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社会工作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美社会工作对比一、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一)中国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发展过程,以下分三个阶段论述:1、1949年以前中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大总统之下设立十个部,其中内务部主管民政和社会福利事务,这表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观念,1928年国民党政府上台后,社立了社会部,负责社会福利事务,在成立初期及30年代,该部制定和颁布了社会行政制度和社会福利法规等文件,在抗日战争时期,该部也开展了一些救济和收容工作。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一批欧美留学生和爱国人士回国后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带回了中国,不少大学里开展社会工作教育。2、1949年至80年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整个国家被高度组织起来,形成集中管理体制,这时期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但实践意义的社会工作还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部门和社会机构中的,这是一种由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同时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也承担了部分的社会工作。3、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987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988年国家教委先批准了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1年7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并于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这可视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或教育)的开端。(二)美国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1、社会工作雏型的建立社会工作的名称开始使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以慈善事业的形式出现。早期的慈善事业主要是由教会首先推动起来的。宗教信仰规定要救助贫民。教士保护孤儿,照顾寡妇,帮助老弱病残和盲人、残疾人,这不但是教徒的义务,也是死后避免天谴而使灵魂得救的方法。这种行善行为的基本动机在于接受天恩或积德以求永生,同时也带有某种程度的怜悯心。继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的济贫法和1788年德国的汉堡制度后,1877年,在美国的布法罗成立起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协会。随后,美国的慈善组织协会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到1892年,美国先后已有12个慈善组织社。这种慈善组织社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为了解决1929年因纽约股票交易所破产引起的经济危机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罗斯福总统上任后,推行所谓新政,开始由政府负责办理全国性的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改变了过去美国救济事业只由地方和私人办理的旧传统,先后设立了各种联邦救济行政机构。在1933年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案之后,1935年又制定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障法案,从而在美国正式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方案使美国社会保障有了永久性的立法和制度,成为以全体人民为对象而政府负责统一办理的社会福利行政。全国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为现代社会工作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3、社会工作专业的建立和发展经过长时期的孕育之后,20世纪初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美国正式诞生,其诞生的标志是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理查曼的《社会诊断》一书的出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工作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心理社会治疗学派,从此社会工作日益专业化。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美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美国政策采取了积极的社会福利态度,服务目标也不只是针对现存的社会问题,对伤残人员的福利亦由消极性的治疗转为积极性的康复训练和其他预防措施。同时增加了一项对永久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救助的规定。采用一些学者和政治家的主张,建立福利国家,社会工作也逐渐形成专业体制。50年代,美国扩大了社会保障立法的实施范围,通过了住房法和国防教育法。60年代,进一步把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手段。联邦政府加强了对保障事业的干预,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育受到重视,使得社会工作从应用社会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4、社会工作的改革时期70年代后,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社会福利的支出增长普遍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增长明显下降,社会福利支出明显上升而出现了超负荷现象。美国1974-1975年通货膨胀阶段率为12%一14%,1982年的失业率为7%。与此同时福利经费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美国着手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开始采取一些削减福利支出的措施,提出若干对福利制度进行结构性改革的设想,并逐步付诸实践。同时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并提出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运用方向,这些都表明社会工作在美国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二、社会工作的基本现状(一)中国社会工作的现状社会工作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走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伴随着日益深入的改革开放和不断加快的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曾经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我国也同样逐渐凸现出来,如贫困人口问题、失业问题、吸毒问题、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问题家庭不稳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当前,我国政府提出发展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队伍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但是中国的社会现实与西方不同,既面临有相同的问题,也有特殊的情况。因此,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应当有自己的特点。西方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不仅存在,而且来势更猛。如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造成中国“未富先老”的局面;贫困人口更多等。与西方国家情况不同的有: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失业下岗问题、城市的大量流动人口问题、单位制解体遗留的问题、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等。