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1股权分置的由来及股权分置改革1.1股权分置的由来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有现象,指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股份中并存的现象。具体讲,就是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股份中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而社会公众股才可以流通。所以股权分置就是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在是否具有流通权上的分离。之所以出现股权分置,与当初引进证券市场的特定政治目标有一定联系。参与制度设计的人为了避免被人批评搞“私有化”,于是特别决定,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其国有股、法人股暂不上市流通,只允许社会公众股流通。1.2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实践,其实由来已久。最初可以回溯到国有股减持。2001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做法是在新股上市或者增发的同时,按照市价减持10%的国有股。实际操作时市场并不买帐,四个月后,上证综指由2240点跌到1500点附近,跌幅超过30%。惨烈下跌的结果是,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工作。实践证明,要在当时进行这种比较激进的改革,时机还不成熟。此后,股权改革的理论讨论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大讨论,而政府有关部门的准备工作也一直没有停顿。2005年4月,在国务院领导之下,股权分置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包括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主要领导。领导小组下设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办公室。4月29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目前上市公司正有步骤的分批进入股改。2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和产生2.1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涵义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涵义是什么,目前理论界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由于分析和强调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公司治理结构所下定义也不一样。根据理论界对此探讨可以表述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与经营者的职能、结构与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它主要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理阶层组成的一种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托管给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其授权范围内经营;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在选举产生董事会的。同时,为了保证董事及经理人员按其意志合理经营,还选举产生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经营、投资、分配等。2.2产生的诱因:委托——代理理论由于现代企业是以大规模生产,复杂的技术创新和内部层级制管理为基础,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已经成为其基本特征。目前国内外比较多的采用了委托一代理理论来解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产生。两权分离使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制衡,引起了更好的实现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这是一种制度创新,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1)由于公司所有权的日益分散,作为单个股东拥有的股份很少以及存在“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存在,使得股东对经营者的控制力度大为降低而把对公司的控制让给了经营者。(2)作为经理革命完成的标志经理主权已替代股东在西方占据主导地位,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股东因其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力而仍然具有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3)随着经理主权的日益强大,以及现代公司中股东对经理监督和激励力度的下降,逐渐滋生了经理忽视股东利益的趋势。2.3对代理人的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因为两权分离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最终利益是不一致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监督存在成本,这样的情况下代理人可能会损害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要求追求而自身的利益。为了使代理人更尽心尽力的站在委托人的立场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对代理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有效的激励和制约可以通过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实行。内部制约主要体现在对经理层的激励上。公司的最优报酬合约是能使“剩余所有权”和“控制权”最大对应的机制,最优的安排一定是一个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激励机制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希望通过让高管人员以一定形式的股票持有或是将收入与股票价值变化挂钩,使高管人员在经营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利益尽可能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在国外股票期权进行效果良好,但是在国内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还并不是很多,对于激励经理层的股权取得方式还有一定的难度。事实上经理人员的收入更多的是固定的工资和奖金,与经营业绩的关联度不是很高,经理层普遍持股比例很小,并且有大量是“零持股”,政府部门对某些优秀的经理人员的奖励,往往是提拔他到某个政府部门任职。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是如此。外部制约主要通过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控制权市场主要是指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获取公司控制权,从而实施对公司的资产重组或董事会经理层的改组变换。这是对公司高级管理层一个强大的外部压力,如果他们不勤勉工作有可能导致公司业绩大幅下降,反映在股票市场上就是公司股票的大幅回落,低廉的股价容易引起外部有实力集团的注意,通过在股票市场上购买公司股票,甚至发出要约收购得到公司控制权从而使原公司的董事经理职位难保。经理市场是另一个从外部监督公司的重要机制。目前在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经理市场,这样一个市场的存在能促使公司经理勤勉工作,注重为公司创造价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经理的位子,在经理人市场才会有良好的声誉,否则有可能被董事会罢免影响其职业前途。而事实上,在我国因为国有股一股独大又不流通,使得国际上惯用的恶意收购兼并不能进行,有的也只是协议兼并,使通过控制权市场对公司代理人形成外部制约失去效用。同时国内尤其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多由政府任命产生,并不是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国内也并没有经理人市场,这样希望通过经理人市场对代理人也形成外部制约的希望也破灭。3股改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创造条件因为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股份属于非流通股,而这些非流通股又比较集中,依据资本多数决定原则,这些非流通股股东完全可以控制整个公司命运。由于不会受到市场对其行为检验压力,公司的非流通股东具有极大的道德风险,不管是公司股票发行、公司收购、还是一般经营活动,几乎都成为控制股东谋取自己私利的手段。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股权分置改革能够实现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利益的有效分割,而且还具有完善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远期利益。非流通股股东获得流通权,实现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股权分置实际上就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间的利益重新划分过程。能够培育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促进整个市场新机制的形成。随着股权分置的解决,使得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定价机制统一,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基础一致,股票价格成为两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不断强化。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必然回到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市场对企业的定价将逐步向其价值回归,市场约束自然形成。这将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契机。为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和期权制度扫除了障碍,使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来获得足够的股票控制权成为可能。同时大大提高潜在收购者的积极性,使公司控制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成为促进公司治理的一副良药。企业股票价格的走低将使企业面临接管威胁,这种接管威胁也将直接对大股东的控制权提出挑战。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行为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上市公司经营者的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过度融资、恶意圈钱和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必然会大为减少。因此,在“用脚投票”、“债权人约束”、“接管威胁”以及“强化监管”等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将逐步从融资者主权回归到投资者主权。上市公司经营水平与经营业绩的提高,使得股权投资回归到理性层面,“投机市”向“投资市”的转化成为可能。股票价格体系的扭曲被得到纠正后,股价泡沫将大大减少,价格信号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股价反映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股指”,也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