也是活动。课程修订组不仅提出“大活动”概念,而且还明确规定“社会活动”必须占到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的三分之一学时,要让“活动”成为承载教学的主路径。这里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课堂活动,即活动型学科课程,具体而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问题分解、问题争辩、问题探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邱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55JICHUJIAOYUYANJIU·(下转第60页)邱斌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参与能力。1.围绕教学主题,创设问题情境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学生在阅读读取信息或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和困惑,可分为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也可分为有争议类问题和无争议类问题。普遍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都存在的疑惑,特殊性问题就是少数学生存在的疑惑;有争议类问题就是学生意见不能达成一致的问题,无争议类问题就是学生看法达成高度认可的问题。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氛围,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在引导学习过程中要以分析普遍性问题为主,兼顾特殊性问题,特别重视对有争议类问题的深度开发和探究,对无争议类问题悉知即可。2.遵循生态原则,开展小组探究建构主义者认为,“一百个人就是一百个主体,并会有一百个不同的建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思维具有差异性、独立性、原生性。生态原则是指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时遵循学生生长性原则,充分尊重个体思维的差异性、独立性、原生性,不进行结果导向,让学生提出适应自身特点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问题,再对学生进行活动小组划分,分工协作、合作探究,解决自身问题,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生长。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注意小组数、小组分工、组员数、组员素质、组员分工的合理性;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必须把握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掌控好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处理好意义性与技能性的关系,注重过程开放参与,兼顾结果正确导向,实现学生意义学习、技能学习;教师要扮演好合作者、学习者、指导者角色,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坚持正面激励和负面转化,适时质疑解惑、点拨引导、点评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的提升。(三)立足活动体验,构建实践型课堂活动型学科课程不仅包括课堂活动,而且还包括实践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尤其是政治生活模块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转化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是实施实践型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构建实践型活动课堂既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又可以通过开发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1.开发校本资源,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校本资源是指学校内部所有可利用的、可开发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总称,主要包括教学用具、公共设施、校园文化、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学校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教学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阵地。以往对校本资源的开发主要局限于教学用具、公共设施上,对校园文化、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的开发甚少,因此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生成具有真实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案例,对构建实践型课堂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文化生活》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第二框题的内容“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师可以以授课班级为主体围绕“远离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主题承办为期一周的校园文化巡展活动。首先,在授课班级成立活动策划小组,向学校提出举办校园巡展活动的申请,征得同意后,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向全校发出“说说你身边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活动号召书。其次,在搜集活动资料时,除了要充分发挥授课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外,还要广泛动员学校教职工、全校学生参与活动。再次,由策划小组牵头带领全班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删改、设计、布置,教师负责定稿审核。最后,最大化利用好校园文化墙、主干道、广播、LED展示屏等硬件资源,充分展示本次活动成果。2.开发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本土资源是指除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外学校周边范围内一切可开发运用于教学的资源的总和,可分为本土自然资源和本土人文资源。本土资源是除校本资源外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最为学生所熟悉的教学资源,是容易触发师生心灵共鸣的社会资源,如当地的自然生态、自然风貌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