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我的精神导引——记《海上钢琴师》加入收藏已经被4位会员收藏2009-7-816:19:0788个琴键构建出的音乐领域与无数种选择凝汇而成的百态人生,哪一个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属?这是又一个拷问梦想家们灵魂的话题,现实的光怪陆离往往教人身陷其中而难以解脱,梦想,在逐渐狭小的空间内,寻求可怜的栖身之地。当现实日益嚣张地侵占着梦想的领地时,总会有一些勇士义无反顾地成为梦想的先锋!他们愿意借助生命的阶梯站在天堂顶端向世界宣告:抛弃对现实的依托,人类同样可以演绎出浪漫华美的乐章。幽邃的梦境只邀请绝对纯粹的梦想家。概况:没有人能够否定朱塞佩·托纳托雷在电影方面的天赋,在意大利浩如烟海的电影导演中,托纳托雷绝对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在影视叙事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于安东尼奥尼的内敛含蓄,也不同于罗贝托·贝尼尼的机智风趣,亦区别于帕索里尼的诡异另类,他的讲述更加清晰直白,注重平实稳健,总会为影迷们娓娓道来一个平凡的近乎虚幻的故事……1900,一名被遗弃的孤儿,一位天生的大师。一生未逃离弗吉尼亚的痴人,在世纪之巅闲庭信步的隐士。狡猾的迷茫恐怕也无法动摇1900守望梦想的决心,什么也无法说服他离开,哪怕是一生一次恋爱。留下,意味着避免在浩渺的领域完成选项庞杂的题目,对于那个单纯的孩子而言,大海和钢琴是他永恒的亲眷。《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迭起。天才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乘客,赞美海浪翻涌的自得更令世人惊叹。斗琴场面不亚于西部片中的勇士对决,伴随成名而来的温润爱情注定了无法兑现的浪漫……火药摧毁了1900的生命,但却将他的魂灵雕铸在弗吉尼亚的船头。死亡入侵时,他依旧独自守候在他生命的摇篮中,满足且安详。当一切重新归于平静,我们开始相信,“1900”将永远占据那片最柔软的情怀。唯一的身份——弗吉尼亚号的海上钢琴师。剧作:影片是以主人公好友Max的视点为基准而展开的对1900神话式生命的讲述。这让观者从一开始便被带入到某个见证了传奇的幸运者的回忆当中,比起直白地表达,这样精细的设置似乎更容易与观众的观影心理产生共鸣。1·结构:从故事内容上划分可有两条线索,即过往的精彩时光与今昔的萧条岁月,前者又可细分为:命定的身份、天才与孤独、来自外界的打扰与不离不弃的信念四个部分。托纳拖雷在起承转合中借助倒叙、插叙等叙事方式略带忧愁地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缔造的英雄!如此看似普通实则复杂的结构铺设确立了影片的非线性叙述模式。1900年出场的“往昔岁月”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片子的主线,托纳拖雷在那段属于海上钢琴师的时光中静静地诉说着孤独的往事。或许,天才注定无法摆脱孤独。(1)命定的身分: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的一架钢琴上的1900,生来就是和这船、和音乐分不开的。在肮脏闷热的锅炉房生长,变成整个弗吉尼亚号的一部分,而那艘巨大的邮轮则是他生命的二分之一,因此,这样看来,1900的一生只是寂寞地在自己的身体里游戏。他的另一半是音乐。对天才来讲,艺术是没有注脚的,那些音符会自然而然地从他指间流淌出来,仿佛另一种语言。他一次次答应着乐队要求的循规蹈矩,又一次次无一例外地逃逸了这种承诺。他兴高采烈地看着舞池的人们疯狂地扭动着他们的身体,又低声弹奏着属于不同人的旋律。1900读不懂这个复杂的世界,却能够在琴键上绘声绘色地谱写对人类社会的理解,矛盾中也不失自然,他是被音乐选中的使者,是命中注定为艺术而生的信徒。(2)天才与孤独:夜深人静的时刻,1900会以独特的方式实现对外界的探索,“美国”出现的瞬间,受众人追捧的音乐大师必须学会独享曲终人散后的落寞,对爱情的向往依然无法终结1900身边无处不在的寂寥。托纳托雷对“孤独”的处理可谓是细致入微,导演会通过对一系列细节的把握逐渐展现出主人公荣耀背后的之于现实世界的空洞认知。