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李廷荣教授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时,《资本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1.抽像分析法抽象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出象、又有抽象到具体的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马克思运用抽像分析法,一方面,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2.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方法。《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开始,到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无不体现了这一分析方法。此外,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还广泛地运用了数量分析方法、从分析到综合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等其他的分析方法。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所说的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认为,每种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是历史产生的,并随着物质生产条件的变化有产生、发展,最终归于灭亡,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经济制度,而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总之,《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一)劳动价值论(第1篇,1—4章)1.价值实体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价值形式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4.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5.价值实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2--6篇,5—20章)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有的自由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v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是剩余价值。5.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三)资本积累理论(第7篇,21—24章)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的形成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4.原始积累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论》第二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二卷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2.实现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3.流通时间(广义)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狭义)4.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二)资本周转理论(第2篇,7—17章)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即资本家把资本预付出去,到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式不同、使用价值更新频率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磨损、折旧、更新。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与周转的周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资本周转周期也就是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4.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是资本缩短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部分。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了理论前提。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资本论》第三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包括七篇五十二章,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第三篇,论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第二部分即第四篇~第五篇,论述了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第三部分即第六篇,论述了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第四部分即第七篇为全书的总结。(一).平均利润理论(第1--3篇,1—15章)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3.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5.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第4篇16—20章)1.商业资本商业资本的形成:商品资本独立化的结果。商业资本的作用: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资本、加速了资本的周转。2.商业利润商业利润的来源(三)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第5篇21—36章)1.借贷资本借贷资本的形成2.借贷利息利息和利息率3.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促进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节约了流通费用、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四).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第6篇37—47章)1.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既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2.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优劣等级的不同。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农业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级差地租的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3.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所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的源泉:农业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五).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及其源泉理论(第7篇48—52章)1.资本主义各阶级的收入及其源泉2.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关系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五、马克思《资本论》的时代价值1.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