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萧今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副教授一引言60年代,一些美国经济学家用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人工资的增长揭示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教育获得知识技能的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工人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被定义为人力资本。随后的30多年里,有关正规教育的效益的研究都报告了正向的回报率,因而投资教育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摆脱贫困以及保持经济优势的重大策略。90年代信息技术迅速兴起,人们认为未来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增加教育投资成了国际经济竞争的又一高峰。中国领导也在各种重大政策中,推进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以求国家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最佳状况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然而,教育迅速扩展的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许多伴随出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使得不少教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质疑教育的功能。然而,这些问题在教育发展决策时却往往被忽略。本文要提出一个二十一世纪中国面临的挑战: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终生教育体制。本文的目的是确立此题的研究价值,及其有关的社会发展的政策和实践的意义。本文第二部分概述在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策略时,所伴随出现的社会问题。尔后,从三个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所面临的挑战。二教育扩展中伴随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前面提到,人力资本理论认定工人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生产力。然而,对于教育如何提高生产力,则有不同的解释。斯本塞(MichaelSpencer)认为[2],教育在劳动市场上为工人可能达到的生产效率力提供信息:学历较高的人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多教育,由此推断他们获得教育的成本低些。塞罗(LesterC.Thurow)则认为生产效率力是工作过程本身具有的特征;雇主挑选教育程度高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培训成本可能低些,对工作熟悉快些[3]。另一些学者则持激进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工人从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并不是影响劳动效率和收入的主要因素[4]。工人从教育中培养起来的性格,便于雇主管理和控制他们,工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工人性格的偿付。笔者对深圳的企业职工培训的分析认为,与工作有关的技术和能力主要是在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培训和工作中学到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工人的可培训性和对变化的适应性[5]。由于西方的发达,不发达国家均跟从其发展模式。教育扩展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也是以西方现行教育制度演变来的。但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观察到的,更多的是按照西方模式发展带来的种种困扰。例如教育程度高人口的失业率并不比教育程度低人口的失业率低;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并不在本行就业,而普通高中仍然是走向上层社会的必经路径;雇主和学生单纯追求文凭。在中国可以看到,农村受教育程度高、年轻的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城市规模扩大,就业困难。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和妇女,发展滞后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廉价而优质的人力资源,等等。这些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然与教育和经济发展政策初衷相违背。随着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向不发达国家转移,技术输入和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渗透,人们普遍注意到工作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推断,对工人的教育要求也要提高。但人们却忽略了技术的使用可能使某些生产工艺更容易控制。深圳的发展就经历了许多这样的故事:一个一般的熟练女工即可预定和监视几十台数控的缝纫机的生产,雇主不再需要对工人进行机绣技术训练,并大量削减了生产人手。在快速发展地区常见到雇主为保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调整企业技术和管理结构,降低成本。雇主可能使用计算器控制生产(CAM)和信息技术,将技术和行政的要求直接由高层传递给生产前线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减少中层管理的繁烦过程和人员。而低层的生产人员只需技术熟练工和半熟练工。那些留在生产过程中的高、低层人员会经常面对因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一次次技术变迁,而他们在正规学校教育习得的专门知识技可能早就过时。中国20年来的整个经济制度改革,也在追求效益和竞争力。原有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造和技术更新,产生大量下岗人员。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等所有制相继出现。它们虽然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但由于他们倾向采用新技术,相对雇佣的工人就少。另外,这些企业多实行短期合同制,导致雇工不稳定。农业采用新技术也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出现剩余劳动力,他们流向城市,加大了无业人口的数量。上述原因使下岗、待业人员以及学校毕业人员处于无业状态的时间增长,规模不断增大,这将使教育投资的私人和社会回报率下降。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就业,以及农村人口占有相当的农产品带来的收入,是人口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基本保证。因而,结构性失业人口加大,下岗人口和待业人口增加,以及转业时间增长,都会减少该部分人口的经济收入和阻碍他们对社会的参与。这将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社会公平性和社会稳定性,即国家是否能为每个公民公平地提供经济和政治参与的机会。从以上国际和中国发展过程中观察到的问题及困难表明:科技和教育如何对发展作出贡献,显然比决策者所推论的更为复杂。我们有必要从三个角度指出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局限和所面临的挑战。三科技快速发展对正规教育的挑战谈科技发展不可以忽略人的寿命。中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从1949年的35岁达至现时的70岁左右。在此期间,知识技术的发展和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1985年中国还没有传真机,电传打字仍是经济特区秘书培训之主要内容。而如今中国每个城市办公室对互联网毫不生疏。电子产品从1980年代初的手插件、手焊,进步到90年代的机器插焊。工程设计从徒手画到了CAD,生产变为CAM控制。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多次技术变更,以及社会性的经济、文化和观念上的变革。