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1840年~1894年)一、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2、过程:(略)•3、结果:–英胜中败,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1843年《南京条约附属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注意各个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赔款割地情况,丧失的主权】–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一、鸦片战争(1840—1842)•4、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政治上:中国领土与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变化。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自然经济解体主要表现:–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耕织分离),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城乡商品经济畸形发展,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但是直到19世纪50年代,传统自然经济仍旧顽强地抵制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攫取海关管理权成为其重要目标。1853年后的上海海关成为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d.由于外商操纵市场,压低价格,中国出口的商品蒙受巨大损失,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一、鸦片战争(1840—1842)•4、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③思想上: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的统治;•a.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主持编写《四洲志》,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购买英国商船改造成战舰;提出近代“海权”观念。•b.魏源:《海国图志》–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c.影响: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他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除林、魏二人外,当时著名的还有姚莹的《康楢纪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中国还出版了几十种介绍西方军器制造的书籍,涌现出一些研制新式兵器的专家。–*但是,他们这些人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烙印,另一方面又保留这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这也是近代初期新思想的特点。一、鸦片战争(1840—1842)•4、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④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上: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基础上,出现了早期无产阶级、买办商人阶层和民族资产阶级;•a.中国的无产阶级于40年代产生于外商企业中;–*7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是早期的资本输出已经开始,主要表现在“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和设工厂”等。•b.“买办”,是战后出现的那些帮助欧美国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c.民族资产阶级最早产生于60年代,大多由官僚、商人和地主分化而来。–⑤社会生活上:战后,西方的生活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向内地渗透。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鸦片战争期间,沿海爱国军民(如“三元里抗英”)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在此历史阶段中,较为典型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是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①腐朽的封建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根本原因);–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中外民族矛盾–③自然灾害严重;–④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传播和动员•2、经过:–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初步建政权(1851年永安建制)→正式建立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全盛(经过北伐、西征,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失败(1864年天京落陷,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二、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3、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和《资政新篇》(1859年)•4、评价–①性质: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②意义: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在思想上、组织上都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利用外来宗教和本土思想发动农民)。–③失败原因:•主观上:a.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b.时代的局限性;c.战略上的失误。–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大生产)的代表;b.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时代局限性: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b.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处于衰落时期颁布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建立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而颁布的革命纲领1859年洪仁玕为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挽救太平天国而提出的主张内容①土地平均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②产品平均分配(圣库制度)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思想核心是:平均主义①政治,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君民共主思想);②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对外自由通商(体现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张);③文化,兴办新式学馆(体现了发展近代教育的思想)④外交,主张独立平等开放的外交(体现了近代外交理念)*思想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评价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①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②空想性:以平均土地的方式来建立小农社会的设想本身自相矛盾,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更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③落后性:将建立小农社会作为追求目标,这与当时中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①先进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结果没有实行①⑴客观上:没有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②主观上: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无法实施;③根本上: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⑴客观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⑵主观上: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⑶根本上: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重大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58年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俄国通过1858年《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4年《堪分西北界约记》和1881年《伊犁条约》共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注:从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3、影响:–①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举例);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②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③思想上: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汉族官僚集团实力上升,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某条约签订后,清廷希望再开谈判,以免除关税为代价,换取外族放弃公使驻京、江河通路、内地游历和归还广东省城。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政府A.以关税作为谈判的重要筹码B.竭力保全华夷之间的藩篱C.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D.对“贸易立国”缺乏清醒认识材料: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摘自《中国近代史》结合中国近代前期历史评价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四、清朝政局的变动•1、总理衙门的设立•①背景:–鸦战前,中国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二次鸦战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驻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也不甘心以“外夷”的身份同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部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汉族官吏,已经开始与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他们也希望有专门的机构来处于对外事务。•②概况:–1861年初,清朝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简称“总署”。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和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1862年的同文馆和海关总税务司是其附属机构。•③影响:–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更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四、清朝政局的变动•2、汉族官僚势力的壮大•①壮大的原因–a.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b.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依靠新的政治势力来对抗满族贵族,而汉族官僚势力是其最好的选择;–c.汉族官僚在共同对付人民革命的过程中,已经与外国列强勾结起来,并得到外国列强的赏识与支持•②影响–开始改变清朝高层官僚结构,对清朝后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五、洋务运动(1860—1895)•1、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一部分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概况:–①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③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④重要活动:•a.兴办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等•b.兴办民用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c.建立近代海军,成立海军衙门,构建近代海防;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海军•d.创办近代教育,新式学堂并派遣留学生。★★五、洋务运动(1860—1895)•3、评价–a.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观目的以镇压人民为主,具有反动性。“……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b.积极作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在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领域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传统自然经济,并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