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索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省**县水利水电咨询设计有限公司二00六年八月2小流域规划第一章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了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必须要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好”的指示精神,策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小流域生态工程建设步伐,促进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县大力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结合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和现有治理基础、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的示范作用,进行现场勘测、调研和内业计算,编写了《索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第二章基本情况第一节流域概况索卜沟小流域位于北纬36°47´01”~36°51´40”,东经101°55´45”~102°09´25”,行政区划隶属哈拉直沟乡。流域面积15.12㎞2。流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052m,最低海拔2555m,相对高差497m。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浅山丘陵沟壑区。第二节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一)沟道情况索卜沟小流域主沟为索卜沟、拉不龙沟,支沟22条,毛沟76条。平均沟壑密度0.68㎞/㎞2,主沟长4.7㎞,平均比降2.86%。上、中、下游沟底宽度分别为50m、80m、160m,沟谷坡度分别为11°、22°、36°。2条主沟沟宽度和沟3谷坡度上下游分划値详见表1~1。表1~1索卜沟小流域4条支沟沟底宽度和沟谷坡度表名称沟底宽度(m)沟谷坡度(°)上游中游下游上游中游下游索卜沟152070374015后沙沟56080403525(二)地面坡度组成流域内地形复杂,沟坡相间,5°土地1.86㎞2,占总土地面积的12.3%;5°~15°5.06㎞2,占33.4%;15°~25°的4.71㎞2,占31.2%;25°的3.49㎞2,占23.1%。二、土壤类型流域内土壤主要有栗钙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山地棕褐土等。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棕褐土分布在海拔2600—2800m地区。栗钙土和灰钙土分布在海拔2800m以下的浅山丘陵区和川台地区,土性绵散,垂直节理发育,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三、植物资源流域内水保林面积96.73公顷,其中乔木林29.1公顷,灌木林67.6公顷,草地24.2公顷,林草覆盖度5.58%。乔木主要有青杨、山杨、小叶杨、榆树等;灌木主要有沙棘、柠条、枸杞、柽柳等;经济树种有花椒、山杏等;草种主要有苜蓿、红豆草、芨芨草、冰草等。植被垂直分布和地域性差异显著。浅山丘陵区为矮草型,属于干旱草原植被;人工灌木林及小片次生林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呈明显的坡向性,大多呈块状,零星分布;乔木多分布于沟底和沟道两旁较为湿润的滩地;灌木多4分布于阴坡、半阴坡;河谷川台区以四旁植树和农田防护林为主。四、水文、气象(一)降雨流域属干旱半干旱丘陵区,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493.1㎜,年最大降水量696㎜,最小降水量330㎜,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水量40.5㎜,最小降水量25.7㎜,3~6小时最大降水量48.1㎜,最小13㎜。强降雨多集中于7~8月,占年降水量的55%;秋季降水量约占20%~25%;春季不足20%;冬季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2%左右。(二)光热资源流域地处黄土高原西端,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数月份空气干燥,透明度好,云量少,因此光热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数2420.1小时,年日照率为57%,年辐射134~147千卡/㎝2,在作物生长期(4~8月)辐射量为77千卡/㎝2,占年辐射量的52.9%;年平均气温3.8℃,≥10℃积温1148℃;无霜期平均120天,早霜、低温、寒冻,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流域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1。(三)水文、水资源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0.02亿m3,输沙量1.48万t,由于流量小,在农田灌溉用水高峰时有断流现象出现。在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径流量222.3万m3,其中3~6月径流量66.46万m3,7~9月径流量121.23万m3,10~2月径流量28.71m3,保证率为75%的偏枯水年,径流量为121.64万m3,其中3~6月径流量37.58万m3,7~9月径流量69.52万m3,10~2月径流量14.54m3。地下水径流量116.13万m3,由于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通过以利用“天上水”为主的雨水5集流工程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但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第三节土地利用及其评价一、土地利用现状(一)农业用地流域内土地总面积15.12km2,其中农地465.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8%。农业用地中,5°的面积142.47hm2,占农业用地的30.6%;属农业高产稳产小区;5°~15°的170.88hm2;占36.7%;15°~25°的面积108.2hm2;占23.2%;25°的44.23公顷,占6.9%,属勉强宜农地,光照条件虽好,但保水保土能力弱,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宜退耕还林(草),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林业用地流域内林业面积110.0hm2,占总面积的7.2%。由于受水分、温度条件的影响,主要栽植灌木和耐寒乔木,植物生长期在125-170天左右。(三)草地流域内草地54.4hm2,占总面积的3.6%,林草覆盖度10.57%。由于受海拔、气温、水分多种地理、气候因素的影响,草的种类单一,且亩产干草仅118㎏,需加强牧草改良。(四)荒地、水域及其它用地流域内荒地面积1316.12hm2,占总面积的43.7%,适宜水保造林和种草;水域1.9公顷,占0.09%;建设用地71.4公顷,占3.25%,利用率很低,部分适宜于种草。索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详见附表3。二、土地生产力现状本流域由于受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农业复种指数低,6肥力减退,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耕地质量总体水平及产出率低,坡耕地粮食亩产仅150㎏,油料亩产仅124㎏。林业用地基本形成以柠条、沙棘为主的水土保持薪炭林小区,造林保存率仅为45%,林地生产力为140元/亩。由于生态恶化,牧业用地生产力较低,仅为40元/亩,牧畜超载,加之缺乏有效的管护,牧草资源和建设设施破坏严重。