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唱革命歌曲回顾光辉历程--从革命歌曲的演变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但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多少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件?谱写了多少荡气回肠、壮丽辉煌的红色经典?有人说,一首歌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我认为一首歌同样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那些红色经典在战争年代,犹如铜墙铁壁;当年的《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革命战歌激发出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催使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和平时期,势如移山填海,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经典歌曲促使全国人民凝聚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团结一心,奋发昂扬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今,新中国成立前的硝烟炮火已成历史,改革开放前的坎坷沉浮也早已离去,唯有当年那些红色经典歌曲令人无法忘怀,所以每当唱响红歌的时候,总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对革命的敬仰、对英雄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仿佛又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又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著名作家王蒙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革命战争中,歌曲属于革命者,属于人民。对立面的窘态之一是无歌可唱。自古中国政治斗争中失败者的遭遇就叫做‘四面楚歌’。”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带领着中国人民一路高歌,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希望。站在今年建党9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点上,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革命歌曲的发展演变这一角度来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重温革命岁月时期的红色经典。循着历史的轨迹分三个阶段来讲述。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歌曲结硕果:红歌吹响了奋勇向前的号角,迸发出人们的革命激情,成为一种犀利的战斗力2“五四”以来的革命历史歌曲内容十分丰富。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反映那个时代主旋律的歌曲。从《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到国共合作北伐军战士高唱“打倒列强除军阀”威震大江南北;从井冈山的红军唱着“红米饭南瓜汤”坚持武装斗争,到一、二、四方面军高唱《会师歌》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九.一八”事变后《松花江上》的悲歌,到全民族抗战用“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从《到敌人后方去》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到游击队员高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从“又战斗又生产”的《南泥湾》到“我们的队伍向大阳,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这些革命历史歌曲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它充分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图强,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工农革命歌曲蓬勃发展。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音乐也随之揭开了新的一页。首先表现在创作上,过去的学堂乐歌,主要是中小学生唱的歌曲,大多借用外国(主要是日本)歌曲的曲调,“五四”以后开始出现了自己创作的艺术歌曲,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的新内容。“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农运动的兴起,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也逐步在各个地区得到发展。1921年“五一”劳动节的庆祝大会上,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师生唱了《五一纪念歌》,这首歌唱出了“世界大同,劳工神圣”,提出了“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消灭尽”的口号,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当时,长辛店工人还唱了《北方吹来十月的风》。苦苦求索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强国之路,兴邦之策,中国革命此从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1922年,在安源工人运动中产生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歌》、《工农联盟歌》等歌曲都在工人运动中起过作用的歌曲,它反映了时代生活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本质的事3物。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掀起了高潮。彭湃亲自编写了《五一劳动节》、《田仔骂田公》、《农会歌》等歌曲,教给农民们歌唱,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道理。当时,海陆丰农民歌咏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还产生了《工农听说起》、《“七五”莫忘歌》等许多革命歌曲。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社会的矛盾集中在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统治集团身上,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一时期,《国民革命歌》《劳工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友歌》等,是家喻户晓而且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歌曲。1926年以后,随着北伐军的胜利挺进,工农革命歌曲的流传面进一步扩大,《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等歌曲响遍大江南北。如《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产生的工农革命歌曲大部分是采用民歌、学堂乐歌和外国革命歌曲的现成曲调填词而成。也有一部分是革命工作者的创作,如瞿秋白在1923年创作的《赤潮曲》,贺绿汀在1927年创作的《暴动歌》等。在当时的工农歌咏活动中,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以及《少年先锋队歌》等在工农群众中也很流传。1926年,中国青年社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革命歌曲集《革命歌声》,收入《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农工歌》、《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15首歌曲。小结:表明当时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信心十足。