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魔戒》中文译本中专有名词翻译的对比辨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托尔金奇幻小说《魔戒》的创作特点,并将译林版中文译本与台湾版中文译本进行对比,以专有名词的翻译为例,探讨了两个中文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希望有助于今后出现更完美译本。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0引言奇幻小说(FantasyFiction)在西方出版界已发展成一个门类,这种状况首先归功于在这一体裁形式下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畅销作品,如J.K.罗琳(J.K.Rowling)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菲利普?普尔曼(PhilipPullman)所著的《黑暗物质》三部曲(该三部曲的首部曲《黄金罗盘》已于2007年拍成电影)。当人们对奇幻小说世界中那些富于想象力的场景津津乐道,并为主人公所拥有的那些叹为观止的魔法所折服时,不应淡忘了这一小说体裁的开山鼻祖――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托尔金(J.R.R.Tolkien),以及他所著的奇幻小说经典《魔戒》三部曲。这部小说经新西兰导演彼特?杰克逊于2001年改编拍摄成电影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奇幻”热。三部曲的第三部更是在第76届奥斯卡典礼上囊括11项大奖。而近期又有传闻,彼特?杰克逊即将重执导筒,将托尔金的魔戒前传《霍比特人》搬上大银幕。奇幻题材的影响可谓方兴未艾。托尔金在概括奇幻小说的主要特征时并未采用“奇幻”一词,他使用的术语是“仙境”故事(fairy-story)。托尔金认为仙境故事应该描写一个“架空”世界(SecondaryWorld),这个世界不应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有可以觉察得到的联系。因此,托尔金认为,仙境故事的作者应该创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架空”世界,并赋予这个世界真实可信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甚至语言。托尔金在《魔戒》三部曲中遵循了这一规则,创造了“中土”(MiddleEarth)这一架空世界,在中土世界里,每个种族除拥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之外,还能运用一种各种族都能理解的通用语(CommonSpeech),其作用和现今世界的英语有几分相似。托尔金创造出“中土”世界具有极高可信度的语言,这无疑得归功于他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尤其能体现托尔金的语言创造性,而这些专有名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何能既传达出这种创造性,而又不至于使译文读者觉得费解,则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魔戒》中文译本在中国大陆地区,《魔戒》的独家译本是由译林出版社推出的。按照译林出版社的说法,其早在1999年就引进了《魔戒》的版权,但直到2001年才将其译本推出。主要原因就是使小说译本与电影同期上市,借助电影的宣传攻势,提高译本的知名度,扩大销路。因此,在三位译者的努力之下,译本如期推出。在《魔戒》中译本的整个出版运作过程中,译林出版社无疑体现出了优秀的商业头脑。但最终译本的质量如何呢?对于这个中国大陆唯一获授权的译本,本文限于篇幅,只就三部曲的首部曲中一些重要专有名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另一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译林版《魔戒》首部曲由丁棣翻译,这里选的台湾版则由朱学恒翻译,联经出版公司出版。2《魔戒》中文译本中专有名词翻译对比辩析专有名词涉及的是一些特定的人或事物的名称,《魔戒》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专有名词就是那些五花八门的种族名和地名,因为这两种专有名词最能体现托尔金语言创造的天分,同时也是让读者最为迷惑的地方。