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十四讲、《三国演义》与明清历史小说一、章回小说的体制与发展阶段:乐竟为一章,讲一次称一回。说书人平话,积累型小说,集体创作。独创型小说,文人创作。在唐五代时期,历史故事的讲说在民间已经盛行开来,今存敦煌变文中有《伍子胥变文》、《李陵变文》、《王昭君变文》等。他们在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都可以看作明清讲史演义的开端。宋元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元至治年间(1321)福建建安书商虞氏刊刻出版了通俗小说《全相平话五种》。所谓全相,是指上图下文(图约占三分之一的版面)的图书。元人的全相书籍,是这种著述比较流行,比较普及的标志。全相平话是早期通俗小说的范本,也是小说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标志。与诗歌散文相比,小说戏曲有插图更利于流传。可以确认14世纪前期,由于社会生活的特殊需求,确实有一个读图时代,连环画(图文书)成了受到雅俗共赏的出版物。阅览者的范围包括汉语程度不高的汉族人,特别是蒙古色目人。事实上它们的内容并不简单,作为文字的延展部分是精彩的图像。这五种平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国志平话》。它是史传《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引桥。《三国志平话》以另一种平话版本《三分事略》的关系,则是有争议的话题。其实元人的关于三国的史著(如蜀汉本末)已经加入了比较多的主观成分,在启程走向小说,到了三国志平话则越过了区分的界栏。可以肯定的是,三分事略与三国志平话是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相比之下,三分事略比《三国志平话》粗糙简略,一般说来,粗糙简略者在先也是常识。但就这两者做比勘对读,则给人正相反的印象:三分事略是在条件相对恶劣情况下再版或说盗版的书籍。同时,通过元代如此重视《三国志平话》(出版数十年还有人盗版,说明还有读者,还没有替代品)这个事实,也证明14世纪距离长篇白话小说比如《三国演义》还有较长的距离。元代还没有如此纯熟的白话小说存在的文化氛围。二、《三国演义》累积型的成书过程:准备阶段:陈寿《三国志》史书,说书人《三国志平话》,曹魏正统与拥刘反操的不同价值取向,因果报应的故事框架,类型人物。创作阶段: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历史意识与说话艺术有机结合。塑造人物形象,追求情节合理性。修补阶段:版本系统: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0则),明闽刻本三国志传,清毛崇岗评点本三国演义(120回)。三、三国主旨人物塑造与叙事艺术:主导倾向:歌颂名君贤相与表达理想政治的悲剧意识(蜀败魏胜)。人物塑造:孔明智者与贤相,(街亭空城计)关羽忠勇将军,(汉寿亭侯)曹操奸雄典范。(对酒当歌、日月之行)(类型人物)叙事原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叙事原则,如赤壁之战,突出孔明的智慧谋略。叙事节奏:壮美与优美相间隔的复调叙事手法,山摇地撼之后忽现柳丝花絮,儒家入世精神与道释出世情怀互补的哲学意蕴。2四、明代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西汉通俗演义:王者胜而霸者亡的主旨,刘邦项羽冲突主线,刘邦韩信纠葛复线。东周列国志:思想主旨:贤人政治齐桓公任用管仲,揭露昏庸统治者卫懿公好鹤亡国;艺术特点:历史事件故事化,骊姬在晋献公面前陷害太子申生。隋唐演义:秦叔宝程咬金等草莽英雄起兵反隋,追随李世民打天下的传奇故事;隋炀帝与朱贵儿的艳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梼杌闲评:即恶人评传,明太监魏忠贤残害忠良紊乱朝纲的故事。与客印月的爱情姻缘,魏是赤蛇转世,客是衔珠而生。历史人物富有市井情趣。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志通俗演义3《水浒传》与明清英雄传奇一、讲史与小说的融合:1、水浒传成书特点:与《三国演义》一样,《水浒传》也是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所不同的是:前者所用语体是半文半白的,后者则是纯粹的白话;前者基本是合乎事实的历史小说,后者则更多处于文学虚构;前者在人物塑造上属于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后者则能在类型的基础上写出人物的个性。之所以有这些区别,除了所写内容不同以外,也与二者继承的说话传统相异有关,也就是说,前者来源于“讲史’,后者来源于”小说“。小说与讲史的区别大致是:A小说为短篇,讲史为长篇;B小说多讲述现代故事,讲史讲述历史故事;C小说虚构成分大,讲史则要受史书的限制。《水浒传》既然来源于小说,当然会受到上述特征的影响,但它又不全是小说的继承,同时还采用了长篇的讲史体制,从而把讲史与小说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水浒传》成书的鲜明特点之一。