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调研报告农村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农村。当前既是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矛盾和问题相对较多的时期。农民增收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村社会治安维稳日趋复杂等问题,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的特殊形势背景下,要以基层农村为重要载体,深入探索实践符合地方实际的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模式,为地区社会经济实现新跨越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一、镇农村社会治理现状XX镇土地面积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户籍人口总数3万余,农村人口2万。是典型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新城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领导,以组织实施基层社会管理规范化建设年为载体,切实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基层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镇、村、组三级综治维稳机构建设,所辖镇村全部由党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任综治维稳办主任,配齐配强了专职工作人员。搭建镇村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将社会管理服务有关内容全部纳入其中,使人民群众能够得到一站式服务。建立维护稳定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社情民意收集与研判机制、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了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建设,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二、农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不断探索新思路,也不断挖掘和总结出一些好的典型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在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管理中仍然存在大量矛盾纠纷,农村道路建设、劳动就业、学前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环境脏乱差治理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需求,流动人口增多、失地农民增加导致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缺位。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减少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面对面的接触机会,农村干部与群众联系越来越少,导致基层组织作用缺位。二是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淡漠。村民自治以来,村民的投工投劳、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参与公共服务、维护集体利益等公共意识越来越淡漠。三是农村社会管理方式手段单一。村“两委”沿用老一套社会管理方式不管用,新的管理方式尚未建立,村民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认识不到位。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尽管近几年各级加大了财政支农力度,但直接用于农民和农村的乡村基础设施、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仍供给不足,致使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农村文化活动、学前教育、医疗卫生、村庄道路建设、交通出行等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五是农村法治宣传实效差。农村法治宣传形式、手段单一,实效差,农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在如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和集体利益方面知之甚少,从而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思想,动不动就上访。六是由于行政执法不到位导致农村资源管理混乱。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当前突出的是土地特别是宅基地管理混乱,有法不依、任意违法占地建房、买卖土地等现象突出,并由此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七是农村社会治理基础相对薄弱。虽然我们的农村综治维稳工作站都已经建立,但是相对于“1+3+N”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要求,普遍存在农村的其它社会组织发育迟缓,即使按照要求成立了一些社会组织,也都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重要作用,农村社会管理重要力量比较薄弱。八是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治理的服务型乡镇政府尚未真正建立。乡镇在主动为农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进而完善农村社会治理方面,明显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2、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农村社会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对比过去,现在的农村社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的群体其利益需求也有很大差异。过去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单一的农民,现在不仅有纯粹农民,还有一些已经被征地拆迁的农村,在主要开发区域的农民,大多已经变成了百万富翁。同时,还有大量涌入的农民工,有新经济组织成员,有个体工商业者等;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催耕催种,现在不仅要管催耕催种,还要管创业就业,管社会保障,管民生民意,要为不同社会阶层提供更适用、全方位、有效益的服务;过去的管理手段主要是面对面的、简单化、手工式管理,现在是信息社会,农村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多而广、新而杂,对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二是农村社会利益需求增加。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农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满怀信心地奔向小康。温饱的概念是相对单一的,小康的概念则是全方位的,温饱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而小康则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谋求自身发展、维护自身权益、保障自身利益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一种新追求。三是农村社会风险防范乏力。我镇正处于发展升级的关键时期,大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需要农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一一直是我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镇的农村社会进入到矛盾凸显期。同时,推进农民市民化需要安置大量人口,农村信息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相互依存关系,加上一些突发性灾害的出现,这些无疑都会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风险,也导致农村社会治理的重心偏移,工作乏力,以至于部分地方因失控而引发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及建议当前,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对于我镇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基础,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仅仅关系到县委新战略能否顺利实施,更关系到我镇建设能否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经过多次深入基层调研,认真思考与分析,对如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有如下对策和建议: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使两委班子对本村社会治理能够控得了、稳得住;建全包括党组织、农民自治组织、农村社会组织和个体工商业者及农民在内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网络,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建立健全以农村党组织牵头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整合农村农业生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二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劳动就业、养老保险、环境脏乱差治理等等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培养技能型人才,支持乡村文化建设,抓好文体工程建设;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彻底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吃药难、转诊处置难的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村级社会管理服务站,充分体现便民利民原则,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省心;搭建农村就业服务平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乱排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陈规陋习,打造绿色生态、清新怡人的和谐乡村新环境。三要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人口信息基础台帐,完善人力资源、人口民情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抓好人力资源和人口民情信息动态管理;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精神病患者、吸毒人员和邪教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加大社区、村矫正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重点人群管理无缝对接制度,切实解决这个群体的实际困难;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老人的救助帮扶工作,建立健全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残疾智障家庭和流浪乞讨人员帮扶救助机制,认真落实闲散青少年、尤其是问题青少年各项教育、服务和管理措施。四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将三项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纳入常规工作,本着“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突出问题。健全完善群防群治机制,建立以包村民警、专职治安员、农村治保力量为骨干,以退休党员干部、老年协会为辅的社会治安联防群防群治队伍,进一步加强综治管理,构建点、线、面三维立体防控模式,提升农村地区治安防控能力;依法严厉打击发生在农村的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和食品药品领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和谐法治村屯建设;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严禁农用车违章载人;加大农村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农村公共资源特别是土地管理。五要加强社会文明环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治意识;正确引导农村社会舆论,积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六要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把握最农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注重倾听群众呼声,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群众来信、来访、来电、领导干部接访日、领导干部下访等诉求表达方式,完善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诉求表达机制;七要增加农村社会治理投入。切实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抓好村公共基础设施和集体财产安全管护;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要鼓励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群体积极开展创业,引导鼓励农民成片规划,科学布局,精心种植,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产业的新路子。总之,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