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1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一高曾达10万份。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于1927年10月停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2答: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中,对于出版党的报刊作了原则的规定,如“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等。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完全采纳了共产国际对党的报刊的要求,如规定党的报刊应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都亲自领导党的报刊工作,经常为党的报刊撰稿。《向导》曾经公开向读者宣布:“《向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是中国民众的喉舌”,“本报所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在《新青年》季刊的创刊号上,发表了瞿秋白执笔的《新青年之新宣言》,其中指出:“《新青年》的职志,要与社会以正确的指导,要与中国平民以知识的武器,《新青年》乃不得不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白话文的正确方向。(3)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需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党的报刊不仅要报道与评论民众所关心的一切方面,而且应争取在社会各阶层中拥有自己的读者。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在开拓具有中国特色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3答: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改变先前侧重军事政治运动、忽略宣传组织民众的缺点,加强了报刊宣传工作,创办了一批机关报刊。其中大部分是由共产党人主持、以国民党机关报刊名义出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周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等。①《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1925年12月创刊于广州,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还为该刊撰写了发刊词和近20篇政论、新闻、时评、通讯。该刊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革命阵营内部一份具有权威性的政治刊物。②《中国农民》月刊和《农民运动》周刊,都是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重要报刊,主要编撰人员大多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中国农民》是理论性刊物,1926年1月创刊于广州。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等重要论著都发表在该刊上,为农民运动发展做了理论指导。《农民运动》是一份通俗报刊,1926年创刊于广州,后迁武汉。③《楚光日报》和《武汉民国日报》也都是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分别于1926年3月和11月在汉口创刊。这两份报纸积极报道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维护统一战线发挥了作用。(2)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逐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①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是先办中央报刊,然后在加强中央报刊的同时创办地方报刊。《向导》等中央机关报刊面向全国发行,即使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李大钊还秘密组织了《向导》的翻印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报刊上,有时也出现《向导》出版的广告。②党的地方报刊在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陆续创刊。如中共北京地方党组织主办的《政治生活》周刊、中共河南区委机关报《中州评论》、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报《人民周刊》等都在这一时期创刊。③团的报刊网络也在这一时期形成。《中国青年》很快成为在全国青年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刊物。团中央又在上海创办了面向工农青年的《平民之友》、《青年工人》等报刊。地方团组织也筹办了一批报刊,如广东的《少年先锋》,北京的《烈火》等。(3)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实现后,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工人、农民、妇女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①工人报刊的发展1924年春,一批新的工人报刊陆续创办,一些之前被迫停刊的工人报刊也陆续恢复出版。在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工人》,它于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报刊。该刊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为首要任务,帮助工人充分做好战斗准备。②农民报刊的兴起在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中,农民运动开始兴起,农民运动迫切需要新闻传播与宣传鼓动工具,于是农民报刊应运而生。1926年《中国农民》创刊,同时广东省农民协会创办《犁头》旬刊。同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鼓舞和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开展。从1926年下半年到1927年初,涌现出一批农民报刊,如湖北的《湖北农民》、《湖北农民画报》,江西的《江西农民》、《锄头》、《血潮画报》等,很多农民运动活跃的地区还有油印的小报。③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妇女报刊也逐渐增多。如天津的《妇女日报》,北京的《妇女之友》,长沙的《青年妇女》等。④学生报刊也很快在各地出现。据统计,在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全国各地学生报刊发展到50种以上。这些报刊在团结广大学生积极投入革命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军队报刊出现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它同农民报的兴起一样,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中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据统计,从1925年7月国民革命军建立到1926年7月誓师北伐的一年中,新办的和原有的军队报刊共计约30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中国军人》和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训练部主办的《军人日报》。4答:(1)蔡和森的办报活动与贡献蔡和森,湖南湘乡人,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和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1918年,他与毛泽东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1921年回国加入共产党,一度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1922年,担任《向导》主编,为《向导》撰写了大量优秀政论。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2)瞿秋白的办报活动与贡献瞿秋白是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先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1927年10月主编《布尔什维克》杂志。30年代在上海发起劳动左翼文化运动,指导《文艺新闻》的出版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1934年主编《红色中华》报。1935年6月18日在福建长汀遇难。他于1921年初到1922年底,坚持在苏俄采访两年,写有通讯报告集《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书。(3)恽代英的办报活动与贡献恽代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报刊宣传家。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3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任《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4)萧楚女的办报活动与贡献萧楚女,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前后,曾任汉口《崇德报》主笔,《大汉报》副刊主编,重庆《新蜀报》主笔。1924年5月当选团中央委员,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192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5)邵飘萍的办报活动与贡献邵飘萍是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早在学生时代,邵飘萍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二次革命”后,邵飘萍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专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它曾首先向读者报道了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议中的“二十一条密约”的详细内容,对国内反袁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常有重大、独家新闻报道,受到普遍赞誉。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邵飘萍还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被反动军阀杀害。5答: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趣》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1)“不党”。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2)“不卖”。强调不以言论作交换,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3)“不私”。强调该报没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4)“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