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社会工作所要承担的任务更多、更重,不仅像西方社会的社会工作那样只提供社会救助和服务,还要承担一些社会管理职责,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普法宣传教育、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维护社会治安、发放城市低保、迎接各种评比和考核等。(二)美国社会工作的现状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已逾百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职业。按照美冒联邦政府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美共有社会工作者56。2万人,美国联邦政府根据社会工作者具体工作领域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儿童、家庭和学校社工;精神健康和药物戒除社工;医疗及公共卫生社工;以及其他,包括政府雇员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等。在就业方面,美国90%的社会工作岗位是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领域,非政府组织是其主要的就业渠道。近几年,社工的就业率不断上升,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在城市中的就业存在竞争,农村社区则蕴藏着大量良好的就业机会。三、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和趋势(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和趋势发展的困境:1、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脱节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已有20年的历史,但对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实务操作的研究还处在非常薄弱的状态。尽管有较多论文发表,但是缺乏系统性。2003年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步伐加快,但是理论与实务的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人甚至误解:以社会工作是实务操作性强的专业为由,轻视理论研究。虽然社会工作重实践,但它的理论模式、价值理念是指导社工服务的灵魂,若不能形成专业的本土理论知识体系,社会工作实务的交流只能流于形式,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取经验,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社会工作现在面临实务与理论脱节,分工不明确,在某种程度上讲学术界与一线社工之间缺乏互动沟通是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2、何以实现“案主为本”的困境(1)问题式诊断模式已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实证主义阶段、存在主义阶段和人本主义阶段,并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不断反思,他们对案主的定位已经走过了问题式诊断时期,而把重心转向发掘案主潜能;从协助案主解决问题转向与案主探讨如何发展、进步;不仅关注案主的物质层面需求而且重视案主精神层面需求。我国内地开展社工服务的时间短,人们生活水平、需求层次参差不齐,因此不同地区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讲服务还被框在预防体系内,以问题式诊断模式为主。但仅用该模式就如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立足长远,则应逐步将服务的重心转向人的发展式需求。这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增权理念、平等接纳等社会工作理念为指导的服务方向,更合乎于人的发展和需求。(2)社工对案主需求的理解与案主自身需求存在差异。由于社工的文化系统阻碍了对案主文化系统的理解,所以常存在这样的困惑:社工遵从社工理论、理念、模式的指导开展服务,却不了解案主到底需要什么。比如在案主自决原则上,从理念上应鼓励案主自决,然而在服务中却发现,案主期望“专家”式的权威性指导意见,而非自己做抉择。在部分家庭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社工遵从增权模式指导,积极协助案主提高地位、争取权利,然而目标实现后,却激化了家庭矛盾。这样的情形下,要求社工以案主需求为本,对案主的价值取向及需求作更准确的判断。(3)政府要求与案主需求不一致。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期望对社会各层次人员进行规训以维持社会秩序。如政府期望通过开展禁毒宣传等预防犯罪活动,使社会更加稳定。但大部分公民认为禁毒活动与己无关,缺乏参与积极性。这使得社工夹在两者间,既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也不能达到政府期待的效果。3、社会工作督导制发展困境督导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平、培养具有实务能力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有效方法。社会工作督导对一线服务的社工进行督导。而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困境:(1)社会工作督导水平滞后。从上海情况看,社会工作专家督导人数极少;普通社工督导缺乏经验,且与新社工在业务可算是竞争对手;故督导从数量、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一线社工的需求。(2)社工面临对“督导负责”还是对“案主负责”的困境。社会工作机构为了监督社工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对社工有任务额规定,社工需向督导提交开展个案、小组的申请,督导审批合格后才开展服务。但督导审批没有统一标准。许多社工因此先对督导负责而不是对案主负责。这实际上有违规定任务额的初衷。因此中国需培训大量合格的社会工作督导,准确定位督导的角色、职责,发挥专业作用。而在对谁责任问题上,社工应以案主为本,让案主真正受惠于服务。这是社工必须担起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社工应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崇高的职业道德武装头脑,另一方面社工机构应尽快建立客观的评估体系,形成常设机制,消减矛盾。发展的趋势:1、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共担几十年来年来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单位)及与其密切关联的群众团体承担的,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单位)将把福利和服务等工作转移到社会中去。这样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将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年来,一些群众团体即先于政府而转变职能,打出了服务志愿服务的旗帜,一些纯民间服务机构也在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社会开始发育,政府和社会互补的格局开始出现。面对日益深入的改革,社会团体的进一步发展是必然的,因而政府和社会在社会工作、社会服务方面的互补格局将进一步得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不应该也不会抛弃社会工作的责任,而将任务全部推给社会团体或社会服务机构。在较近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通过单位)在社会工作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仍将起着主导作用。它将有责任去解决那些政策性和区域性问题,并通过政策和行政力量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提倡、积极支持民间社会服务团体,通过政策鼓励它们更好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尤其是具体的服务,以承担起那些政府依靠政策难以顾及的任务。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发挥与政府有密切关系的群众团体的作用。这样,全国性群众团体和纯民间机构就可能在政府—社会向度上形成一个连续体系,它们在工作层次上有必然的分工,在工作内容上又有交叉,如果三者关系得当,就可以形成一个责任共担的完整的服务体系,这里既有传统的架构,又有新要素的加入。2、现有社会行政人员价值观念的“再塑”。迄今为止,我国成系统的社会工作大多是由政府部门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承担的。作为政府延伸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