最突出的,例如,事件的发生地被定位在了几乎每日都处在迎来送往环境当中的邮轮上,每当去往美国追寻梦想的旅客散尽,弗吉尼亚号就需要历经一次人员的变动,在它的舱内,唯一不变的是1900的琴声和从那琴声中飘散出的对海洋的依恋。孤独是天才的附属品,也是1900构建音乐殿堂的符号。(3)来自外界的打扰:在这一部份中,托纳拖雷分别借几个不同的领域的观念表达了对外界社会的评价——在1900的事业方面:本来与世隔绝的音乐诗人在与爵士乐大师对阵获胜后一举成名,功利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召唤这个世间罕见的人才;在1900的爱情方面:她是农夫的女儿,却有着动人心魄的美貌,犹如自然天成,然而她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产物,她不懂艺术,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但始终是1900唯一心爱的女人。多重诱惑在无形中动摇着1900终身不下船的想法,外面的天地,在某个瞬间,侵占了1900的生命。一场爱恋,缅怀与梦想对抗的现实。(4)不离不弃的信念:“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这是1900赋予外界的最后的回应,他没有离开弗吉尼亚号,这个像母亲一样照看并养育他的1900终身的旅伴。对于真正的梦想家而言,放弃等同于死亡。2·人物:在《海上钢琴师》中,人物基本上被划分为两个阵营:现实的随从与理想的先驱。前者包含了大多数角色:爵士乐祖师谢利,农夫及其女儿,船员,乐器店老板等,后者中自然只有1900。其中,影片副线主人公Max的身分似乎介于二者之中,他无法完全摒弃现实带给他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在1900的影响之下迷乱在了现实与理想的抉择之中……本片在人物塑造上相当成功,前半部分,导演向我们呈现了1900对世界的好奇与疏离,同时,也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1900在音乐方面出众的才华。而后半部分则实现了主人公命运由盛转衰的过渡。对于弗吉尼亚之外的人物的构建也是精炼而到位:谢利是外来文化的象征,他以挑衅者的姿态去侵略1900的领地,然而却最终败给了那个心无杂念且技艺超群的对手,有关谢利盛气凌人的描写虽简短但却栩栩如生,多出细节上的安排突现了这位爵士歌王的低俗,同时也昭示出了托纳拖雷对谢利以及对外来文化本身的厌恶。Max是辉煌与没落的见证者,他铭记着1900用琴键缔造出的神话,同时也在现实的洪流中不断浮沉。其实,Max的命运与大多数人的命运雷同,因此,在这个“康牌”身上,人们更容易找到关于自我身分的定位。“为什么不下船?为什么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3·视角:影片以Max的视角讲述了一位将生命奉献给大海与音乐的钢琴师的人间童话,完成了对梦想的观照与对现实的反思。托纳拖雷永远不会过分残酷地去张显人的劣根性,相反地,他会以相对柔和的方式客观地呈现出美与丑的对比,从而将人类引导向一个他所认同的善意的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观众感伤怀旧的情绪。另外,托纳拖雷借Max之口讲出了这样的真理:就艺术环境而言,单纯更能催生天才,而现实生活中的喧闹繁杂则会给艺术造成负面影响。主题思想: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像常人那样去要去追求,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其所面对的未来却是混沌而庞杂的。人盲目地走向死亡,最终,在单一的归宿里,结束一场无可扭转的悲剧。然而,从批判主义的角度看来,《海上钢琴师》又像是在嘲讽令人作呕的物质社会、庸俗透顶的世界观、以及摇摆不定的人心。在托纳托雷眼中,梦想是仅有的选项,而本片也像是导演对那个远去的伟大的追梦时代的缅怀。当一切记忆尘封于海底,后人便再也无力追思。1·梦想主题:这是一个几乎所有导演都涉及过的主题,只要有现实的存在,那么它的衍生体便会应运而生——梦想,就是这个伟大的裂变体。对于1900而言,音乐已经超越了梦想的规则,又或者说梦想的容量有限,无法承载1900的抱负。