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救援中的三大部门从政府来看,在如此重大的突发灾难面前,中国政府不仅反应迅速,在极短的时间展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军队、物资、资金等等。而且灾害之后的信息透明度以及对外部援助的开放态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保障民众知情权、尊重生命、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政府形象其次,从企业来看,本次地震也让我们看到了企业公民的成长。这次包括国企、民企、外企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利润厚薄,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各项捐赠的慈善活动。一些企业不单捐钱捐物,还成立基金,将这种慈善延续下去,比如中国人寿已宣布将设立“国寿慈善基金会”,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还有一些企业家组成民间志愿队,直接参与抢险救灾。掌握着雄厚财力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公民社会产生的一个基本条件,这次抗震救灾中企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不断增强,充分说明在中国,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团体正在形成。从非政府组织来看,在灾难发生后,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各个灾区,他们在废墟中寻找生命,将民众捐献的衣物在第一时间分发给灾民,将食物和饮用水送到灾民手里,扮演了协助灾民改善灾后生活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普通民众和民间组织这次对汶川救灾的积极参与,真正实践了公民的责任精神。而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力量在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正是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标志。一位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表示,“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就是水,它能够流到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一些细小的角落”。有媒体也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称为“关注政府无暇顾及的细节”。非政府组织采取与政府合作的路线,以获得政府支持。这种路线,减少了阻力,使非政府组织获得可以施展的平台。5月12日晚,南京爱德基金会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并拨款100万,紧急采购救款物资;当晚,李连杰壹基金也展开募捐。5月13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抗震救灾行动,当天有全国的近30家非政府组织加入;当天,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十多家非政府组织还发出《抗震救灾十万火急,灾后重建众志成城——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采取“各自行动,联合公告”的方式,13日当天就有57家非政府组织参加(迄今,参加的非政府组织已超过160家)。5月14日,“国际心连心组织”就进入北川灾区。5月14日,非政府组织的一个联盟组织“NGO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以下称“NGO联合办”)在成都宣告成立,首批有30家非政府组织加盟;截至5月23日,加盟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已经超过100个。“NGO联合办”以“协调小组”为主体,协调指挥“前线物资需求信息搜集一组、二组”、“物资募集整理发放小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小组”、“志愿者服务小组辖车队调集小组”、“各地救灾小组”等的行动。“NGO联合办”还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5月15日,20多个以成都为基地的国内及国际NGO联合,成立“‘五•一二’民间救助服务中心”。“NGO联合办”和“‘五•一二’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成立和运作,成为此次救灾中,非政府组织行动的两大平台。救灾中,非政府组织总体上建立了前后方沟通机制,实现了前后方信息的分享协调。第二讲治理理论Contents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1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2对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3第一节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西瑙的生平及主要学术著作美国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学家,华盛顿大学教授首位将(跨学科的系统分析与硬科学结合起来的)复杂性科学应用于政治学和国际事务研究之中的学者对当代学理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观念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分合论”世界观成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哲学基础,为该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建立了一个共同的知识平台1985年1986年以来2004年至今2007年至今2000.10AddYourText2000.10AddYourText2000.10AddYourText罗兹的生平及主要学术著作获得艾赛克斯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担任《公共行政》杂志的编辑并担任英国政治研究学会的副主席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社会科学院”院士等职务担任澳大利亚政治学会出纳和秘书职务担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院长和政治学教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政治学荣誉退休教授第一节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1970年1978至1983年1989至1996年1984年至今2000.10AddYourText2000.10AddYourText2000.10AddYourText彼得斯的生平及主要学术著作获得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任杜兰大学公共政策和政治学教授并于担任该校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匹兹堡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担任匹兹堡大学政治学教授第一节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治理理论的提出治理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和变革》和《21世纪的治理》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治理的定义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他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全球治理委员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治理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福利国家的危机第三条道路的兴起福利国家的危机政府占用大量经济资源,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财政赤字增加福利国家消弱了个人进取和独立精神福利国家意味着官僚体制的膨胀第三条道路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第三条道路”的思想主张开始在西方国家出现。“第三条道路”在西方政界的代表者有英国的布莱尔、美国的克林顿、法国的若斯潘和德国的施罗德。他们认为,面对21世纪,西方国家应该调整自己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取向,走出一条既不是新自由主义的也不是新保守主义的或者说摆脱历史上老左派的一条新左派的路线。“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认为在经济上政府和企业应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第二,建立能够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新政治中心第三,由政府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第四,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国家。DBCA◆治理具有的四个特征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或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的范围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作为共同行为的治理将企业管理中的治理含义引入到公共部门之中,主要强调公开、整合与完整性、责任以及个体角色与责任的明确界定,以此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改善传统行政组织的文化与氛围◆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有两层意义:即管理主义与新制度经济学,前者意味着强调专业管理、绩效标杆与评估、结果导向以及顾客导向等理念的实践后者则将诱因结构(如市场竞争等)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强调分权、签约外包、准市场机制以及使用者付费,两者的要旨都在于将“掌舵”同“划桨”分离开来◆作为善治的治理由世界银行提出,它试图将新公共管理与自由民主的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提倡“高效、公开、负责任与受审计的公共服务”来确立高质量政府行为的标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政治系统功能的实施或公共事务的执行进程,并不一定要通过权力集中来控制与实现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通过政策网络掌舵网络进行治理治理导致公共行为碎片化,却有助于增加现有网络的成员,既包括私人部门,也涉及志愿部门。◆作为新政治经济体系的治理必须重新审视国家在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以及国家、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在边界日益模糊情形下的关系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作为“国际依存”型治理认为国家权力因生产与金融交易的国际化、国际规制贸易、国际组织、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律、权力集团而受到侵蚀。而多层治理理论的挑战则来自欧盟的跨国与自治的“政策网络”1从主体来看,治理既包括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体。2从边界来看治理理论在寻求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方案过程中,存在着公共与私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边界与责任的模糊性3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政府与社会公共机构、个人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治理理论的主要命题4从运行机制来看治理依靠的是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与传统的单一层级制式的协调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也与依靠“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不同,它是由参与公共行政过程的各个政策团体组成5从行为模式来看,治理理论认为,要重新界定政府的权限范围及其行使方式◆“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首先,最基本的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所以,治理是一个比统治更宽泛的概念。其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再次,管理的范围不同。政府统治所涉及的范围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国家。而治理所涉及的对象则要宽泛得多。由于治理的权威主体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的、跨国界的民间组织,所以治理的范围既可以是特定领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土界限的国际领域。最后,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即使没有多数人的认可,政府统治照样可以发挥其作用;治理则必须建立在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可之上,没有多数人的同意,治理就很难发挥真正的效用。政府与治理的特点政府(Government)治理(Governance)国家公共部门制度组织结构直接供给(“划桨”)命令、控制、指挥层级制和权威国家和公民社会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程序政策、产出、结果赋权(“掌舵”)引导、推动、合作、讨价还价网络与伙伴◆“善治”,goodgovernance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1)合法性(legitimacy)。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4)法治(ruleoflaw)。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回应(responsiveness)。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及或没有下文。6)有效(effectiveness)。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治理与新公共管理的关系相似处:(1)发展新的控制工具及责任。治理与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共同特质在于改进民选官员的角色。两种观点都主张限制民选官员或官僚的控制权力,代之以具企业精神的管理者,并主张以“利害相关人主义”与“消费者选择”替代传统的责任管理(2)减低公、私部门二分观点的重要性。治理与新公共管理均认为传统公共行政过度强调公、私部门之间的差别,以致孤立于公民社会之外。(3)强调竞争。强调竞争的目的在于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敏感性。将竞争引入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