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足迹学3-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鞋的穿用与修补特征•(一)、穿用特征:主要是指鞋底在穿用过程中造成的磨损、老化和损伤,即通常说的硬伤、磨损、孔洞、断裂、龟裂等。•1、鞋外底损伤特征•在坚硬锐利的客体上磨踏、蹬踢、碰撞形成的硬伤,一次性形成的沟痕、小坑、缺损、裂口,以及踩踏上烟头、炭火、炉碴、红铁而烧烙成的坑凹、缺损、孔洞等。它们出现的位置和形状、长宽、深浅等均属特定特征。•2、鞋外底磨损特征•鞋在穿用的过程中,鞋底外表经常受到摩擦、弯曲、仲长和压缩等力的作用,使鞋底表面花纹磨损,进而使鞋底外表发生形变,如磨光(花纹磨平)、窟窿(孔洞)等。2、鞋外底磨损特征•(1)种类特征•种类特征包括磨损程度、部位的一般形状。•磨损程度按鞋底凸起花纹的变形和破损程度大体可分为轻度磨损、中度磨损、重度磨损和窟窿。•磨损部位主要是指穿鞋足迹反映出的起脚和落脚部位及足趾、掌、弓、跟等部位的位置。磨损的部位特征在检验鉴定中起着关键作用。•磨损的一般形状主要是穿鞋足迹反映足型轮廓及足迹反映出足趾、足掌、足弓、足跟等部位的磨损形状、大小。(2)个别特征(或称细节特征)1)磨损的具体形状。•2)因磨损而形成鞋底花纹深浅的具体变化。•3)几处磨损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4)因磨损而形成的鞋底花纹表面形态的变化及掌后沿的磨损形状、程度。•5)磨损部位内残留的花纹的分布和数量。•6)磨损部位以外的鞋底花纹的数量和分布。•7)磨损部位周围边缘花纹的形状和分布,如拇趾和其他四趾磨损、掌磨损所构成的空心区、三角区的具体位置、形状、大小。•8)起、落足部位(鞋尖起足部位区、鞋跟落足部位区)的磨损及其相互拼配关系。•9)鞋底附属物(如绊带扣、鞋钉等)因磨损而形成的细节变形。•10)因磨损形成的孔洞、缺损的部位、大小及形状。3、鞋内底磨损•磨损变形,汗垢渐多,形成足迹印痕。重压部位尤其明显。•鞋内底足迹能反映出足的形状。如足趾形状、大小、分布关系,以及足掌前边缘、足掌压力面及足弓形状等待征,反映都较清晰、稳定。同一个人的赤足足迹和穿袜子形成的汗斑足迹,其特征一致。•较合脚的鞋,内底足迹长可反映赤足长;小脚穿大鞋,内底足迹模糊,足的轮廓不明显,足各部形状、尺寸均变长,内底足迹比足长;大脚穿小鞋,足迹轮廓不明显,其他四趾弯曲向第二趾紧靠,足的各部形状会发生变异,内底足迹小于足长。(二)修补特征•修补均是手工,随机性和随意性很强,价值很高。•1、修补特征•修补的方法有热补、缝补、钉掌、换跟、钉钉等。1)补钉的形状(圆形、椭圆形、前掌形、后跟形等)、位置、大小和数量的特点。2)修补后留下的花纹形状、位置、大小及其周围的关系。3)缝补时针脚的起点、终点的位置,针脚的大小、方向等4)修补后前掌后切线或后跟前切线的形状、位置。5)钉补钉时钉帽的形状,钉的密度、角度及相互的关系等2、修饰特征•(1)补钉:云形钉:鞋跟后部或鞋尖部;•方形铁钉:掌外侧;具体位置、排列关系是较好的特征。钉跟的大小受鞋子的大小制约,它在钉制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微小的错位。•(2)伪装饰物在鞋底包扎、捆绑物品,如用布条、绷带缠绕鞋底,用绳将纸壳绑在鞋底,用袜子套在鞋底。这些手法既能掩饰鞋底原有特征,同时又能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捆绑动作特点和熟练程度。(三)其他特征•1、局部鞋帮特征:在立体穿鞋足迹的侧壁处,能反映出鞋帮痕迹。如布纹、帮底粘合处,帮上的破损及补钉等。可反映鞋底的层数、厚度和围条接头的位置、形状等。在平面足迹中,可反映出鞋帮底侧面围条的痕迹,尤其是脱胶裂口处留痕的形状、位置、大小、距离等。•2、鞋面褶皱纹特征:鞋面褶纹出现的位置通常在前掌鞋面和鞋弓内外侧部位。一般鞋帮面料硬度大的鞋反映褶皱纹明显,其他次之。•3、附着物特征:主要是指鞋底上附着的较稳定的物质,如:扎上的图钉、铁屑等;粘上的沥青、油漆;填人的石块、煤渣、泥土等明显而又稳定的物质。