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安全培训项目课程目录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要求健康危害因素识别、预防与控制项目职业健康防护要求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要求1职业健康相关法律法规与管理要求法规要求《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第二条职业病危害告知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公告、培训等方式,使劳动者知晓工作场所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健康检查结果等的行为。本规范所指的劳动者包括用人单位的合同制、聘用制、劳务派遣等性质的劳动者。第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工作过程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岗位津贴、工伤保险等)等内容。同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务派遣人员。法规要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49号令第十二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安排劳动者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个人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保存。法规要求《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49号令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采取下列措施:(一)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二)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三)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四)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五)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中化环境HSE管理体系要求SEE-HSE-BF-004-2018-1中化环境公司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第五章承包商及临时用工的职业健康管理第三十一条在与承包商签订施工、服务合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职业健康管理要求。第三十二条临时用工时,各企业应将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企业履行的责任、员工应尽的义务等信息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临时工,临时工在职业健康管理上与企业员工享有同等待遇。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2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在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和其他职业活动场所环境中存在的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中毒、伤亡、健康损害或精神紧张等因素。职业危害因素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随分类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①粉尘类②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③化学物质类④物理因素⑤生物因素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⑨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a.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b.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c.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①化学因素•有毒物质:铅、汞、苯、一氧化碳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等②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红外、激光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③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a.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③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④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⑤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b.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黄斑水肿2.1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分析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等;②生产场所设计不合理,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等;③防护设施缺乏、不完善或效果不好;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和必要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c.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2.2化学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化学毒物2.2化学毒物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药厂剩余的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粉尘、烟或雾)的形式存在生产环境中。项目涉及三氯化磷、甲醇、水合肼等有毒物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2.2化学毒物1.遗留物清理、收集、搬运、存放、装卸、更换包装作业中。2.装置、储罐的清洗、拆除作业过程中。接触机会生产性毒物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人体;亦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分布(2)生物转化(3)排出(肾脏、呼吸道、消化道等)(4)蓄积进入人体的途径2.2化学毒物2.2化学毒物(1)毒物的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3)毒物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4)毒物联合作用(5)个体易感性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MSDS(MaterialSafetyDataSheet)即物质安全数据表,又称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或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在有些国家,MSDS也被称为物质安全技术/数据说明书SDS(SafetyDatasheet)。MSDS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1014采用SDS术语,美国、加拿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则采用MSDS术语。MSDS2.2化学毒物2.2化学毒物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消除、控制或尽可能减少毒物对职工的侵害。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具体控制措施可概括以下几方面:1.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措施2.2化学毒物2.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为了充分发挥其通风排毒效果,应同时做好毒物发生源的密闭和含毒空气的净化处理。3.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正确执行操作规程与维修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措施2.2化学毒物(1)违反操作规程(约占70%)(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3)设备事故(4)“三废”处理(5)防护设施失效、防护用品使用不当(6)缺乏相应的防毒、自救知识常见职业中毒原因(一)事故经过某年11月5日某厂硫化氢焚烧处理装置发生故障,硫化氢与液化石油气混合后,燃烧排空装置不着火,工人甲和乙佩戴防毒面具,身系安全带,爬上8m高的铁架,调节硫化氢排放量后,气体点燃了。当时,两人未闻到气味。当日下午排空装置再次点不着火。甲、乙两人认为上午没有闻到气味,说明“比较安全”。甲就不带防毒面具,上铁架调节硫化氢排放量。当爬至顶端时,立即被硫化氢“熏倒”,幸好被安全带系住,悬挂在铁架上。乙见状未系安全带爬上铁架救甲,达到顶端也立即被“熏倒”,从8米高的铁架上摔下,当即摔死。甲逐渐清醒,大声呼救,被其他同志救下,送医院脱险。案例急性硫化氢中毒2.2化学毒物2.2化学毒物(二)分析1.甲、乙两人认为闻不到气味,就比较安全,说明对硫化氢毒性认识的不足。当硫化氢浓度达70mg/m3时,经2~5分钟,人的嗅觉就疲劳而闻不到臭味了。可见闻不到臭味,并不意味着硫化氢浓度低,相反,可能比较高,因此,必须高度警惕。2.高处作业系安全带3.脱离接触(三)防范措施1.对接毒岗位的职工、要反复进行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的办法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教育2.对操作工进行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重要性的教育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2.3粉尘粉尘(Dust)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这些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在大气中粉尘的存在是保持地球温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中过多或过少的粉尘将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生产性粉尘是人类健康的天敌,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粉尘2.3粉尘生产性粉尘:作业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来源:遗留物清理、收集、包装更换作业、建筑拆除作业、电焊作业等种类:二氧化硅粉尘、建筑施工粉尘、电焊作业产生的电焊烟尘生产性粉尘2.3粉尘1.粉尘的性质(1)化学组成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含量越高,危害越大(2)浓度和接触时间(3)粉尘分散度2.机体的健康因素3.劳动强度和环境因素4.防护措施影响生产性粉尘危害的因素2.3粉尘(1)呼吸系统疾病:尘肺、粉尘沉着症、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粉尘对人体的危害(2)局部作用:皮脂腺孔堵塞,粉刺、毛囊炎(3)长期大量吸入各类粉尘导致的硅肺、电焊工尘肺病等2.3粉尘宣:加强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湿: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密:加装防尘罩,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护:即个人防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管:维修管理,加强技朮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查:定期检测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对接触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粉尘的预防措施八字方针:宣、革、湿、风、密、护、管、查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2.4噪声与振动噪声声音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觉称为声音。人耳能感受的声音频率在20~20000Hz。噪声从物理的观点说,是指频率和声音强度各不相同,杂乱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从生理的观点来说,凡是使人产生烦劳,需要加以控制的声音统称为噪声。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及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2.4噪声与振动项目噪声来源生产性噪声在施工作业中是一种最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多,影响比较明显。1.生产性噪声部分为强度较大的连续性稳态噪声,如电机、机泵、空气压缩机和各类风机。2.机械拆除建筑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噪音。2.4噪声与振动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对听觉系统的影响a.暂时性听阈位移(功能性)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b.永久性听阈位移(器质性)随着接触噪声的时间继续延长,如果前一次接触引起的听力变化未能完全恢复又需要再次接触,可使听觉疲劳加重,听力不能完全恢复,变成永久性听力位移。噪声性听力损伤:主要是高频(主要为3000~6000Hz)听力损伤,低频特别是语音频段(500~2000Hz)听力尚未受到影响。噪声性耳聋:听力受损影响到语言频段,主观上感觉到听力障碍。39听力疲劳听力减退噪声性耳聋语言障碍工作不便生活不便社交受限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