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案习惯比聪明更重要,你知道吗?习惯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人们通常只把习惯和人的一些行为举止联系在一起,而却很少把习惯和成功关联在一起。但是,当你去了解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时,你会发现习惯几乎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有些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有些习惯是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的习惯,他成年后,在工作中就会成为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的教育和教学都具有新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的学习。一、高中教育的特点高中教育是承继初中教育的第二阶段的中等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指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发展能力的活动。高中教学的特点:每门学科和初中相比知识量都有较大增加,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也比初中有较大幅度的拓展。1.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在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知识,用一科知识、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来学习高中课程是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的。一是由于高中各学科制定的教学内容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使高中学习的综合性明显加强,二是中国近些年进行的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对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2.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强由于高中教学内容单从教材来看就能发现系统性比初中明显增强,大多是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总体框架,结合生活实际,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制出来的,知识体系系统而鲜明。每一环节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3.学科知识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增强、概括性提高,部分知识枯燥、较难理解。4.学科知识的学习备考性明显由于学生评价体制和方式尚在改革之中,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求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考虑到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家庭渴求良好教育服务的初衷,学生面临生存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2乐观的大环境,学校也自觉地以学生的升学为终极教学目标,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方式的改进上,学校通常会以高考为基本点、出发点,随高考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高考的每一次改变而调整。二、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1.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学习学科知识而言,高中的学习比起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诸如:判断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等等要求越来越高,如学生不注意自我锻炼和提高,就会使学习过程变得非常困难。2.要求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也不同于初中教师,更加提炼、更加放手、更加宏观,强调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此时,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自我监控能力的发挥,反思习惯的形成程度,以及是否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迅速搜集并处理信息,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程的重要因素。3.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明确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合理调适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水平和性格特点,培养自信心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并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三、高中学习习惯培养:高中阶段应具备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自习、读书、记忆、归纳、应试、时间管理。和初中阶段相比,归纳和时间管理是对高中生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素质就必须认真落实上述步骤。想成功吗?从现在开始就按以下的方案开始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吧!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一)预习: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不简单是提前看一看书而已,预习能让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同学们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1、预习时间高中和初中学生的预习目的有很大差别。高中生预习不仅要理清知识体系和听课的条理,初步掌握知识内容,还应做到将知识前后联系、横纵对比、归纳总结、形成体系。所以,不能仅在每节课的空档时间预习,而应该更细致和深入一些,应在前一至三天就进行。2、预习过程3通常都是在上课前一至三天晚上把新课程全部预习一遍。把预习的时间排在复习时间之后,因为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把前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坚持每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预习新的学习内容,把书本内容详细看一遍,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的注脚等最好都不要疏漏。在预习的过程中先找出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过程。有遇到疑难和问题时,力求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难,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铅笔画上记号,提醒自己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讲解。预习时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预习不思考就等于没预习。预习时要把精力投入在对知识的思考上而非仅仅对书上知识的浏览、记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预习的时候,把所有不太懂的地方全部找到,在上课或课下的时候,把还不太懂的地方赶紧找老师或同学询问,消灭这些学习上的障碍。3、预习结果怎样才算预习好了呢?那就是预习之后,对知识的体系和知识本身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知识的应用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同时还能做出相应的一些简单题目,能把相应章节的课后题目做完。作为高中生,还应弄清本章知识在整册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作用。4、文理科的预习侧重点不同文科:对于文科,预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搞清楚问题的实质;例如:语文、历史、政治要通过看书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概要和观点等实质性问题。