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国长安出版社目录上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彻底的人民性(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系统的科学性(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充分的开放性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特征(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的必然要求(三)切实把“三个至上”的要求落实到社会主义法治的各个方面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二)列宁的法治思想(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法治思想(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二、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文化渊源(一)民为邦本的思想(二)公正执法的思想(三)以法治国的思想(四)礼法并用的思想三、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一、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二)实现了领导干部职务和政治生活的法治化转变(三)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四)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五)人权得到可靠法律保障(六)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七)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八)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概况及制度剧变(一)苏联及东欧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概况(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发生的历史悲剧三、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经验及其教训(一)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二)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五)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六)必须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第四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作用(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一切立法活动的思想先导(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国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思想基础(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确保我国司法机关坚持正确方向、实现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的价值指引(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发展法学教育、繁荣法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中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第五章依法治国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二、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三、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四、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一)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制保障(二)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四)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五、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第六章执法为民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一)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二、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一)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二)执法为了人民(三)执法依靠人民三、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一)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二)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三)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四)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四、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一)执法理念文明(二)执法制度文明(三)执法行为文明(四)执法形象文明第七章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二)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三)公平正义是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一)平等对待(二)反对特权(三)禁止歧视三、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一)合乎法律(二)利益均衡(三)理情兼顾四、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一)充分参与(二)裁判中立(三)程序公开(四)程序约束五、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一)完善体制(二)节约成本(三)提高效率第八章服务大局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二)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二、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一)把握大局的根本性,紧紧抓住大局不动摇(二)把握大局的统领性,自觉在大局指引下行动(三)把握大局的历史性,有效服务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大局(四)把握大局的层次性,正确处理国家大局与地方大局的关系三、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一)决策部署以服务大局为目标方向(二)具体工作以服务大局为基本准则(三)工作成效以服务大局为检验标准(四)全面保障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四、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一)打牢思想基础(二)全面充分履职(三)依法正确履职第九章党的领导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二、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二)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三)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的组织领导格局下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健全完善立法一、坚持科学立法(一)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三)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四)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五)必须健全立法程序二、坚持民主立法(一)注重把立法为民贯彻始终(二)注重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三)注重扩大公众参与立法三、坚持法制统一(一)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二)严格执行立法法对立法权限的划分(三)保证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的统一(四)加强立法解释和立法监督四、坚持体系完备(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继续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三)加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四)适时进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编撰第十一章坚持依法行政一、合法行政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一)行政职权的行驶应当依据法律的明确授权(二)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二、合理行政是合法行政的重要补充(一)合理行政要求做到平等对待(二)合理行政要求遵循比例原则(三)合理行政要求做到正常判断三、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价值体现(一)树立高效便民的观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性政府(三)实现高效便民与政务公开的有机结合四、权责统一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一)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授权要充分(二)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授权要严格(三)切实加强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监督五、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一)政务要依法及时准确地公开(二)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三)积极创新和丰富政务公开的载体及形式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一)培育和提高公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二)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三)推进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工作第十二章严格公正司法一、切实维护司法公正(一)坚持实体公正(二)坚持程序公正(三)坚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兼顾二、不断提高司法效率(一)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二)公正与效率兼顾三、努力树立司法权威(一)严格公正文明司法,提高司法威望(二)努力维护司法权威,创造良好执法环境四、充分发扬司法民主(一)充分体现司法主体民主(二)积极促进司法公开(三)切实完善司法为民措施第十三章加强制约监督一、加强制约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保证(一)加强制约监督是人民主权的必然要求(二)加强制约监督是规范权力行为的重要保障(三)加强制约监督有助于提高公共权力运作效率二、我国法律制约监督的主要渠道和途径(一)国家权力机关的制约监督(二)国家行政机关的制约监督(三)国家司法机关的制约监督(四)政治及社会组织的制约监督(五)社会舆论的制约监督(六)公民的制约监督三、切实增强制约监督的合力和实效(一)加强和改进党内制约监督(二)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三)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制约监督(四)支持和保证司法机关制约监督(五)支持和保证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制约监督(六)加强公民和舆论的制约监督第十四章自觉诚信守法一、自觉遵守法律(一)坚持奉公守法(二)严格依法办事(三)维护法律权威二、坚持明德守信(一)遵守社会公德(二)恪守职业道德(三)发扬家庭美德三、深化法制宣传(一)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二)深入开展全民普法(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第十五章繁荣法学事业一、坚持法学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深刻理解法学的本质(二)牢牢把握法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三)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观点二、明确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一)为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支撑(二)坚持、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三.繁荣法学研究的基本途径(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三)立足国情与吸收借鉴相结合(四)统领法学研究与坚持“双百方针”相结合四、提高法学教育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一)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二)注重政治素质教育与业务素质教育相结合(三)加强国情教育,培养“三个面向”的法律人才(四)建设一支忠实传播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教师队伍第十六章坚持依法执政一、切实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一)保证立法工作的正确方向(二)坚持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三)努力推进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制化二、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一)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二)带头遵守宪法法律(三)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三、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一)坚持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二)确保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三)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一)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二)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三)大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上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第一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对于正确理解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过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是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化认识和反映,它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着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法治国家建设过程中,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