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稿领域: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基于江汉平原284个农户的问卷调查巩前文1穆向丽2田志宏1(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5)摘要:本文利用笔者对江汉平原实地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进行评价,并采用Probit模型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家庭非农就业人数、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土地是否租用、户主从事农业生产年数、是否接受过正规施肥技术培训等因素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有显著影响,是主要影响因素。关键词: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规避能力;影响因素The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ofFarmers’AbilitytoPerceiveandAvoidRiskWhichComefromOverusedFertilizerBasedonSurveyinJianghanPlainQianwenGong1,XiangliMu2,ZhihongTian1(1CollegeofEconomyandManagement,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83;2CollegeofL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Abstract:Abstract:Abstract:Abstract:TheauthorofthispaperevaluatedFarmers’AbilitytoPerceiveandAvoidRiskWhichComefromOverusedFertilizer,thentheInfluencingFactorswereanalyzedbyusingProbitmodelbasedondataofSurveyinJianghanPlain.Theresultsshowedthatthenumberofdomesticnon-agriculturalemployment,theheadofhouseholdgender,educationallevelofheadsofhouseholds,landisleased,theheadofhouseholdengagedinagriculturalproduction,thenumberofyears,whetherornottoacceptformaltechnicaltraining,aremajorfactors,whichinfluencefarmers’abilitytoperceiveandavoidriskwhichcomefromoverusedfertilizer.KeyKeyKeyKeywords:words:words:words:Farmers;ExcessiveFertilization;RiskPerception;TheAbilitytoCircumvent;InfluencingFactors一本文得到天津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推进天津设施农业建设中的政府补贴问题研究”(编号:TJYY08-1-012)的资助。2一、引言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推广使用氨水。随后,碳酸氢氨、进口尿素、过磷酸钙被大量推广应用,化肥使用量与日俱增。2007年,中国化肥使用量达4300万吨,占全球使用总量的1/3,居世界第一位。耕地平均施肥26.7千克/亩,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所规定的15千克/亩的标准上线。据测算,这些化肥中,只有35%得到有效利用,这意味着每年有1100多万吨的肥料养分流入水体,其中氮肥损失率最高(刘青松,2003)。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仍旧是分散的小农户经营,过量施肥造成的污染又是非点源污染,制定和实施法规政策的难度很大,很难控制它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研究农户施用化肥的行为十分必要。笔者经过多次农户化肥施用情况问卷调查后发现,有“用肥越多收成越好”想法的农民广泛存在,而且粗放地搞“大水大肥”,不但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还造成大量化肥流失,破坏生态平衡。但是,从农户行为角度,分析农户过量施肥的文献非常少,在国内几乎尚未触及。农户选择过量施肥,最为可能的原因:一是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追求的是单位面积的高产出,而化肥被认为是重要的支撑,从而选择过量施肥保障单位面积高产出;二是农户对过量施肥造成的生态破坏等风险认识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规避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实证分析影响农户施肥风险认知及规避能力的因素,从而为政府制定提高农户安全施肥认知和规避能力的政策提供依据。二、文献综述随着中国化肥产业的发展,化肥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上的施用量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对化肥使用展开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富有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研究化肥使用的经济学问题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多数研究是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角度展开的,如黄季焜等(1995);鲁彩艳(2006);赵俊晔等(2006);马骥、蔡晓羽(2007);张利庠等(2008);王祖力、肖海峰(2008)等,他们无论是对单一区域进行研究,还是通过比较不同区域来展开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延续,化肥施用量与农产品产量的关联度逐渐下降。这意味着,农产品单产的增加已经难以依靠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或者说,化肥施用量已经过量。在国外,3由于土地产权是以私有化为特征的,而且相对于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多是采用大农场规模经营为主要生产组织方式,且农场主的文化素质较高,能够很好地做到精准施肥,因此,国外关于化肥施用的研究文献多是围绕精准施肥技术研发和推广以及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化肥施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地下水的污染、对空气的污染等等,即技术层面的研究较多,如Chiy,Avezinius,Phillips(1999);HisatoshiMIYATA,HideoIKEDA(2006)等等。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学者逐渐意识到过量施用化肥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即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化肥施用与面源污染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几年研究的一个主流方向。