它们形成痕迹的形状、大小、数量、所在位置以及与其他特征间的关系,是较独特的特征,但稳定性差。•4、脱落物特征:从鞋底上脱落下的泥块,也叫“印模”。它常是局部足迹的理想载体,具有一定的鉴定价值。六、穿袜足迹特征•1、袜子原料及生产工艺特征•化纤和蚕丝织的袜子,因纱支细而匀称,均不纳袜底。足迹上能反映出细密的纱织痕迹。•毛线袜子足迹能明显反映毛线粗细特点的织线痕迹。•穿用布做的袜子和布制底的纱袜所形成的足迹,除了能反映出手工纳底的针脚痕迹外,还能反映出布的经纬织线花纹痕迹。工艺•袜底制作工艺特点及其痕迹:•由于制作袜底的线细,针脚小,所以穿袜足迹,若是穿新袜底所留,除了能反映袜底的一般轮廓外,还能较明显地反映出缝线,针脚、跳线、断线痕迹的长短、粗细、方向、方位等特征;若是穿旧袜,除了能反映袜底轮廓外,一般反映不出织线、针脚等痕迹。六、穿袜足迹特征•2、穿袜足迹的足型特征•合脚的袜子对足的五趾间距影响不大。•较小的袜子或弹力较强的尼龙袜,五趾的间距变小,趾间距不清晰,足迹全长也要有所缩小。•3、袜底穿用修补特征•袜底各部位的磨损、补丁、缝合和粘连的痕迹;其数量、形状、大小、位置,特别是针脚、线头等磨损的具体细微特征都很独特。•由磨损程度和大小,还可分析和研究袜底的新旧程度。•补丁痕迹,其数量、形状、大小、缝线粗细以及与其他特征的关系等。•附着物痕迹(如油漆、沥青等痕迹),数量、大小、位置及与其他特征间的关系。七、足迹的步法特征步法是指人行走时的运步规律,即行走习惯。步法特征是人的行走运动动力定型在足迹中的反映。(一)步幅特征步幅特征是指在成趟足迹中,反映左右脚之间关系的特征。包括步长、步宽和步角。(二)步态特征步态特征是人行走时每只脚在起脚、碾脚、落脚过程中的运步规律特点。(一)步幅特征1、步长,是指相邻的左右两个足迹之间相应部位在行走方向上的垂直距离。按步长的大小,可分为长步、中步和短步,步长在80cm以上为长步,步长在70cm—80cm之间的为中步,步长在70cm以下为短步。步长2、步宽•是指足迹后跟内侧最突出点到对侧步行线的垂直距离。•步宽的类型有分跟步、并跟步和搭跟步。•分跟步为足跟内缘最突出点距对侧步行线的垂直距离在1cm以上;并跟步为足跟内缘最突出点距对侧步行线的垂直距离在-lcm—+lcm之间;•搭跟步为足跟内缘最突出点距对侧步行线的垂直距离在-lc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对步宽的定义及分类都是针对常见的平跟鞋而言。2、步角•是指左右足迹各自的中心线与步行线相交所构成的夹角。•步角也分左步角和右步角。•其类型有外展、直行、内收和不对称四种。•外展也称外八字步,指足迹中心线在步行线外侧,与步行线夹角在5’以上,用正号“+”表示;•直行步指足迹中心线与步行线夹角在0°—+5°之间者;•内收步也称内八字步,指足迹中心线在步行线内侧,用“—”表示;左右步角相差5°以上者称为不对称步。命名•由于步长、步宽、步角之间的搭配关系不同,构成了不同的步幅类型。通常按照步角、步宽、步长这一顺序来命名:如外展分跟中步。在正常行走条件下,人的步幅类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人的生理结构、年龄、行走习惯等。人的心理因素、地面条件、负重等也会引起步幅特征的改变。(二)步态特征步态特征是人行走时每只脚在起脚、碾脚、落脚过程中的运步规律特点。1、起脚特征,是指人行走时脚跟离开地面,脚掌、脚趾向后向下蹬踏地面并随之脱离地面所留下的痕迹特征。起脚阶段的主体痕迹是蹬痕,位于足迹的前掌及前尖部位。是人脚的跖趾部位作用于地面而形成的,在立体足迹中反映为一凹陷痕迹,其后有堆土;在平面痕迹中反映为擦蹭或皱褶痕迹。蹬痕的部位、角度和面积等是具体分析蹬痕的重要内容。•由于一些人起脚的高低、快慢不同,还会形成挑痕、抬痕等伴生痕迹。其中挑痕是由于起脚低,在足尖离开地面时挑擦前上方地面形成“∧”痕迹,挑痕具有方向性;抬痕是由于起脚速度快,空气的负压作用使地面上的浮土被吸附起来而形成的位于前掌及足弓部位的麻点状的痕迹。蹬痕扫痕划痕耠痕挑痕抬痕2、碾脚特征•也称垂直支撑特征,是人行走时脚掌与脚跟都着地支撑体重时形成的痕迹特征。这个阶段形成的主要痕迹是压痕,即支撑体重的脚碾压地面所形成的痕迹。