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长张宪军在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11年1月5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黑河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刘刚书记代表市委作了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科学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提出坚持五个并重的原则,部署了产业项目、“三农”、对外开放、民生等七项重点工作,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刘刚书记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央、省委的新部署、新要求,符合黑河的实际,为我们把握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重点突出,讨论充分,达到了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凝聚合力的目的。会后,各地各部门要迅速传达学习,根据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完善工作安排和具体措施,全力抓好推进落实。为此,我再强调三点意见。一、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成果中,看到希望,坚定快发展大发展的信心黑河地处边疆,经济基础薄弱,区位环境不优,能否快发展大发展,五年来的工作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态势,很多方面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从经济总量上看。2005年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开复工10个,2010年达到31个。2005年加工业和旅贸服务业增加值42亿元,占GDP比重37.4%,2010年达到88亿元,占GDP比重39.5%。受产业项目带动,GDP由2005年120亿元增长到2010年256亿元,五年增长81.8%,年均增长12.7%。从财政收入上看。200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5.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2010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4.6亿元,五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5%;一般预算收入15亿元,五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7.1%。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2005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2010年达到135亿元,五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37.9%。其中,产业项目投资由2005年10.4亿元增长到2010年32.4亿元,五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7%。从进出口额上看。2005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5.8亿美元,2010年达到28.3亿美元,五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37%。其中,进口由2005年1.1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2.3亿美元,五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9%。从消费拉动上看。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亿元,2010年达到54.6亿元,五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3%。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由2005年20.6亿元和5.3亿元,增长到2010年42.4亿元和12.2亿元,五年分别增长1.1倍和1.3倍,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8.1%。2005年接待旅游者97.5万人次,2010年达到261万人次,五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2.3%。另一方面,民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五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加大,群众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从教育条件上看。始终遵循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加大投入。市区易地新建了黑河中学,成立了直属小学,全市投资6.9亿元,新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253所33.8万平方米,去年有12所义务教育学校步入标准化学校行列。从医疗条件上看。市区新建了第一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易地新建了中医院,各县(市、区)医疗机构条件也明显改善。医疗资源不断向农村和社区延伸,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61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了全覆盖。从社保条件上看。随着财力增长,保障救助体系更加完善,不但覆盖面不断扩大,标准也都大幅提高,达到或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而且还更加关注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将低收入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出台了老年人和残疾人优待办法,筹建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等。从生活条件上看。城乡居民收入比2005年分别增长1.4倍和1.1倍,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群众的住房更宽敞了,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6.2平方米和19.7平方米。私家车也更多了,保有量达到4.67万辆。从城乡面貌上看。过去群众对城乡环境的评价是“脏、乱、荒”,而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建资金24.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建设品位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管理模式更加科学。从交通条件上看。五年新建改造公路7359公里,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17.9公里,100%的乡镇和98%的行政村实现了畅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黑河五年来的发展鼓舞人心,使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统一,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新的一年,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在建的产业项目将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发展的基础条件和良好的招商态势,将会有更多的项目生成。国家计划用五年时间,投资300亿元在重点整装勘查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将会带动新一轮的矿产资源开发热潮。大农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将解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随着对外投资与贸易互动的深化,为我们拓展对外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按照省委、市委确定的工作思路和任务,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黑河的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二、认真总结和传承取得的宝贵经验,勇于创新,用扎实有效的方法推进工作落实五年来,我们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是:第一,在发展思路上,坚持立足市情,科学定位,理清前进思路,推动持续发展。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上级精神与我市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坚持开发与开放并举,投资与消费并重,保护与发展双赢。