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解构与建构(一)认识电视传播解构:解构也叫“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建构:建构原是建筑学的词语,指建筑起一种构造。传播与电视的关系:传播是古老的,是与人类相伴随的社会现象。电视是现代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电视传播也是现代的,是伴随人类对电视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建构与解构的关系:解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构,解构是建构的前提通过解构电视传播的每个环节,科学解析出电视传播基本规律,再次基础上建构新的电视传播基本体系。(二)电视传播相关研究人类传播分类:非社会传播——内向传播社会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电视传播:电视传播是电视从业者使用电子媒介广泛、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的活动。电视传播学:是研究电视作为一种媒介,其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电视传播的规律:电视传播的规律是指电视传播活动运行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电视传播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如内容的加工和处理,观众的选择和接受)。其二,电视传播现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如社会政体与传媒运行机制,经济基础与受众群体构成)。内外规律并非各自孤立,而是相辅相成的。电视传播学产生的必然性:一方面,电视需要传播学理论的滋养,传播学也应对媒体予以应有的关注。另一方面,传播学的许多重大理论发现都是在对电视传播的实践进行考察后获得的,侧面证明电视对于传播学理论宏观框架建构的价值。(三)电视传播研究的特性:如何解构和建构电视:以史为纲,以论为体,集中围绕新生态环境下的中国电视前进方向,从而构建电视发展方略。电视传播研究的特性:电视传播的社会性:从本质属性看,电视传播学的社会性与生俱来。从生存方式看,电视传播是一定社会时代的产物,并在社会推动下进一步发展。电视传播的整合性:从学科构成看,整合性是电视传播学的特色,是电视学和传播学的有机结合。从传播方式看,电视传播学需要整合思维的支撑,电视的多元化整合为其自身创造生命力。电视传播的开放性:从发展环境看,开放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从传播要求看,电视传播系统是开放性的。(四)电视传播研究的内容5W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解构与功能》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即“5W模式”。「Who(谁)SaysWhat(说什么)InWhichChannel(用哪个渠道)ToWhom(告诉谁)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拉斯韦尔: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电视传播研究内容:1.电视传播发展论2.电视传播媒介论3.电视传播系统论4.电视传播提职论5.电视传播内容论6.电视传播接受论7.电视传播效果论第一章电视传播发展论(一)人类传播的发展机理第四媒体:继报纸、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社会:即“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1.语言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1.加速性是人类传播步伐的首要特征2.人类传播的技术呈现高效的叠加性3.技术上的叠加性导致了功能上的整合性4.协同进化史人类传播发展的核心规律传播媒介发展的协同机制:传媒发展历史中,各种传播方式总是相互促进、协同进化。这种协同机制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老媒介的生存与发展并不遵循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其次媒介与社会之间相伴相随、共存共荣、和谐共处。(二)电视传播的发展观念我国电视的全球化语境:1.以开放为先导的市场适应观念2.以创新为知道的整合传播观念3.以竞争为支撑的的协作发展观念4.以服务为任务的受众本位观念结合实际探讨WTO环境下我国电视事业发展:首先,运用WTO赋予的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实现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的有机结合。其次,运用WTO平等交流的原则,加快开放步伐,逐步建立准入和输出的双向传播格局。再次,根据WTO“原则中有例外,例外中有原则”的特点,实现我国传播事业的梯级开放。结合实际案例讨论电视以创新为指导的整合传播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新,中国电视业的发展更需要创新。首先,认清形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投入全方位改革,把我中国电视发展的命脉。其次,充分发挥多媒体整合传播优势,开展媒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构筑立体性传播通道。第二章电视传播媒介论(一)电视传播的本体特征电视媒介的诞生:1925年,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制成第一个电视雏形,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输,后被人称为电视之父。麦克卢汉:加拿大传播学家。他提出“媒介即讯息”与重视媒介内在能量;“媒介即人的延伸”与重视人类感官调度;“热媒介、冷媒介”与重视媒介作用方式。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他重视媒介内在能量,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媒介延伸论:这是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性质的创造性见解,任何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离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媒介对人体的眼神不是横向扩容,而是一种螺旋式叠加。电视传播的本体特征:1.电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造就电视媒介诞生、技术促进电视事业发展、技术影响电视传播效果。2.电视是一种传播媒介:具有即时传播的现场性、互动传播的参与性、节目收视的选择性。3.电视作为艺术形态具有艺术审美特征:兼容性、逼真性、运动性。电视节目收视选择性机制形成的原因:首先,电视的家庭化收视方式并不限制接受者的自由,观众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其次,电视的频道化、栏目化丰富了电视传播的信息内容,客观上为这种选择性创造了物质基础。另外,电视观众在观看时表现出的特殊信息需求机制是这种选择性的主观条件。结合实际讨论电视的艺术审美特征:1.兼容性:电视首先是各种艺术形式整合的产物,又是时空因素结合的产物,还是各种构成元素综合的产物。2.逼真性:电视既可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动态进程,也可以对有关事件进行形象化、艺术化地表现和处理。3.运动性:电视的运动包括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即被摄体和镜头组接的结合,以此赋予观众审美体验。电视传播的媒介博弈三大媒介体系特征比较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介选择性强弱强保存性强弱强时效性差强强交互性弱弱强权威性强强弱与其他媒介博弈中的电视生存策略:1.在结构上,构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格局2.在内容上,开辟多维联动的传播通道3.在体制上,确立多向整合的运营机制讨论电视传播发展的博弈环境:目前的传播领域正在形成多元化的新平衡局面。新媒介不断涌现,旧媒介活力不断。在这个环境下,电视覆盖面依然是最广的,电视媒介的接触率仍旧占众媒介之首。