象英语的要求就多一些,首先要看、读单词表,然后是看课文,在看课文时把本课生词着重标记出来,在课文中理解单词的意思。除了看之外还要听配套的朗读磁带,并朗读课文,虽然一下子不能把生词记住,但也要达到可以流利朗读这一标准。另外,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理科:高中与初中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高中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而锻炼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预习将要学习的功课。理科预习要遵循以下步骤:(1)所预习的内容大约比老师提前一天(初中)、一个星期(高中),这样有利于灵活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2)预习时重点通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在书上。(3)不一定要把所有内容完全弄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如果上课还没有解决,要在课下向老师询问。4(4)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地将这章的知识点列举出来,这不仅可以在听课时头脑清晰,还会降低复习时的难度,一举两得。(5)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二)听课:听课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很重要,而会听课就更重要了。以下是科学的听课方式,对比一下自己的听课方式,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改善听课效果。1、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积极思考上课的时候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获得知识不仅快而且掌握牢固。要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200%的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盯着问题的答案。听懂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这样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之后就了然于心了,以后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认真听课会帮助自己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其实,一般学生对高中或初中的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尖子生和普通同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那些漏洞,往往是理解这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不能看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分析出题中的未知条件,就全靠它了。这才是考试、做题时,深刻理解题目的根本、答为所问的根本。2、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同时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做法,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应该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对于答主观题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也就变成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另外,上课要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识,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反馈和关注。3、不同学科“听法”也不同如果是理科课程,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如果是文科课程,比如政治,要注意听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而历史课又要注意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和影响,以及那些必记的年代。54、听课需要“批判地吸收”有时听课会经常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说具体点,就是老师本身的语言或行为对学生的听课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老师的讲课风格存在差异,学生就会暗地里评价老师,这个老师讲得好,爱听,就好好听;那个老师讲得不好,不爱听,就会轻视,不好好听。其实这样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作为学生不要过多受此影响,要善于批判地吸收。另外,要善于边听边分析,边归纳。比如:老师这节课讲了一百句话,要分清楚哪些是结论性语言,哪些是说明性语言,哪些是过渡性语言,这些语言彼此关系如何,重点要记住哪几句,等等。5、做笔记。做笔记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以最简略的语言记录老师的讲题思路和方法的眼、脑、手、心同时运动的智力活动过程。在课堂笔记方面,首先要记录老师讲课的要点(并不是每一句话)。笔记中特别注重标明重点、难点和老师要求回答的问题,留待课后自己消化。笔记不是记录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而大部分是自己在听课时的思考,包括老师教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疑问的解答,一部分是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当板书很少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思考,同时要迅速捕捉到他关键性的语言并记下来,从而较完整地记录下老师的思考、分析、论证过程。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先听懂老师的分析思路,下课后再根据这些提纲挈领的东西丰富和完善笔记。另外,每一门科目都有自身的结构,学习过程中如能按照学科自身结构记笔记必能事半功倍。同时,笔记与一个人的思维紧密联系,如果可以摸索形成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笔记结构,那么便已初步掌握了该学科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促进该学科的学习。6、课后“静思5分钟”大有学问一般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和最后几分钟是重要的,因为通常老师会在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在最后几分钟复习这节课讲的内容,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认真听讲,这样可以减轻课下复习功课的压力,非常有效。同时更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课上刚讲过的一些关键的思路理一遍。而通过静思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程详细审视一遍,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分题型,并记忆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这样可以保证思维的连贯性。所以,5分钟的课后静思等效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后复习50分钟。(三)复习:复习的方法有很多,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关键是形成一个适合自己情况的复习方法,只要感觉效果好,就应该坚持下去,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结果一定会是很好的。当你还没有找6到十分有效的复习方法时,不妨借鉴一下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复习方法的一个捷径。1、复习要把握时间和频率①时间:当天学的东西当天就进行复习,时间拖得越晚,遗忘率就越高。复习时一方面通过看书、看笔记来回忆重点;另一方面通过做相应的练习题来巩固强化。若五、六门甚至更多的功课需要复习时,怎样才能使有限的时间在众多科目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呢?通常要在完成老师任务的前提下,在自己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扬长补短,即加强弱科,巩固优科,争取发展一、两个强科。制定计划时不要把时间安排的太紧,因为要留出机动时间来应付“突发事件”或临时任务,防止计划被打乱。②频率:复习不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