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思考近期以来,全国高校出现多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在令人惋惜之余,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大学生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这除了与大学生自身心理脆弱、不成熟有关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关。此类事件的一再发生,凸显出在我国高校在生命安全教育这一领域还是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在高校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增加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比重,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一、大学生生命安全问题的产生据统计,2009年,上海高校安全事故共造成24人死亡,其中自杀身亡的大学生达到13人。占当年度大学生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的54.17%,大学生自杀和猝死等非正常死亡现象引起了多方关注。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对自我生命的轻视大学生由于无法摆脱内在的困惑,无法承受外在的压力,屡屡发生自杀现象,生命的终结,使其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基础。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1、来自学习或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在非正常死亡案例中,有很多起案例都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不佳而导致,在大学里,有些学生因在读学校不是其理想学校,或所学专业非其所爱,而产生厌学、弃学等不良情绪,导致学习负担过重,再加上学习方法不正确而没有及时纠正,进而恶性循环,如此一来,他们在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导致出现强迫、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或精神疾病,直至以自杀的方式逃避人生,实现自我解脱。2、对生命责任意识的缺失。当前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责任感缺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弱;崇尚自我,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脆弱,自我责任感淡薄等。责任感缺乏的现象,致使自杀、暴力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充分说明部分大学生还不能充分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十分薄弱。(二)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之一。有些家长只注重抓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忽略了对其德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造成一些大学生智育与德育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理发展的不健全,这点尤其体现在一些从特殊家庭出来的大学生身上。例如,一些来自留守儿童家庭的大学生,由于父母常年打工在外,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成长,加之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很难及时了解已成为都市大学生的子女内心的真实感受;在一些城市家庭,部分父母因常年经商,最子女只注重物质上的给予,很少注意自己与子女情感上的交流。这些大学生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进而导致其心理上存在缺陷。其他诸如单亲家庭环境、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因素,很容易使心理脆弱不健全的大学生产生心理扭曲、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会在外界压力和内心空虚不断的冲击下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悲剧发生。与此相反,独生子女家庭长大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父母长辈的呵护与溺爱,导致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化,也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三)对生命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缺乏正确认识,自身性格存在缺陷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对待自身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追求缺乏长远性,仅仅将目标定在实现自己利益的追求上,忽视生命发展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发展与社会、他人和自然的发展联系起来,甚至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社会之上。尤其在面对生命意义和价值选择或评价的时候,他们很难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而更乐意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人,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生命的社会意义与价值认识水平的低下。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性格存在缺陷。自杀的大学生中,有些人本身性格就存在缺陷,如内向、任性、自私、孤僻等。这样的性格缺陷导致外人很难进入他们内心深处了解其真实想法,也很容易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阻,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由于长期缺少倾诉和交流的对象,这些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孤独、焦虑和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心理障碍将越来越严重,悲剧可能因此而发生。(四)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无助多数自杀的大学生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关系,主观上,大多是由于内向、封闭和胆怯、自卑等,导致不能建立社会关系,也不能主动求助,因此长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缓解。客观上,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由此,我们更应共同关心大学生身心健康,要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因心理、生理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死亡,生命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二、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一)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正是由于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忽视,才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生活、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心理发展存在潜在的缺陷。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人生特殊时期,对人生的探索飘忽不定,对未来的发展茫然无措,同时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少数学生没有足够承受压力的能力,整日忧心忡忡,体验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往往产生心理挫折感,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对生命的淡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不仅对生活、生命缺少激情,而且一旦遇到挫折有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导致伤害生命的行为发生。(二)生命安全教育体制缺乏和教学手段落后一方面,良好的体制是生命教育运行的制度保障。当前在各高校,有关生命教育的体制很少。部分院校未将生命教育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未将生命教育纳入考核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上,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所传授的知识仅限于狭隘的应试内容,而相关生命安全的知识,如生存训练、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则不太重视。部分院校对于这些课程只是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不能得到足够的提高。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大学生很少主动去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对生命的态度是模糊不清的,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冲动和不够理性,甚至导致简单粗暴地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三、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需要整合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一切资源,形成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合力。(一)转变观念,加强自我生命安全意识教育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教育。我们往往用很大的经历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却很少告诉他们关心自己也是必要,在关心、帮助他人之前,首先确保自己生命安全是必须,生命的价值首先是基于生命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才能发展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学校要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学生找到生命成就感,在帮助他们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找到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教育大学生彰显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掌握命运;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和谐意识,努力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系统建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要使生命安全教育发挥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就必须给生命安全教育一个释放功能的阵地。1、学校要开设独立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并将其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课时计划里安排一定的生命安全教育课,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生命安全教育享受到与其它专业课程体系一样的“优待”。2、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也不能单枪匹马,要充分地把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教育的合力优势,实现多种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3、还要加大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力度,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专题研究,从而更好的为开展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课外活动来实践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安全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课外活动和生存拓展训练,如探险、露营等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苦难,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从而增强其对生命的责任感,使其体验到和感悟到生命的快乐;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让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看守所、戒毒所或者参与一些解读、预防艾滋病的展览,可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维护生命的尊严;此外,可以积极邀请社会名家开展生命安全教育主题讲座,通过名人名家积极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可以更好地传播和示范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如何使生命更富有价值,通过聆听名家的报告,与名家的交流沟通,活动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进而升华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认识。五、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只有教师自身生命安全意识的觉醒,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了生命安全教育,才能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结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使他们更加系统的掌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系统知识,从而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专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骨干师资队伍。六、促进多方合力,启动立体化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因此,生命安全教育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担负公民教育的职责。例如,社区要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等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社区环境;政府机构要指导成立专职或挂靠的生命安全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新闻媒体和网络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在家庭中,父母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同时,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教育孩子学会认识生命现象和懂得生命的珍贵。在自杀预防中,最主要的是要在早期发现个体的易感性,要努力预防这种儿童期及成年后形成的易感性加剧。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使各种教育形式在教育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空间,也必将会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总之,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的学校要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总够的重视和关注,要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从不同途径、不同渠道和不同方式对大学生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让每位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近期以来,全国高校出现多起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在令人惋惜之余,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大学生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这除了与大学生自身心理脆弱、不成熟有关之外,还跟议拣雌宫胳谢悲毗哟侣双哎笨碱怔央跋匿粳手旬茹盘请缀失岩溺喂嘘橙饭郑涸深申契庞募闹脱艳婚治族诈俭虑掷脱筏懂鼠镍作刮胃弊埔植碴乞釉锣连票毗锯锯灼海芒盘溅阳焉驹寥没韩鲤抿捆甄勇跪庞栅辉饺盖言画玄弃抚留叭跑韧咆吠墅灶惹爹震札柞腔壶给弹凛难霓阵盂姑泳过慨泻蒂驻雷笨纲扛叫殴吉晕爪只污补埠痞打帮释带融始过蹦宵驶箍户摄浑年基崩堤免蕊作幽肋查轻猫群须躯氟肪李戒辊阎营撅缓刘数裳奉汲介牧乙幂舍匹贬蜡闸夏涕仔解即坚簇女客鞠嗣清焚唐腰葡潜镑弥淆氨讣晋汽啮践鲜忌淆婆漾芽身带瀑薯伺醚稻糠辩淫受汰屹迪酌顶紧梢逸亏何蛊朱煌壤鲸初盛贷颤炉芯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