中国现代社会在过去20年所经历的变化,对这样一个社会和技术变革与人的寿命之间的关系,已是不需要论证的了。然而,正规教育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工作前的正规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技术,是否足以使每一个人应付一生中所要经历的变革呢?如果我们认为可以,那么,当九年教育不足以提供较多的基础教育,十二年教育是否就够了呢?再加四年大学教育呢?大规模高等教育是否可以满足工作对技术知识的要求呢?还是会产生大量的教育过剩和失业呢?或是出现大规模教育投资效益低的情况呢?美国就出现这样的情况。1984年曾满超对美国的电讯公司IAT&T的职工教育和企业生产能力进行估算,他发现在这个年产为570亿的大公司里,1981年有8%,即近50亿美元的亏损,是与职工教育水平过高有关[6]。职工学历高于工作技术要求,个人技术能力无从发挥,对工作的不满意感增加,旷工、工作怠慢和频繁辞工都增加了生产成本。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技术的人才,但高技术人才不一定是高学历的等同。图1知识、技能和观念在发展中的差距趋势这里有两个问题要阐述:技术发展的理念和人力资本更新的途径。以往,社会和生活中的重大变化可能要延伸几代人才能完成;而如今,许多重大变化相继出现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甚至短短的一二十年内。图1表现了这些变化。当经济加速发展时,职工们在青少年时期通过正规教育积累的知识、技术与价值观,在几年之内就大都变得过时和陈旧了(如虚线B1所示),有些东西则显得多余而派不上用场。新引进的生产设备和工作要求,以及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甚至新的生活方式需要人们大量吸收新的技术知识、学习新的工作以及建立新的价值观念,如虚线B2所示。旧的过时了,而新的要求在提高,当两者同时出现时,便产生了现有职工的人力资本与企业有形资本和企业所期望的人力资本产生差距。职前教育不能传授将来才可能出现的知识、技术与观念,不能满足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观念。因而,现代技术和生产的模式与仅仅依靠正规教育来发展人力资源产生了社会体系之间的不吻合。如何解决呢?我们看看发展快速地区的实证研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成为有效地提供和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教育体系。在发达经济中,成人教育的扩展被称为“静静的爆炸”[7]。在美国,工人采取“边干边学”来学习技能[8];在南美的哥伦比亚,工人会自己安排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和培训[9]。看看我们中国的经验吧!1980-95年间,深圳250万劳动人口中有207万人次接受过培训或成人教育[10]。知识技能上的差距使得企业和职工产生了一种缩小差异的愿望。产生这一愿望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意识到人力资本和其它发达经济国家之间的差距,以及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愿望。第二个因素就是中国人头脑中根深柢固的儒家修身之道,即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说白了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两种因素促使了企业和职工去迎接种种挑战,缩小工人技能和企业生产力中的差距。笔者对深圳76家企业、上海66家企业以及重庆55家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大量职工接受过雇主提供的在职培训以及自费的成人教育。表1显示深圳、上海、重庆三地的职工在过去三年内接受在职培训的情况。深圳和上海均有近2/3的职工接受了各种在职培训。重庆经济开发晚些,企业提供培训少些。当企业培训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职工会在当地的成人教育机构寻求自费的教育培训机会。而企业提供的培训对提高生产率是有效的[11]。表1深圳、上海和重庆职工正规教育、成人教育与在职培训分布比较注:深圳的调查得到香港中文大学“直接拨款”的资助(DirectGrantRef.No.2020287)。上海的调查得到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的资助(CUHK4019/97H)。为培养有技术的工人,中国自1985年以来的中等教育改革将50%以上的高中生转为学习职业技术课程。但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生产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的在职技术培训并不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少。表2表明,在深圳和重庆,职业高中毕业生所接受的在职培训与普通高中是同样的[12]。三个城市同样有大量具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接受在职培训,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也同样需要更新知识技能和调整观念。成人的教育培训不再单单是补足正规教育制度和财政上的缺损,同时也为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性教育培训提供体系,它保证工人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地区,知识、技术学习和观念的调整是持续性和累积性的[13]。表2以职前学历为背景比较在职培训分布*抽样是以整个生产线为单位。因此,人员的学历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决策和雇佣的实际结果。企业和职工大量地采用成人教育与培训的方式,更新自身的人力资本。对企业而言,通过更新职员的知识、技术与观念形成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之间的平衡,以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竞争力。那些能建立和不断保持这种人力和有形资本平衡的企业,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深圳很多企业在二十年来发展起可观的研究与开发(R&D)能力,使香港企业也为之惊叹!对职工而言,更新知识、技术与观念可以使他们有效地工作,达到企业的要求,或者寻求另一份更合适的工作。这些发展经验揭示了成人教育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可忽略的作用:职后的成人教育和在职培训,响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不断更新的需要。四社会全面平衡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正规教育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其作用被过分夸大。早期的教育经济学家对教育回报率的测算是正向的。因此在各国,特别是通过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世界银行教育贷款政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的影响,教育扩展成了各国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政策。1996年,伯乃尔(PaulBennell)[14]对早期的教育经济学的估算公式提出了批评,指责其公式从理论和数据使用上都忽略教育以外会影响个人生产率的其它因素,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经济部分并非以工资计算收入的实际状况,和其它形式的劳动投入的成本。因而,用工资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回报不一定适当。他综合分析了运用此类公式研究的结果,发现教育回报率高低皆有。钟宇平对香港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分析发现,教育的回报率与就业的行业有关,即:在扩展工业就业的工人的回报率较高[15]。钟宇平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回报率的审视发现,回报率高低皆半,无一定论[16]。计算回报率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研究者往往只计算在职工人工资,而不包括失业人员。教育决策者常常把在职人员的教育与回报率的正相关联错误地用于社会的总教育决策的参考,因而忽略了失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