在翻译中如不注意,或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则极易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从而对原著的理解大打折扣。下面我们对两个中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专有名词翻译进行对比,以期找出两个译本各自的优缺点。2.1种族名的翻译在《魔戒》中涉及到的种族有十多个,本文着重分析三个种族名的翻译,它们分别是:Elves,Orcs和Balrog。译林版中,丁棣将Elves翻译成“小精灵”,这可能是由于他受英国或德国一些童话的影响,因为在这类童话中出现的精灵大多是小而可爱的,而托尔金的《魔戒》主要取材于北欧神话,北欧神话中的精灵都具有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外形特征:身材高大,金发碧眼。因此这里这个“小”字是多余而且不恰当的。再来看Orcs的翻译,译林版将它简单的音译成“奥克斯”。首先就存在有常识性错误,因为Orcs是复数形式,就算是音译的话也应译成“奥克”才对。其次,简单地音译不作任何解释,使得读者不知这一种族是邪是正。其实,托尔金对Orc的描述为“索伦的爪牙,身形矮小,罗圈腿,长臂,黑脸,斜眼,长有长长的獠牙”。因此,翻译Orcs时最好采取音译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如翻译成“奥克妖怪”,可以给读者更直观的认识。台湾版中朱学恒将其翻译成“半兽人”,虽不能说是完美的译法,但至少能让人体会到一丝邪恶的气息。最后来看Balrog的翻译。Balrog是矮人在矿坑中挖矿时释放的远古时期的妖魔。托尔金对其的描述为“火焰从其体内喷发而出,其心脏也是由火构成,手持火鞭”。译林版又将之简单地音译为“伯格洛”,不能给读者以任何联想。而朱学恒版中Balrog被译成“炎魔”,读者看到这个名称至少知道这又是一类妖怪,而且会联想到这类妖怪会与“热”或“火”有关。2.2地名的翻译上文中我们已指出,在托尔金的中土世界中,既存在各种族特有的语言,还存在一种通用语言,即各种族间可用以交流的语言。这造成的结果是:某个种族居住的地区在该种族自己的语言里有一个名称,在通用语里又有另一个名称。例如:Moria是矮人居住的矿洞在通用语中的名称,而Khazad-dm则是其在矮人语中的名称;精灵王爱隆居住的地方在通用语中叫做Rivendell,而在精灵语中,它被称为Imladris。因此,当这两个表示同一地方的不同地名出现在同一段落中时,译者不论是采取音译、意译还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译法,都应加上解释性的词语说明这两种地名实际指的同一地方。这对于不了解托尔金作品的中国读者来说尤为重要。遗憾的是两个译本中这些地名的翻译都是单一的音译,如Moria被译成“莫利亚”或“摩里亚”,Khazad-dm被译成“卡扎德-都姆”或“卡萨督姆”,即使出现在同一段落中也是如此,这使得大部分中国读者误以为这两处地方是完全不同的两处地方。另一个值得指出的是主角弗罗多的居住地BagEnd的翻译,托尔金笔下的霍比特人都是居住在洞穴之中。译林版将之音译成“贝格恩”,无法传递给中国读者霍比特人的居住特点。而朱学恒版则是采取释义和解释相结合的办法,将之译成“袋底洞”,较好的传达了托尔金的原意。3结语通过以上讨论分析,我们看得出朱学恒版译本在有些专有名词的翻译上比丁棣版更为出色,而丁棣版译本则胜在对《魔戒》中大量歌谣的翻译上(限于篇幅,没在本文中讨论)。这也许跟两人的工作经历有关。丁棣是大学教授,但对《魔戒》的一些背景知识了解不够;而朱学恒从小就是电子游戏玩家,在大学学的也是工科,他的文学功底也许稍逊,但却熟悉与奇幻小说相关的大量背景知识。因此,将来如果有出版社有意将托尔金《魔戒》三部曲重新翻译出版(如果仍有利可图的话)。选择文学功底深厚的译者与熟知奇幻小说背景知识的译者合作,也许会产生更为完美的《魔戒》三部曲译本。参考文献[1]Carpenter,Humphrey,andChristopherTolkien,ed.LettersofJ.R.R.Tolkien.London:GeorgeAllen&Unwin,1981.[2]Tolkien,J.R.R.TheLordoftheRings:TheFellowshipoftheRing.NewYork:Ballantine,1965a.[3]江沛文.二次战后奇幻文学的重现:以《魔戒》为例[M].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04.[4]托尔金.魔戒第一部:魔戒再现.丁棣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5]兹心.《魔戒》的成功和遗憾引起的思考[J].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