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生态治理上海交通大学朱启贵教授2017年7月6日主要内容一、生态文明:人类的抉择二、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政策五、城市生态治理:战略与案例2(一)发展观的演变国外发展之路1.经济增长(20世纪50-60年代)2.经济福利(20世纪60-70年代)3.人文发展(20世纪70-80年代)4.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发展之路1.第一代发展观(20世纪50-70年代)追求高速度、赶英超美、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2.第二代发展观(20世纪80-90年代)以物为本、追求高增长、2000年GDP翻两番,小康水平。3.第三代发展观(21世纪初以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一、生态文明:人类的抉择31.生态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是指人与物的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文明:涉及到社会发展各方面,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文明进步状态。4(二)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2.广义生态文明的四个层次第一,融入到经济建设领域,引起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交织着经济利益诉求第二,融入到政治建设领域,引起民主权利和政治模式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掺杂着政治权利维护第三、融入到文化建设领域,引起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折射着文化价值碰撞第四,融入到社会建设领域,引起行为模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态问题往往反映着社会管理瓶颈53.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很快,却忽视了发展的可持续性。生态文明仍然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系统永久支撑能力的基础上。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工业文明强调以人类文明为中心,把人类看作是自然的主宰,在对自然征服、索取和统治的过程中,造成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生态文明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关注自然存在的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公平性: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更关注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和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自然界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及后代人都应公平的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共同承担起在生态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责任,从而创造高度生态文明。6从历史维度看从现实维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关联的文明形态之一7(三)生态文明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绿色文明)(黄色文明)(黑色文明)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不同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8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原始时代: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形成图腾文化。(人与自然:依赖自然、崇拜自然)农业时代:人类崇拜土地,开始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有了一些工具,出现了“愚公移山”的思想,也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自然:开发自然、适应自然)工业时代:发明了机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出现“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改变自然、征服自然)信息时代:人类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应运而生。(人与自然:尊重自然、和谐共生)9文明转型知识、智力和具有创新能力人才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看重土地看重资金和设备10(四)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点:生态文明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要求人们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生态文明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生态观念,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区别点: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1联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12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开始受到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外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早期的马列主义生态发展观;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完善和创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1)实践基础(2)理论来源(3)理论框架(4)主要内容(5)历史地位(6)重大意义二、生态文明理论:基本框架13(一)实践基础西方国家公害: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爆发的“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环境污染事故,震惊世界,人们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马斯河谷美国多诺拉14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的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1948年的美国多诺拉事件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3—1968年日本水俣病事件1955—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5—1968年的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1963年的日本爱知县米糠油事件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15《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农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揭示,说明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这些农药对许多生物的威胁,使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变得寂静了,进而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指出:“人类的许多活动不仅危及了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她惊醒的不但是我们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恰当地被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蕾切尔•卡逊——1962《寂静的春天》162006年,《难以忽视的真相》(AnInconvenientTruth)纪录片《寂静的春天》问世之初即充满争议,作者蕾切尔·卡逊女士也受到空前的诋毁和攻击。其关于农药严重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受到了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评击,也强烈的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该书首次提出“环境保护”的问题,试图将自远古岁月持续到20世纪长达数千年之久的“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的意识扭转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保护意识。时隔多年,事实证明作者在此书中的许多警告是估计过低,而不是说过了头,许多环保组织由此应运而生,环保事业逐渐受到国际广泛关注。17“现今对于自然资源和服务的占用早已超出了地球的长期承载能力……如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享受与北美同样的生活标准,那么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我们就需要3个地球来满足总的物质需求……为了可持续地适应未来40年人口和经济产出的预期增长,我们就需要另外6到12个星球。”—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罗马俱乐部丹尼斯.米都斯《增长的极限》(1972)18《只有一个地球》(1972)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芭芭拉·沃德(经济学家),勒内·杜博斯(生物学家)著的《只有一个地球》是受联合国人类环境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为此次大会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报告的许多观点被会议采纳,并写入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成为世界环境运动史上一份由重大影响的文献。《只有一个地球》不仅论及最明显的污染问题,而且还将污染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艺技术影响、发展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困境等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环境问题。19会议召开期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关心不够。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派遣代表团参与此次国际大会,代表团回国后又筹备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与此同时,我国着手整理和编译从会上带回来的资料,从前只能内部发行供批判用的书,如今堂堂正正成为“绿色经典”,这中间包含了多少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今天,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本书为唤起国民的环境意识继续发挥作用。2019721972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自然资源与环境是有限的人类承担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198719922002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巴西里约世界环发大会,《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南非约堡,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阐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政治承诺落实“实施可持续发展”2010美国纽约,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进一步执行21世纪议程》为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热身国际社会行动巴西里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我们憧憬的未来》2012后危机时代全球绿色发展趋势21中国环境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和举措199419962001中共十四大《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入WTO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列入改革和建设的十大任务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确定了“一控双达标”目标在世界环境与贸易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199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传统发展模式19922005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2010《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共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中共十八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201222动物解放/权利论:彼得·辛格:《动物解放》汤姆·雷根:《动物权利研究》来源之一:西方社会环保和生态理论(二)理论来源23生物中心论:施韦泽(史怀哲):《敬畏生命》泰勒:《尊重自然》史怀哲语录:(1)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也必须尊重其他的生命。(2)有思考能力的人一定会反对所有的残酷行径,无论这项行径是否深植传统,只要我们有选择的机会,就应该避免造成其他生物受苦受害。(3)在我心中一股坚守的信念油然而生,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们没有权利在其他生物(人、动植物)身上加诸痛苦和死亡。我们应该觉得在无心之下造成其他生物的受害和死亡是件非常可恶的事。24自然价值论:利奥波德: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沙乡年鉴》《环境伦理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1988年)一书,没有从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人类中心论”出发,也没有附和“动物解放/权利论”以及“生物中心论”等这些较为激进的理论,而是从传统的价值伦理学出发,提出了他的“自然价值论”,即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物)拥有内在价值,它不仅全力通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协同进化使得自然生命朝着复杂性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方向进化。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因此,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25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近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