2、水浒传版本系统:100回本刻于明万历38年,李卓吾评《忠义水浒传》;120回本刻于明万历40年,袁无涯刻《忠义水浒全传》;70回本刻于明崇祯年间,金圣叹评《水浒传》。二、题材特征、主题意识及其悲剧设置:1、主题意识:农民起义,官逼民反,歌颂忠义,表现市民意识与追求等多种观点。从作品的题材来源上说,它无疑是以历史上宋江起义为依据的。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宗旨与“农夫背上添心号,渔夫舟中插认旗”的描述,都说表明此书是农民起义的颂歌。因为它毕竟从正面肯定了这次农民起义,将同情与正义毫无保留地给了这些历来被视为盗贼的造反者。通过描写众多英雄人物的性格命运与心路历程,揭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历史规律和严峻现实,展现人民呼唤英雄、向往公平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2、题材特征:水浒故事在本书形成前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又经过了说话与元杂剧的种种加工,从而距历史上的宋江起义越来越远,打上了种种民间意识,增添了浓厚的市民色彩。这就是市民意识,市民情趣,市民心理。水浒好汉们大都出身市民而不是农民,水浒故事发生的背景大都是市井而不是农村,水浒好汉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享乐痛快而不是农民式的勤俭刻苦,他们崇拜的道德理想是仗义疏财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侠意识,留下了市民发迹变泰的思想痕迹。3、悲剧情节与效应:《水浒传》毕竟是经文人加工整理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农民起义的题材特征还是流传中所留下的农民意识,都必须整合在作者新的整体构思中。这种整体构思便是悲剧意识,而悲剧情节围绕着“忠义”展开:(1)揭示了“逼上梁山”与“乱自上作”的造反原因。高俅等奸臣在朝廷得势,林冲等英雄纷纷上山落草;自身最不情愿走的路而最终又不能不走,这是真正的人生悲剧。(2)忠奸贤愚颠倒的悲剧,本应主持公正的官府欺压良善,杀人放火的盗贼却替天行道。如金圣叹所言:“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这种忠义与奸4邪的位置的颠倒,既带有强烈的讽刺色彩,其深层又包含了贤者遭害而奸人得志的社会悲剧。(3)忠义者的悲剧命运。正是由于梁山好汉忠义的品质,决定了他们是作为道义力量代表的一群。同时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满足于在山寨里寻求快活的人生状态。以宋江为首的梁山人马要千方百计地促成朝廷的招安,然后为国出力,保境安民,也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真正的归宿。但他们为之努力的东西,却又是招致他们走向毁灭的东西。作品最后在“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的悲剧氛围里结束,但是,他们毕竟是道义上的胜利者。悲剧效应:水浒传的悲剧除了梁山忠义与高俅奸邪的外部冲突,同时还有忠义本身的矛盾冲突。如果说“忠”更多地体现儒家伦理成分,“义”则带有更强烈的江湖野性色彩。宋江的“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可以说已接近悲剧的崇高,因为主人公为坚守自我人生信念与道德理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曹操的人生观相反,“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三、真实的传奇英雄塑造:宋江:上梁山的真正原因: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了宋江杀阎婆惜的情节:宋江把阎婆惜杀了以后,就壁上写了四句是:“杀了阎婆惜,寰中显姓名。要捉凶身者,梁山泊上寻。”此案尚属情杀,上山与其说为忠义,不如说保安危。不过,宋江在江洲的浔阳楼上题诗西江月,确实上山的真正原因。“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又赋短诗:“他时若得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伤事感怀的言志之作被视为反诗。(1976天安门第一诗:欲悲闹鬼叫,我哭豺狼笑。洒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林冲:忍气吞声的忍让与当机立断的解决方式,金圣叹评语:“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他对高球的陷害采取忍让态度,火烧草料场之后才杀人上梁山。上山后受到王伦的种种刁难,因力量单薄而权且忍耐,待晁盖众人来到时则当机立断手刃王伦。(沉鱼落雁)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却是一件除恶扶善之举。