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工程专业转型建设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广西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优化专业结构,创新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转型建设目标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顺应国内外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坚持专业建设与广西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结构相适应的原则,立足河池,面向广西,以“生物化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群建设为龙头,依托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点建设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建设,逐渐向技术应用型本科专业转型,努力发展“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方向,力争在五年内将河池学院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系统传授和探索研究相结合,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挂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区域特色专业。三、转型建设内容1、专业转型方向的确定根据地方产业的结构、规模和人才需求状况,结合我校的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经过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确定了以下两个方向为环境工程专业转型的发展方向:(1)环境污染控制:培养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环境保护和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工程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环境监测与管理:培养掌握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知识,能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安全和环境教育培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2、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转型2(1)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以用人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及毕业生自我评价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人才、项目、基地、服务一体化原则,围绕地方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与企业、行业、区域协同创新和共同培养的模式,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基地建设和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专业发展新机制,创建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2)拓展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做合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相关目标企业的联系和沟通,寻找双方利益结合点,努力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参与理论教学和技能培养,企业录用优秀毕业生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通过对环境治理产业及重污染企业相关环境职业和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适应岗位需要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①校企合作,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职业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就业方向,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承担学习领域中的部分教学任务,与合作企业一起制定并实施与专业培养方案配套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由企业派出部分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②校企合作,培训“双师素质”教师与企业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环境条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优势,将其作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基地,统筹制订培养规划,合理安排培训计划,使中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制度化、规范化。③校企合作,提供企业化育人环境依托校外实习基地,构筑“校企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和“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按照“精练实用的教学与快捷有效的培训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基本模式,3实行“双向互动”的管理方式,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营造企业化育人环境。(3)加强传统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完善三平台多模块的教学体系,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多模块的专业核心课三个平台中,重点建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突出工科课程特点,不断深化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逐步建设系列精品课程;在专业核心课上则结合行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核心课程。在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模块课群中分别开设4-5门专业核心课程,如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4)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特色专业课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明确环境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对每个岗位的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分解成岗位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对每项工作职责进行解析,形成更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特点和要求整合为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特色专业课程,构建实践主导型专业课程体系。3、教师队伍的转型和建设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骨干教师素质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1)加快培养和引进环境工程专业和学科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优先安排他们到国内外访问、研修、考察,培养其学术交流能力和专业开发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行业交流、各类科研和技术服务,培育创新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2)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渠道,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加大在生产第一线聘用教师力度,满足顶岗实习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的教学要求。三年内建立起8-10人的兼职4教师人才库,并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3)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和转型,与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通过顶岗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在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业务比武和实践技能练兵,使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教学业务骨干,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4)部分非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承担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在我院或当地其他院校按计划听与本人原专业相近的1-2门新专业课程,实现转型;也可参加系部组织的教师转型培训班,或采用自学的方式,利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学习与本人原专业相近的1-2门新专业课程,实现转型。4、实践教学的建设和发展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的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应继续完善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验、工厂见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努力拓展低年级的开放实验和高年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1)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环境工程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增加实验室面积和实验设施数量,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申报校级实验教改项目。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学生实验网上预约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进一步开放,保证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2)完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内容建设和完善双平台实验教学体系,发挥全体教师的科研优势,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应用相结合,开发出新的研究型、设计型、综合型及应用型的实验项目。与行业专家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各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能,增加实验实训项目,并对新设实验内容给予指导并形成固定模式,使得专业实验教学既有特色又有成效。(3)加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施全方位工学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步伐,5形成“专业、产业、教学”良性循环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校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目前,我院已与河池市环境监测站、宜州市环保局、柳州化工集团、河池化工集团、广西广维化工有限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银亿矿冶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具有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今后五年内,要进一步拓展包括污水处理企业、城市垃圾处理企业、大气污染监测部门等在内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专门企业的实习基地,建成8-10个稳定的适合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将1-2个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将企业的生产现场拓展为学生的实训场所,将生产一线的操作应用技术变为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使实践环节在培养应用型、能力型人才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4)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本专业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与主要企业广泛的校企合作,开展以典型项目和案例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活动。通过与企业的联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在校内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交替实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与企业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负责对实习学生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并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与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保证实习学生的安全,安排好实习岗位。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和质量保障,根据基础技术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方面,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双重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学校企业共同发给工作经历证书。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社会,让企业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选择自己满意的人才”。5、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价体系,强调以社会监控为手段,社会参与评价的方式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工学结合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团体和能力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6(1)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制定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等相关教学文件和考核标准,作为人才培养过程评价的基础,由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并且每年修订一次;通过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收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始数据和资料;根据毕业生当年就业率、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由企业行业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才培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论证。(2)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建立各专业教学督导和评估体系,由学院督导机构、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专业教研室联合根据本专业的相关教学文件和考核标准对培养过程进行控制与评价。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的考核标准,根据教育厅下发的文件执行;专业课程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评价办法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等方法进行考核;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评定。四、转型工作三年计划进度表序号工作内容实施部门负责人完成时间经费/万元经费项目明细1前期调研1:骨干教师、学生座谈会化学化工系2015.5.15.2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化学化工系2015.5.30.3前期调研2:企业行业、兄弟院校、校外专家座谈、咨询化生学院2015.6.15.2调研考查差旅费、接待费4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定稿化学化工系2015.6.27.5引进环境工程专业新教师2人化生学院2015.8.30.6确定三家目标合作企业,联络、沟通、培养感情、建立合作关系化生学院2016.6.30.3企业联系差旅费、接待费77购置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实验仪器化生学院2016.6.30.15专业实验仪器8建立实习基地和机制,以13级应化专业实习生开始实践顶岗实习化学化工系2016.12.30.2顶岗实习业务费9成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岗位职业要求,修订课程体系化生学院2016.12.30.2企业联系差旅费、接待费10校企合作,培训“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