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概述一、时间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589)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三国时期全图西晋时期全图东晋时期全图南北朝时期全图一、知识结构:三国(魏):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两晋诗坛:魏晋之交:阮、稽西晋:太康、游仙;东晋:玄言、陶渊明宋“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永明体与齐梁诗坛梁陈:庾信、王褒与南朝文风的北渐,宫体诗南北朝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小说二、历史文化背景一、社会基本特点国家长期分裂(魏220-281;蜀221-263;吴229-280;西晋264-315;东晋317-420;南北朝420-589)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剧烈(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族矛盾尖锐(五胡乱华,十六国)政治上的门阀世族制度三、社会思想特点—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1、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2、出现了重视个体价值的社会思潮。3、“玄学”兴起。魏末正始年间,学者何晏、王弼以老庄思想来解释儒家经典,注释《老子》,标志着玄学的诞生。(玄学=老庄+儒学)“魏晋风度”4、从玄学论辩中发展起来的语言机智,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5、佛教、道教迅猛发展,影响深远。四、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1、诗歌建安诗歌→正始诗歌→太康诗歌→永嘉玄言诗→陶渊明田园诗→山水诗→宫体诗→北朝三才和庾信乐府:《西洲曲》和《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歌的代表。2、抒情小赋、骈文、小说3、文学特点—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1、社会上层人士包括许多帝王,普遍重视并热心于文学创作《宋书•臧焘传论》:“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2、文学批评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3、文学获得独立地位“诗赋欲丽”“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建安元年(196)挟天子以令诸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曹操诗歌创作的内容反映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度关山》、《对酒》、《龟虽寿》、《观沧海》游仙诗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明·钟惺)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特色:1、以豪壮的笔调,写苍茫的大海,宏大的气象。2、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3、借写山水之景寄寓怀抱。毛泽东《浪淘沙》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生命有限,理想壮志无限。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1、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2、感情奔放3、悲凉慷慨4、语言质朴自然(建安风骨)5、以四言诗成就为高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丕(187~226),字子桓,世称魏文帝。文学贡献:1、文论:《典论·论文》2、《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特点: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旧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犊,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明钟惺《古诗归》)“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曹丕才气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隽,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曹植(192—232),字子建,才华横益,但恃才傲物,任性而行。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世称陈思王。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1、反映战争和动乱。(《送应氏》)2、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白马篇》)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明李东阳订正《曹子建集》十卷民国扫叶山房影四库本《曹子建集》十卷《送应氏》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白马篇》(又名《游侠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游侠英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游侠来历和武艺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为国捐躯后期诗歌的内容:1、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2、以思妇、弃妇寄托身世,表白心迹的诗篇。(《美女篇》、《七哀诗》)3、述志诗。(《杂诗》“仆夫早严驾”)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子建志在辅君匡济,策功垂名,乃不克遂,虽授爵封,而其心犹为不仕,故托处女以寓怨慕之情焉。”(刘履《选诗补注》卷二)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曹植《赠白马王彪》全文结构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写法: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1、乐府歌辞文人化。(“无召伶人,事谢弦管”)2、改造民歌题材,模仿民歌风格。(美女篇)3、结构精致,少平铺直叙,开头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沈德潜“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4、讲求华美、工整和刻画的细致。(“诗赋欲丽”)5、善为警句,运用比喻、对偶、炼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公宴》:“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渌池。”)建安七子(邺下文人群)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七人。其中成就是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王粲《七哀诗》3首是其代表作。《登楼赋》抒写了思乡怀土之情。刘桢与王粲齐名。《赠从弟》3首是其代表作。陈琳、阮瑀以章表书檄闻名于时。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蔡琰的五言《悲愤诗》。王粲长于辞赋,徐幹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典论·论文》)七哀诗三首(其一)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违。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蔡琰,原字昭姬,改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生于178年,卒年不详。“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卫仲道-左贤王-董祀《隋志》著录1卷,《后汉书》本传的有《悲愤诗》两篇,一为五言体,一为楚辞体。“感伤离乱,追怀悲愤”。五言体诗五百四十字,第一篇女子创作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段落分明,若断若续,不碎不乱”;“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沙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情深也。(沈德潜)悲愤诗蔡琰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3、强烈的个性表现。4、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之音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十年(249),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高平陵事变”。“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竹林七贤”—阮籍和嵇康魏晋之际文学的七位代表作家。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顾平工笔重彩《竹林七贤》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23》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瑀之子。有《阮嗣宗集》。“才藻艳绝,而倜傥放荡,以庄周为模则”。“旷达不羁,不拘礼俗”“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