•由于人的足型结构不同及着力点位置不同,压痕的部位、大小、轻重、形态各不相同,是分析人的性别、年龄、体态等人身特点的重要依据。压痕的轻重,在立体足迹中反映为深度、密度和亮度不同,在平面痕迹中主要反映为色泽浓淡的变化。压痕•在支撑阶段由于身体重心的移动,对侧摆动腿的牵制和本身生理机能的限制,使支撑脚会以前后左右的移动和扭动来控制身体的平衡,当脚向内外侧挤压时,会在足迹的两侧出现反映出鞋帮或鞋的围条的迫痕;•如果支撑脚向后微动会在足迹后跟外侧形成反映后跟边沿甚至是鞋帮的坐痕;当脚开始离开地面,脚跟向内微旋则会在足迹中形成“s”形的拧痕拧迫痕坐痕3、落脚特征•是人行走时脚跟下落接触和踩踏地面时形成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落脚的轻重、部位和方向,主要有踏痕、磕痕;擦痕、推痕、跄痕等。•踏痕位于足迹后跟后部,在立体足迹中呈一斜坡,在平面足迹中为空缺或重叠擦蹭状的线条;踏痕磕痕是落脚时后跟向后下方用力磕碰地面形成的堆土或喷土的痕迹特征;擦痕是由于落脚太低,脚跟擦划地面而形成的痕迹,这种痕迹往往与挑痕成对出现;推痕是由于落脚时脚跟内侧先着地,并向内前方作用于地面所形成的痕迹;跄痕位于足迹的前掌及跟前缘附近,是由于落足较低平,在落脚时脚底向前跄动地面而形成的痕迹,反映为立体足迹前掌部位有裂缝,脚跟等鞋底花纹前出现堆土现象。跄痕推痕擦痕磕痕八、步法特征的影响因素•(一)犯罪人心态对足迹的影响•1、案前进入犯罪现场阶段。有窥视、等待时机等情况,在现场的房前屋后有遮掩处隐身。在接近现场时常反映出高抬腿轻落脚,时跑时跳,或徘徊不前,行走的路线弯曲多变,并时有停顿,后退或爬卧动作,有时等待时间过长,心理紧张而出现便溺。•在接近现场时足迹反映多为:足迹不完整,由于后跟跷起,往往只反映出前掌的痕迹。步行线弯弯曲曲,步幅较大,步角常出现不对称,一直行一外展,一轻一重等不规律的步法特征,可能伴有上下攀登和爬卧痕迹。2、实施犯罪中•注意力集中于犯罪目标,现场足迹较集中,常出现足迹重叠、模糊、残缺、移动等现象。•3、实施犯罪后。急于脱离现场,足迹反映出大步走或急跑不走正道或大道。瞬间逃走时,不顾高低泥泞,步子大,速度快,步角变大,蹬痕、挖痕、抠痕明显。常用回头探望动作,出现一脚“打横”现象。有时出现暂时休息坐卧或清理赃物、分赃、埋藏赃物等迹象。在逃跑的路线上,足迹特征的反映是步幅较长,足后蹬较重或有负重引起的足迹特征变化。•需认真结合实地环境条件,综合系统研究足迹的结构特征、步幅与步态特征,弄清特征变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反映特点,抓住其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二)伪装因素对足迹的影响•1、故意改变步法特征。行走姿势不协凋,速度慢,不能持久,原有的步法特征仍会出现。•2、换穿鞋。穿别人的鞋,不仅改变鞋底花纹特征,还可以发现某些步法特征,(如出现起落脚部位、重压面的部位)与鞋底磨损部位明显不符的矛盾。•3、退步走。退步走时步行线不直,常有回头动作,出现一脚“打横”的现象。步幅短而宽,步角小,脚跟压痕不明显,脚掌压前重并有向后带土现象。足迹前尖出现向后擦划痕迹。•4、反穿鞋。是左足穿右鞋,右足穿左鞋。足迹经常反映步宽不规则,前尖趾蹬不到位,小趾侧前尖空缺很大,且磨损和足型差异很明显。(二)伪装因素对足迹的影响•5、倒穿鞋;即脚尖穿在鞋跟上,倒穿鞋行走极不方便,也不能持久。足迹往往是鞋尖跷起,中腰部出现支撑压痕,鞋跟部有向中腰处蹬擦痕迹。步长变短,步宽变窄,步角缩小,后跟压痕重,檫痕明显,有时在鞋弓部出现捆绑的绳带痕迹。。•6、套穿鞋(即鞋外套鞋)。行走时遗留的足迹变化大,足迹轮廓不清晰,足迹边缘压力不实,不连贯,不完整,鞋尖部尤为明显;前掌重压面比合脚鞋的重压面稍大,且明显靠后,重压面前边缘与足迹前边缘形成的一个长约2厘米的非重压区(空白区),重压点至足迹前边缘距离约95毫米,后跟中心压明显,常出现擦、挑痕。(二)伪装因素对足迹的影响•7、小脚穿大鞋,是穿用大于合脚鞋号的鞋,一般穿用大于鞋号半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