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是四川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关键阶段。制订并实施《四川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明确了未来5年四川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是指导四川省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实施政府主导、旅游精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全省旅游总收入由2000年的2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721亿元,年均增长22。星级饭店达到449家(其中五星级10家)、旅行社达到659家,旅游客车达到1800余辆;A级旅游区(点)达到84个,其中4A级旅游区19个;国家级工业、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23个;大型旅游购物、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100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2.旅游业发展新体制初步形成。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探索和初步建立了旅游业发展的新体制,理顺和强化了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成立了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着力抓好组织动员、规划制订、统筹协调、规范引导等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组织编制了全省21个市(州)和50多个重点旅游县(市、区)的发展规划,制订并实施了“中国第一山”、“大九寨”等5大精品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编制了《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等专项规划。从2003年开始,每年召开高规格的旅游发展大会,搭建旅游发展平台,掀起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热潮,促进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3.旅游精品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国第一山”等5大旅游区为重点,突出特色和优势,从抓好生态建设、挖掘文化内涵、改善交通状况等方面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了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设施配套完善、创汇创收能力强的精品项目。2003年以来,5大精品旅游区累计投入250亿元,建设162个项目,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8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31亿元。3年内5大精品旅游区总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66%,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93%,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4.旅游发展软硬环境大为改善。通过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围绕旅游抓交通,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机场、道路、通信、宾馆等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4个,旅游城镇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强。加大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加强依法治旅,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市场监管,旅游环境不断优化。5.旅游业多元化投融资开发格局逐渐形成。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国内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参与的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格局。探索了旅游景区资源开发“三权”(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模式。建成了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中国死海”、碧峰峡、西部欢乐谷等一批民间投资项目。6.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6上升到2005年的9,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达到40万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在扩大消费需求、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以及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四川省旅游业即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1.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一是世界旅游市场的持续增长,为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等有关机构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超过7亿人次,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产值已占世界GDP总额的12%左右,创造的就业机会占全球劳动力就业总量的8左右。全球旅游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正成为全球最安全、最具吸引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1位的旅游接待国和第4位客源输出国,这为我国和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二是国内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为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了巨大空间。随着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为旅游业持续兴旺提供了强大动力。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四川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国内外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旅游业招商引资和资源重组,扩大旅游融资渠道。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都将为进一步扩大四川省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契机。三是旅游发展条件不断完善,为四川省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来的大力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讯设施及城镇建设有了很大改善。生态建设和景区开发有了长足进步,各类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旅游资源的数量日益增多。目前,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国家森林公园28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附图1),旅游吸引力明显增强。2.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五”期间,虽然四川省旅游业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品牌和特色产品打造不够。四川省旅游产品以自然生态观光为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与西部多数省(区)之间存在着资源相似性和产品同构性,对四川省旅游业的更快发展形成了潜在的压力和挑战。二是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四川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现象,企业扩张力不强,国际竞争力较差。面对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区域性市场竞争和集团化的趋势,对四川省旅游企业适应旅游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门票经济突出,旅游经济整体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四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旅游发展的要求。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竞争机制,从业人员队伍整体不适应旅游业发展要求。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发展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就业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旅游经济结构,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努力实现四川省旅游产品从观光型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综合型旅游转变,从国内旅游为主向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并重转变,促进四川省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二)目标和任务。1.发展目标。到2010年,把四川省建成亚洲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成为促进中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经济强国跨越的重要支撑点,初步建成旅游经济强省。具体标志是:1个国际旅游城市:成都市3个旅游品牌:大熊猫、太阳神鸟、农家乐;3个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中国第一山”、大九寨、青城山—都江堰5个新精品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附表2);10个度假旅游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度假旅游区、邛海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附表2);个重点旅游景区:金沙遗址、稻城亚丁景区(附表2);10个重点旅游城市:成都市、乐山市(附表2);4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九寨沟漳扎镇、泸定磨西镇(附表2)。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超过1400亿元(附表1),相当于当年GDP的15%左右;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亿美元;旅游新增就业人数30万,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0万人。2基本任务。“十一五”时期四川省旅游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一个突破,构建四大体系,抓好六个保障”。即:实现一个突破:入境旅游有突破性发展。构建四大体系: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抓好六个保障:完善旅游业发展体制;强化旅游规划和管理;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快推进旅游教育和旅游科研;扩大对外开放。(三)发展战略。1.政府主导型战略。这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所处阶段的必然选择。重点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促销、人才培训、基础投入和市场监管工作,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坚持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申办机制,通过举办旅游发展大会,推动重点区域旅游快速发展。切实加强“涉旅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努力形成支持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2.旅游精品战略。充分发挥四川省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建设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精品,实现重点突破、精品带动、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旅游发展,增强区域旅游产业的集聚效益及竞争优势。3.外向型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巩固提升省内旅游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省外和境外市场的开拓。通过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外向型旅游产品,吸引省外和境外旅游客源,拓展外向型旅游消费。扩大国际、国内旅游合作,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鼓励支持外资、社会资金以合资或独资的形式投入旅游企业,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快国有旅游企业的改制步伐和重点旅游区建设的开发力度。因势利导,规范发展出省、出境旅游。4.科教兴旅战略。高度重视现代科技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旅游产业各要素应用和推广现代科技的步伐,全面提升四川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布局和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相适应,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5.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强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加强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浪费为重点,实施绿色旅游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创建绿色饭店和绿色景区活动,积极倡导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探索建立旅游保护与开发、要素协调和产业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三、建设重点(一)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板块、四条国际旅游精品线。1.一个中心——大成都旅游区(附图2)。主要包括成都市及其周边1小时车程的乐山、眉山、资阳、德阳、绵阳、雅安、遂宁等8市。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商务、康体娱乐等旅游,构建“中心商业游憩区、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圈、一日游精品观光旅游圈”的发展格局,把大成都旅游区建成旅游主题形象鲜明、产品特色突出、旅游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入境旅游快速增长的旅游目的地。成都市是大成都旅游区建设的重点。要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西部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围绕把成都建设为“中国最佳旅游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