无论如何,托纳拖雷用镜头告诉人们:梦想与现实,选定一个便不能更改,这个选择本身是简单的,只是因为它的附加条件而变得复杂甚至可怕了——无端的畏惧是不必要的,梦想将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2·音乐主题:作为一部以音乐为主角的影片,电影音乐在此中则承担了与众不同的叙事功能,除了突出对人物情绪的渲染,音乐还成为了一件必不可少的道具。(关于这一点,我会在接下来的对影片视听语言的分析中着重解释)荣耀时刻——音乐与1900,究竟谁成就了谁?视听语言:1·画面:(1)摄影:在焦距运用上,基本上采用了短焦拍摄,但由于光线的恰当运用和人物的场面调度使人物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同时又保证了人物本身的核心位置。举例而言,如1900用琴声帮助Max治愈晕船症时,影片采用了中调偏冷的光线和大量光滑反光的镜面效果,营造出神秘浪漫的氛围。镜头运动方面,巧妙地保持了前后变焦与推拉摇移的平稳感,在本场中,为了防止不断移动的镜头造成观众的视觉眩晕,剪辑师安排了三组插入式镜头。第一组是钢琴开始移动时加入的雷电,高光与冷色调形成的强烈反差令人为之一震。第二次跳接中垂直落下的水晶灯在仰、俯交替的短镜头内有效的避免了场景重复的尴尬。而第三组则突出表现了Max适应海浪后的随心所欲,使画面彰显出幽默典雅的力量。(2)剪辑:在镜头使用上,托纳拖雷多喜欢运用短镜头反打与中、全景长镜头交替来实现画面结构的平衡,在剪辑方面,导演则更是采用了与主人公动作及情绪匹配的手法,兼以适时的空镜处理来确保影片的节奏,另外,完美的音乐接入,也使得该片从始至终都沉浸在诗意浪漫的气氛之中。2·音乐:本片多运用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的表现手法,使多处背景声音紧扣主题。门的噪音,海浪的摇曳,人物的情绪乃至1900对情感的宣泄都成为乐曲节奏的因素,让剧情在音乐的节奏中发展。为《海上钢琴师》配乐的是电影界著名的意大利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尼,他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前卫的眼光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在本片中,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室内乐创作出一篇篇音色醉人,旋律优美,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根据情节发展来看,影片音乐的结构类型属于综合型的设置。音乐主题带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每个主题都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显著特征。如:《1900’sTheme》是整部配乐的主线,贯穿整部影片。同时,这个主题也是影片的LoveTheme,莫里克尼在两段恋曲《PlayingLove》与《SilentGoodbye》中,将这个主题做了十分优美的演绎。整部配乐借着脱俗深刻的《1900’sTheme》,描绘出主角1900不凡的人生际遇与深刻的感情世界。然而当钢琴登场的剎那间,莫里克尼又展现了他将不同音乐类型合而为一的熟练手法,在管弦最深刻动人的时刻,随性而至的切入几段即兴浪漫的爵士钢琴,营造出令人惊艳的效果,信手捻来间即将爵士音乐处理的这般潇洒飘逸又深情动人,这段音乐正是代表了主人公的性格音乐。大师印象——托纳拖雷影片风格及风格成因:有人说一位导演一生都在拍摄同一部电影,再引人入胜的故事、再巧夺天工的表达,也都只是为固定的一种情怀而存在,那是浮华退尽后的真实,也是导演个人对人生际遇的自我解读。朱塞佩.托纳托雷(1)“回归”的“沉思者”——主题的一致性:虽然托纳拖雷也拍摄了如《星探》、《天伦之旅》等影片,但最能够代表其成就及最突现其特点的还是著名的“回归”三部曲,因此,在对主题的考虑方面,我们把整体基调定位在了“回归”上。这种“回归”并不仅仅是时间及地域上的反复,而是导演在主人公生命历程的设置上安放的“魔法”。如《海上钢琴师》中1900在追求理想时由彷徨向坚定的过渡,和《玛莲娜》中女主人公玛莲娜从被迫陷入罪恶深谷到重新体验平实生活都体现了导演对“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