电视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流媒介,电视信息依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电视依然是人们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娱乐渠道。第三章电视传播系统论(一)电视传播的系统化思维系统论:传播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念,系统论研究的是组织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研究的是组织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控制论研究的是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信息理论重点在信号的测定和传送。)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是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模式。系统证明,片面的孤立的传播现象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都由若干部分构成分,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有机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产生了整体的综合效应。信息论:香农提出的理论,研究重点在信号的测定和传送。香农: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创始人。噪音:噪音即对信道产生干扰的因素。香农-韦弗模式:香农与韦弗提出的通讯系统模型,成为后来许多传播过程模式的基础。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1960年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提出的传播的双向互动模式。在德弗勒模式中,信息是流动循环的,这种双向的环型结构呈现了信息交流的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控制论维纳提出的理论,研究重点是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电视传播的系统特征1.电视传播是一个整体系统2.电视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3.电视传播是一个有机结构电视传播的系统思维1.宏观思维意识2.整合结构意识3.效果优化意识电视传播的信息思维1.优化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含量2.抑制噪音干扰,强化传播效果电视传播中反馈的特点1.电视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2.电视传播的反馈往往是间接的。3.电视传播反馈主要基于一定的代表性。结合实际讨论电视传播的互动思维1.建立完善的控制系统,以有效的反馈促进传播2.掌握娴熟的控制技巧,以合理的结构优化传播(二)电视传播的系统构成把关人传播学先驱库尔特·勒温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率先提出的。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过滤和筛选信息的工作人员。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包括连个方面,一是面对面直接交流,二是借助有形媒体的间接交流。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的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与单向传播模式不同,该模式适用于人际传播,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讨论作为大众传播的电视电视区别于其他传播形态最重要的特征是受众的广泛性。从传播机构的属性看,电视传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从传播渠道的功能看,电视传播的本职是信息传播。从传播对象的地位看,观众是传播过程的主要实体。从传播行为的流程看,电视传播活动以单向性为主。第四章电视传播体制论(一)传播与社会发展发展传播学: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传播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研究,取得了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发展传播学。现代化指标与传播系统:勒纳的理论模式提出「都市化程度、民主参与程度、文化教育程度、媒介普及程度」四项指标来表征现代化过程及发展程度。勒纳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倍增器:勒纳提出,大众传播具有倍增器的作用,能把所需的知识和态度传播得更快更广。移情性格:勒纳创造性地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性格”,指出,移情作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所必有的根本的、基础品质。创新与扩散:罗杰斯认为,传播是参与者互相发布并分享信息以促进相互理解的过程,新思想、新事物的扩散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态。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整个社会系统中,以媒介机构为物质载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包容在多重社会因素之中。传播成为社会其他子系统的中介,并在与它们的互动中整合社会。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传播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社会越发达,传播水平越高。传播与社会关系越紧密。1.传播是现代化的“倍增器”2.信息传播推动社会发展3.传媒具有创新和扩散功能创新决策过程:1.认知阶段,人们开始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2.兴趣阶段,对新技术新事物发生兴趣,寻求更多信息。3.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和能力,考虑是否采纳。4.试验阶段,进行小规模的实验,观察是否合适。5.采纳阶段,决定采用新技术,大范围内实施。创新扩散中的传播渠道影响: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的作用很大,其中大众传播在普及新知识方面效果显著,因此罗杰斯将大众传媒视为中心环节。他把大众传媒喻为“神器的转换器”,通过“媒介接触”能实现个人层面的现代化。讨论发展传播学的演进过程:传播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社会越发达,传播水平越高。传播与社会关系越紧密。1.最早提出传播与社会发展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勒纳,初步形成了发展传播系统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揭示了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因果关系。2.施拉姆考察了大众传媒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进步中所起作用,认为传媒本身的建设更能促进社会发展。3.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提出了创新—扩散模式,研究传播对于社会发展的机理与作用。(二)电视传播的体制电视传播体制:特指电视事业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也就是电视事业在社会系统中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势和结构方法。报刊的四种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提出,媒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