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4.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影响心理发展的理论(一)遗传决定论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遗传决定论实践调查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在随后进行的对名人的孩子与教皇的养子进行比较调查还发现,教皇养子成名的比率不如名人之子多,为什么?高尔顿认为教皇养子的环境条件与名人之子相仿,因而名人之子成名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而不是环境。遗传决定论观点: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反思】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二)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代表人物:洛克、华生华生: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反思】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但是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是以遗传所提供的可能性为基础的,它不能超越遗传的作用而决定儿童的发展三、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1、连续性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1、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2、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九立、周会走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这种方向性和顺序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码显现出来的过程。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发展的不平衡性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最快。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关键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宜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印度“狼孩”1920年,美国牧师辛格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两岁,不久就死去了;大的约八岁,取名卡玛拉。后来她被从狼窝里救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妇抚养。刚到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没有感情,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卡玛拉经常半夜起来在室内外游荡,寻找食物。想要逃跑时,象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舔食。她愿意与猫,狗,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经过三年多的训练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摇头表示不。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入院四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吃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相当于1岁半的孩子。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2岁半的水平。第七年,卡玛拉已基本上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屋,有了羞耻心。她能自觉地到鸡窝去捡鸡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第九年,卡玛拉17岁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3岁半的水平。”(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又千差万别。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十岁时发表第一篇描写麻雀的“学术性”作品。1915年获得学士学位。1918年因软体动物方面的研究而获纳沙特尔大学的博士学位。嗣后,他的研究方向从生物学转向心理学。1924年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52~1963年任巴黎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他曾连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3届,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主席。(一)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图式最初来自遗传。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会不断地得到改变和丰富。同化:•儿童可能只根据家中的黄狗学习到了关于狗的图式,以后遇到黑狗,也喊它为狗,就是同化我们家的小黃是狗狗路上的的小花也是狗狗有毛又有尾巴适应•例如一个小孩子看到一辆车子,叫它车车;但父亲告诉他这是摩托车,孩子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修正原有的结构),来适应这种新看到的刺激,使原有之汽车概念分化出新的概念。車車摩托車平衡•既有图式能同化新讯息时,心理感到平衡,否则则会产生失衡,驱使个体改变原有的图式(顺应)--顺应历程的发生乃是心理失衡的结果,顺应历程发生后,个体心理状态又恢复平衡。•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平衡与失衡的交替出现。(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中的刺激。•思维也开始萌芽,并获得“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2、前运算阶段(2岁-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词语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万物有灵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思维具有刻板性,儿童在注意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方面•思维不具有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群集运算,但仍局限于具体事物,缺乏抽象性。•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去自我中心”得到发展•该阶段的标志是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质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就是儿童认识到了客体即使在外型上发生了变化,但特有的属性不变。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本阶段具有以下特征•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对事物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的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三)关于最近发展区•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首先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为促进教学发展,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可采用教学支架,进行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的形象。•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第三节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生的智力差异(一)智力与智力测量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通过智力测验所得分数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简称IQ。计算公式如下:智力年龄(MA)IQ=——————————X100%实际年龄(CA)其中的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智力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验计算出来的相对年龄。(二)智力差异智力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指发展水平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发展时间与别人相比的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启示:1、教育应重点着眼于大多数正常智力范围内的儿童,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2、科学应对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智力的群体差异感知能力:男性的视觉能力,特别是视觉的空间能力优于女性女性的听觉能力,对声音的辨别和定位能力优于男性记忆能力:男性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能力较强女性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较强,对于具体事物记忆较为精准语言能力上:女性占优势,从青春期开始,女性在语言上的优势一直保持到高中阶段。小结:智力与智力测试智力差异(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二、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一)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1、场依存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2、场独立型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关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喜欢独处。(二)冲动型与沉思型1、冲动型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