五卅运动的爆发代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使革命形势发展到长江流域,并且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这些歌曲就反映了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42、革命根据地红歌嘹亮八一南昌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军反围剿斗争与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太多太壮烈的革命历史为涌现出更雄壮更动人的红军歌曲奠定了艺术创作的雄厚生活基础。同时革命根据地的党组织和人民政权也更加认识到革命歌曲在教育鼓舞革命军民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十分重视根据地革命歌曲的创作与传唱工作。。江西成为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红色歌谣的故乡。1929年12月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由“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决议还提出在红军俱乐部中开展音乐、演剧、打花鼓等文艺活动。由此,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地的革命歌曲的创作与传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革命根据地产生的红军歌曲和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3类:①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歌曲。这一类数量最多,其中很多是红军队列歌曲,如江西的《当兵就要当红军》、《少共国际师》、《上前线去》、《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红军长征途中的《吃牛肉歌》、《战斗鼓动歌》、《会师歌》等,陕北的《打南沟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抗日战争期间,产生在东北抗日联军中的《第一路军军歌》、《露营之歌》等,也属这一类。②表现革命根据地军民关系的歌曲。如江西的《送郎当红军》、《炮火声来战号声》,福建的《韭菜开花》、《正月革命》等,四川的《我随红军闹革命》、《盼红军》等,湖北的《要当红军不怕杀》、《念红军》等,陕北的《哥哥扛钢枪》、《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③歌颂工农政权和革命新生活的歌曲。如江西的《两条半枪闹革命》、《共产儿童团歌》等,广西的《有了红七军》,陕北的《刘志丹》、《天5心顺》等。由于当时在革命根据地还没有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因此大部分歌曲仍为旧调填新词。采用的曲调,主要来自3方面:①采用各地民歌小调,如根据江西、福建的山歌、陕北的信天游等填词的《炮火声来战号声》、《风吹竹叶》、《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等。②采用学堂乐歌的曲调,如《粉碎敌人的乌龟壳》、《工农红军学校毕业歌》等。③采用外国革命歌曲曲调,如根据苏联革命歌曲填词的《霹雳拍》、《进行曲》、《上前线去》;根据美国革命歌曲填词的《保卫根据地战斗曲》等。这些旧曲填上新词以后,在曲调上,节奏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新的统一。)这些反映红军斗争生活的革命歌曲除了表现红军战士的斗志与风貌外,还反映根据地人民群众支持革命政权、热爱红军的革命情感。虽然这些歌曲多数还是采用旧有曲调、民歌填写新词的方式创作的,但其健康向上、乐观明快、豪迈有力的基调反映出革命根据地军民对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充满必胜信念,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坚实基础。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桂花遍地开,鲜艳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站在革命的前线,不怕牺牲冲向前,为的是政权呀啊,为的是政权呀啊,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今日里是我们,解放的一天。领导群众数千万,跳出地狱鬼门关,不再受摧残呀啊,不再受摧残呀啊,封建制度彻底要推翻,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封建制度,一定要推翻。完成民主革命,反动势力要肃清,团结向前进呀啊,团结向前进呀啊,政府就是我们的家庭,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工友们呀啊,把阶级消灭净,才能享太平。6《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歌曲充满胜利的豪迈之情,一经唱出即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这些歌曲从战争中孕育、产生、又服务于战争、鼓舞群众,团结群众,凝聚成一种精神力量,在战火中成为革命精神的号角和载体,掀起新的革命高潮。这些歌曲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在神州大地上被广为传唱。这些革命歌曲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珍贵资料。3、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民族独立的呼声,革命歌曲的高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紧接着1932年发生了“一二八”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黄自和其他一些爱国主义音乐家,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日歌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日情绪。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实现其侵占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群众运动汹涌澎湃,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和其他一些进步电影歌曲,有力地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热情。继之而起的《救亡进行曲》(周钢鸣、孙慎)、《救国军歌》(塞克、冼星海)、《松花江上》(张寒晖)、《五月的鲜花》(光未然、阎述诗)等优秀歌曲不断涌现。这些救亡歌曲把群众抗日歌咏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救亡歌咏活动已经不只是群众救亡热情的自发反映,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为全国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丢弃了东北,广大东北军将士盼望早日打回东北去,赶走日寇,重返故乡.歌曲开始,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叙述了东北家乡的富饶美丽,然后旋律加强了歌曲悲伤的情绪,表现出流亡者被迫与亲人离散的悲痛心情;结尾运用爹娘啊……的呼天抢地似的旋律,激励人们起来战斗,抗日救7国,收复家乡.整个作品以饱含热泪的如泣如诉的音调,愤恨哀伤的情绪,揭示出当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而背井离乡的东北同胞的悲惨生活,倾诉着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同时也唱出了全中国人民抗日的心声.周恩来曾指出:成千成万的青年人无家可归,无学可求,尤其是东北的青年朋友,一再地漂泊流浪.一再地尝受人世间的惨痛.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伤心的人断肠.(《周恩来选集》上卷。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激起了中国全民抗战的热潮,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日益蓬勃发展,形成了“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抗战歌声”的新局面,《大刀进行曲》(麦新)、《游击队歌》(贺绿汀)、《在太行山上》(冼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