工业全力发展“七大产业”,突出抓好“三新”产业,走新兴产业引领的路子;农业深入推进“双增”工程,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局市共建的路子;消费大力发展“四型经济”,走增加外来人员拉动消费的路子;外经贸实施对外投资和贸易互动战略,走境内外资源综合开发的路子;项目建设突出产业项目,走招商引资的路子。这些重点工作的推进,带动了经济增长,全面惠及了民生,思路越来越清晰。今后,我们将不断完善这些思路,坚持不懈地沿着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路子走下去。第二,在发展重点上,坚持项目引领,扭住不放,增创后发优势,推动跨越发展。“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抓住产业项目不动摇,紧紧盯住投资增长不懈怠,把发展目标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上,把发展热情凝结在一个个工程中,一批我们期盼多年的大项目相继开工投产,不仅栽种“速生林”,更多栽种的是长效的“生态工业林”,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第三,在发展信念上,坚持昂扬乐观,攻坚克难,破解要素制约,推动超常发展。事不避难,迎难而上。五年来,无论是外部环境相对宽松的时候,还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心态,直面困难不放弃,勇于攻坚不退缩,变“考验”为“经验”,转“危机”为“契机”,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在破难中提升,在破难中创新局面。第四,在发展路径上,坚持解放思想,活化机制,激发创业活力,推动创新发展。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解放思想。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辟建工业园、局市共建、农场代耕、林权林地制度改革、税收征管机制改革、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旅游联盟、小城镇建设、城市“五化”管理、教育资源整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森林防火、“警灯闪烁”长效治安管理、困难群体救助等方面,不断探索符合黑河实际的新机制、新模式,不因循守旧、不照搬照抄、不囿于常规,激发出了更大的发展活力。第五,在发展目的上,坚持民生为先,惠民利民,创造更多福祉,推动和谐发展。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追求。五年来,我们始终加大对民生的投入,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建立了关注民生经常化工作机制,坚持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把发展的成果真正落实到满足群众需要、实现群众利益、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第六,在发展合力上,坚持上下一心,干事创业,凝聚各方力量,推动联动发展。人心齐、泰山移。五年来,我们始终调动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党政齐抓共管,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合力推进,心无旁骛、凝心聚力抓发展。第七,在发展保障上,坚持明确目标,靠实责任,完善激励机制,推动务实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对各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在推进过程中强化考核,严格兑现奖惩。我们推行的对县(市、区)实行年度目标任务考核、“十项绩效工程”和“五个一”活动,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把握过去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实事求是地讲,黑河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力以赴抓发展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今后的发展有多快、有多大,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解放有多深、有多远,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的思维、干事的决心,有没有抢抓机遇、善于突破的能力。天下之事作于细,古今之事成于实。经验的价值在于让人少走弯路,能推动发展的思路就是好思路,能让群众满意的招法就是好招法。我们要认真总结“十一五”取得的宝贵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完善,倍加珍惜全市上下形成的广泛共识,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战略布局,继续以黑河发展为己任,在保证工作思路落实上,继续打“监督牌”畅通“效能路”,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以“满意度”衡量“执行力”,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在新的起点上有更大的作为。三、新的一年要围绕新的任务目标,破解矛盾,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我们在看到成就、总结经验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已经出现和将要面对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不克服,矛盾不解决,对完成今年任务目标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围绕新任务,按照新要求,认真研究,努力破解。具体地讲:一要破解重点项目数量增加与产业项目比重低的矛盾。产业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和内生动力。2010年,全市开复工重点项目56项,完成投资125亿元,增长106%。其中产业项目31项,完成投资32.4亿元,分别占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的49.2%和25.9%。与过去比,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按照快发展的要求,产业项目投资还是偏少。今年,各地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主要领导要把抓产业项目放在工作首位,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主动上手亲自抓,还要动员部门参与抓,形成抓项目特别是产业项目的浓厚氛围。要围绕市里确定的“十大产业”,启动实施和精心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北安、嫩江、五大连池和爱辉至少上2个,孙吴和逊克至少上1个投资超2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产业项目。对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情况,市委、市政府将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汇报。二要破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增收渠道不稳定的矛盾。我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4.9%,是典型的“小城市、大农村”。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045元,增长25.6%,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64元和15.2个百分点。但从收入结构看,种植业、劳务工资收入、国家政策补贴、养殖业、其他收入分别占51.1%、19.7%、13.2%、6.8%和9.2%。可以看出,农民收入还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大家都知道,目前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种植业生产仍是靠天帮忙,加上市场需求变化、销售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单独靠种植业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很不稳定,也不现实。各地各部门在深入推进“双增”工程建设,努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要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支持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契机,大力开展局市共建、场县共建工作,加大向上争取和地方投入力度,建设一批能够拉动农民和农场职工增收的项目,夯实农民和农场职工增收基础。结合小城镇、新农村及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展新的增收渠道。建立和完善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畜牧养殖及户籍管理、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形成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三要破解对外贸易规模扩张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