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在美、英、日等一些发达国家是从20世纪60年代率先开展的。我国直到近几年关于化肥面源污染的研究才活跃起来,并且化肥污染的微观特征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逐渐被重视。如单保庆等(2001)研究发现,农业生产中过量的化肥投入增加了土壤和水域污染负担,从农田流失的氮、磷元素进入水域已经成为区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以太湖流域为例,由于农田化肥用量持续增加,农业面源对太湖流域水质恶化贡献率不断增加。卢燕宇等(2007)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农田N2O排放因子的定义,将气候和种植制度等N2O排放的主控因素引入到估算方法中,结合GIS技术估计了中国农田化肥氮导致的N2O直接排放量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异。结果表明,在1991-2000年间由于化肥投入量的增加,中国农田化学氮源N20排放呈上升趋势,即对破坏臭氧层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可见,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农户过量施肥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虽然,关于风险认知的研究方法上尚存在较多争议,但很多学者已经做出了很多有益探索,如Adms(1995)研究认为,风险不仅涉及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且涉及事件的结果,其将风险定义为“将来不利事件在数量上增加的可能性”;国内学者谢晓非和徐联仓(1995)研究认为,风险认知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感受和认识,且强调个体由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获得的经验对个体认知的影响。在风险认知概念的实际运用中,主要采用4种风险认知的概念模型:双因素模型、多维度模型、Dowling和Staelin的复杂模型,以及Greatorex和Mitchell的整合模型。其中,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是复杂模型的计量基础,整合模型则处于理论层面尚缺乏实证性检验。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风险认知的概念模型多用在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研究上,如Slovic等(1979)利用多维度模型分析方法,分离出了决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三个公共因素,即风险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恐惧感(dread)和风险暴露程度(exposure)。4在风险认知的基础上,探求农民的风险规避意识与能力曾得到中外学者的共同关注。斯科特在研究东南亚的小农时,就将农民定义为风险厌恶者;韦伯的“传统主义者”小农无疑也具有强烈的风险厌恶倾向,其应对策略是不求获得最多,只求损失最少;黄宗智的“内卷化”农业活动也支持农民是风险厌恶者的观点;国内学者庹国柱、王国军(2001)则认为农民是风险偏好者,不仅没有风险规避意识和行为,反而欢迎、喜欢风险;王志刚等(2005)认为农民是风险中性的,即农民即使不欢迎风险,也没有风险规避意识与行动;丁士军等(2001)的研究却表明农民有一套有效的规避策略,而张跃华等(2005)认为农户的风险意识随收入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其实农民是与其他阶层无差别的理性主义者,有趋利避害的正常理性和认识,只不过历史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面对的主要风险不同,其应对能力不同而已(徐慧清、蔡淑燕,2007)。尽管西方学者在低收入国家进行过大量的小农户风险及其管理方面的研究,如Townsend(1995);Qaim,MandJanvry,A(2003);KrayervonKrauss,M.P.(2004);GuikemaandGoffel(2008);MauroandMcLachlan(2008);BenjaminDavis(2009)等,但是西方理论没有涉及到中国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尤其对于处于发展时期中国农户所出现的问题缺乏解释力。国内目前将农户作为一个研究主体,考察其风险及其管理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少数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保险框架或者农业风险的框架中(陈传波,2003)。从分析方法来看,多定性分析而少定量实证研究。有限的实证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依据于总量数据来检验假说,使用农户截面数据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同时,农户过量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风险尚未见国内有学者展开专门研究,多是在研究面源污染来源时提及农户过量施肥因素,未做深入分析。因此,通过选择代表性区域开展入户问卷调查,分析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规避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调查方案设计本课题选择江汉平原作为考察对象,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江汉平原位于中国湖北省内,主要包括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孝感市等,是驰名中外的鱼米之乡,其地势低平,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水田约占48%。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平原,其中棉田占耕地面积的40%~60%,个别地区高达80%以上。1949年后成为中国高产优质棉区之一。同时,粮食商品率较高,也是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因此,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二是从现实看,江汉平原自然5资源的丰富,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当地农户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的相对薄弱,从官方统计数据上看,江汉平原包括的4个市2007年亩均施肥量为50.06千克/亩,是全国平均水平22.19千克/亩的2.26倍,超出发达国家制定的施肥安全上限(15千克/亩)35.06千克。可见,过量施肥现象明显。笔者于2008年4月设计出农户调查问卷,同时在湖北省武汉市进行预备调查,经过预备调查和讨论修改,设计出正式的农户抽样调查表。在正式开展入户问卷调查之前,确定武汉市和荆州市作为调查区域。在区县选择上主要考虑能够代表江汉平原的水土资源分布状况和农业生产特征,因此选择武汉市辖区内的东西湖区以及荆州市辖区内的沙市区、江陵县、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