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分析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似乎较合理,既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三料”困难。但从长远利益及生态环境状况分析,可能引起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以及对河流下游产生不利影响。四、水资源本流域人畜饮水的水源主要是深层地下水,但碱性极大,水量少,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灌溉水主要以三个水库供给为主,但用水紧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第四节社会经济情况一、行政区划索卜沟小流域行政区划隶属丹麻镇,流域内有索卜沟、桦林2个村,分布于流域主沟道两侧。二、人口与劳动力流域内现有人口1007人,人口密度67人/km2,人口自然增长率12‰。农村劳动力620个,且农闲时间年均达4~5个月,完全能保证流域治理所需劳力及时间。社经情况见附表2。三、农村各业生产情况7流域内农业结构单一,生产条件较差,加上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农业生产发展较缓慢,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据2003年资料统计,流域内农村各业产值(现价)为1699.6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82.84万元,占总产值的51.9%,牧业产值258.35万元,占15.2%,林果业产值156.36万元,占9.1%,副业收入为402.09万元,占23.7%。人均年收入为2809元。四、粮食产量、收入及“三料”情况流域内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2.2%,加之复种指数低,人均耕地少,耕地中旱地面积占100%(其中低产田约占56%),更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旱灾和涝灾连年发生,粮油损失严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流域近几年平均粮食总产339.24万㎏,人均占有粮食560.7㎏农业总收入339.24万元。燃料、肥料、饲料“三料”供应困难,给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见附表4。第五节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一、水土流失状况本流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副区,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中度、强度两种,水土流失面积13.91km2,占流域面积的92%,水土流失侵蚀的方式以水蚀为主,其他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年侵蚀模数为5000t/km2.a。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强烈的水土流失,使土壤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同时也是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的根源。治理水土流失是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8三、水土保持现状流域内现有水保措施保存面积753.3hm2,其中梯田200hm2,水保林253.3hm2,人工种草300hm2,现有治理程度38.63%。详见附表5。第二章建设任务与技术设计第一节建设任务与目标一、建设任务根据哈拉直沟索卜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特点,从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治理、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合理布局各项治理措施。索卜沟家流域2004年治理面积8.6km2。其中梯田20hm2,造林300hm2,经济林40hm2,人工种草500hm2,淤地坝10座,石谷坊30座,沟头防护0.5km,田间道路5.75km/2条。详见附表6、7。二、治理目标治理程度由38.63%达到82.6%,防护体系的建设使流域生产、生活稳定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慢慢得到好转。尽可能地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三、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林草面积达宜林草面积26%以上,减少人为水土流失面积,水保工程渡汛安全,土壤含水量提高,地面植被逐渐恢复,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流域内农、林、牧、水域、荒地、其他用地(包括村镇、工矿、道路等)、荒地面积由治理前的513.4hm2、253.3hm2、300hm2、1.9hm2、1060hm2、71.4hm29调整为513.4hm2、553.3hm2、800hm2、2.14hm2、259.76hm2、71.4hm2土地利用结构由23.34%、11.51%、13.64%、0.09%、48.18%、3.25%、调整为23.34%、25.15%、36.36%、0.097%、11.81%、3.25%。基本农田由200hm2调整为220hm2,人均0.036hm2。五、其他指标项目的实施,自然灾害的减轻,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粮、油作物实现自给,小型水保工程的实施,将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困难,缓解交通难的问题,同时能起到防洪保安全,发展兴水利的宏观效益,从而也为流域内群众脱贫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水利、农业、牧业等科技的推广,培育一些新品种,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油菜、豆类、洋芋、饲料、饲草和反季节蔬菜。形成合理的作物结构布局,使粮食~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转向粮食~经济~饲料饲草并举的“三元结构”。第二节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设计根据预防保护与治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因害设防和节约保护,综合治理,以及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要求,依据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结合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技术措施相结合,物质投入和技术相结合,确定以涵养水源,控制泥沙下泄,治水改土、绿化荒山,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以发展经济作物和工程建设中心,发展生态经济为突破口,尽量做到对有机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周期,提高自然利用率,建立综合防护体系的生态经济系统最佳模式。根据地形、地貌等特征进行集中连片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上到下,设计三道防护体系。10一、分水岭及坡面防护体系梁峁顶较平时,以修梯田为主或沿山脊营造以沙棘、柠条为主的灌木防护林,做到封顶护塬,在立地条件较好的背风阳坡采取水平沟、鱼鳞坑整地造林,在25°以上陡坡耕地和荒山荒坡进行人工种草,设计灌、草相结合水保防护带(比例以1:1为好),拦蓄坡面径流,形成防治水土流失第一道防线。二、农田防护体系农田防护体系,根据坡耕地不同的坡度建设高产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