不过,在他的忿忿不平之中,除了对郑屠欺压弱者的愤怒,还包含着冲撞镇关西名号的不平。因为他曾任关西五路廉访使。高俅:东京汴梁人,姓高,踢得好脚气毬,京师人口顺,都叫他高俅。后来发迹为太尉,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旁,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宋徽宗(端王)用人不当,致使祸国殃民。(体委主任、文化部长)2、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号的内在联系:《水浒传》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三国演义》诸葛亮字孔明、关羽字云长、赵云字子龙、刘备字玄德(联想)。《红楼梦》甄士隐,贾雨村(谐音)。5四、水浒传续书1、《水浒后传》44回,接百回本《水浒传》,明陈忱著。宋江征方腊还朝后,被奸臣鸩杀。阮小七上梁山伯祭奠宋江等人的亡魂,遭官府缉拿,被迫在登云山重新起义;李应、李俊、燕青等原梁山伯英雄四处响应。不久,金兵入侵,梁山英雄以民族大义为重,协助李刚、宗泽等爱国将领抗金戍边。在中原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英雄们避居海外,推李俊为暹罗王。最后,李俊提兵勤王,保护高宗赵构渡江建都临安;暹罗国奉宋朝为宗主国,用绍兴年号。(泰国暹罗湾)2、《后水浒传》45回,接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作者清莲室主人。宋江遇害后,燕青重游梁山水泊,经罗真人点明“天道循环”的因果,28宿9耀星应劫下界:宋江托生杨幺,卢俊义转世王摩,吴用转世何能,公孙胜转世贺云龙,李逵转世马窿,好汉们在洞庭湖聚义起事。后来,南宋朝廷派岳家军进湖围剿,杨么等不愿与岳家军作战,遂化作黑气,重归龙虎山伏魔殿去了。63、《结水浒传》71回,接70回《水浒传》,俞万春撰。梁山泊108将排座次后,朝廷派曹州知府张叔夜挂帅,得道术精通、武艺高强的陈希真父女相助,将梁山英雄尽数擒拿;张叔夜封开国郡王,陈氏父女悟道出家。7《西游记》与明代神魔小说一、神魔小说、西游记成书、作者、版本问题:神魔小说的文体特征:儒释道三教同源的宗教文化背景,以人化的神魔为主要的艺术形象,神与魔的二元对立及其彼此相争。西游记的成书脉络:公元628年,唐僧玄奘前往天竺国求取佛经,遍历艰难险阻,周游西域五十列国,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取回佛经657部,为佛教在中国流传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弟子辩机据其口述沿途见闻,编成《大唐西域记》,充满异域情调;以后,弟子慧立作《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已不自觉地为玄奘西行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晚唐五代时,出现了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雏形已成,西行的队伍中多了一个以白衣秀士面目出现、并且颇具神通法力的猴行者;元末,元曲家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则从文字方面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明初《永乐大典》中《西游记平话》的发现,证实了朝鲜肃宗三年所刊行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有关《西游记平话》的记载,车迟国斗胜及其七条注释勾画出西游故事的主要情节。猴精因闹天宫被压在花果山的石缝中,“其后唐太宗敕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过此山,见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悟空,改号为孙行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旃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版本源流:繁本有明万历22年世德堂刊刻百回本《新刻出像西游记》,清初黄周星评刻百回本《西游证道书》;简本有明万历朱鼎臣刻本《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致和刻本《西游记传》。学术界一般认为简本由繁本删节而成,而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为“西游”系列作品的集大成者。作者争议:一说明代射阳山人吴承恩,一说元代道士丘处机;现在认可吴承恩,但存在意义。因此,无论作者是谁,他肯定是明中期以后的一位文人,对西游记的最大改造是:喜剧色彩的增强和对明代社会弊端的讽刺。二、西游记主要思想内容:追求神圣和留恋世俗。取经事业是神圣的,同时也是枯燥沉闷的;唐僧是圣洁的,但又是迂腐而缺乏情趣的;世俗生活是平庸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