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世界地形一、地貌形态二、地貌的相对等级三、地貌的成因四、地貌的成因分类五、地貌的年代及发展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第二章地貌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地貌的形态指地面上具有一定几何形态的高低起伏。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地貌形态要素①①①①①①③③③③②③②②②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沙漠区的冲积扇2.地貌形态地貌的形态分为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3.地貌形态测量指标①高度: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从图上读取。相对高度(2种地貌的比高)。②坡度:坡度主要反映在地形面上。一般的划分等级为:陡坡:坡角>50°中等坡:坡角25~50°缓坡:坡角<25°在堆积地貌上,不同的坡度可反映不同的成因类型。3.地貌形态测量指标高度+坡度--能反映地貌形态高度大、坡度大--地形陡峻高度小、坡度小--地形平缓页岩灰岩砂岩居庸叠翠3.地貌形态测量的指标③地面破坏程度:割切深度:指一种地貌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地面切割程度:地面破坏面积的%。水域面积/总面积。4.地貌的形态类型指与周围地貌的关系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阶地、垅、丘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谷地、洼地、坑、穴描述+照相+素描。正地形负地形二、地貌的相对等级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Ⅰ.巨型地貌:大陆、洋盆Ⅱ.大型地貌:以陆地上的山岳、平原、盆地为研究对象。Ⅲ.中型地貌:山岳分为河谷、分水岭。Ⅳ.小型地貌:河谷分为阶地、坡地。Ⅴ.微型地貌: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地形起伏大陆→山岳→河谷→阶地→前缘Ⅰ--Ⅱ--Ⅲ--Ⅳ--Ⅴ大洋盆地Ⅰ.巨型地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形成发展始于中生代:T之前为一超级大陆(泛大陆)由于板块运动而裂解形成现代大陆和大洋。大陆: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大陆壳组成,平均海拔875m。遭后期破坏严重。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洋盆:由单一的硅镁层的大洋壳组成,其上覆盖松散沉积物。地貌因受水体保护,形态原始。洋底平均深度-3794m.大陆边缘:是陆壳的延伸部分,具有与大陆相似的结构,包括大陆架、大陆坡。Ⅱ.大型地貌-山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山地高度分类见表。成因上可以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丘陵:海小于500m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成因上与山地有密切联系。平原:地势平坦、高差小,或略有起伏的大面积地貌组合。高度分类见表。成因分类包括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堆积平原。山地的高度分类风化作用丘陵500低山500流水作用中低山1000~5001000~500低中山500中山1000~500流水作用高中山10003500~1000雪冻风化中高山1000~500重力作用大小冰雪作用高山10005000~3500冰雪作用极高山5000地质作用特征名称切割深度(m)海拔高度(m)平原的高度分类海拔高度(m)名称例子地质作用特征600高原云贵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剥蚀、侵蚀、谷地重力作用600~200高平原中法兰西平原、巴西中部平原200~0低平原华北平原、杭嘉沪平原外力堆积、洪泛、河岸侵蚀、海蚀和海积。海平面以下洼地吐鲁番低地、死海低地(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62)Ⅳ.小型地貌阶地、河漫滩、洪积扇、冲积扇。Ⅲ.中型地貌山(河)谷:由谷坡、阶地、河床等组成。山间盆地:发育在山脉中的盆地。分水岭:一般是山脉的中央部位。地貌等级的研究:宏观观察和制图:巨、大型-Ⅰ、Ⅱ级,利用卫星、RS手段。微观研究和制图:在野外,从小型地貌入手,然后扩展大中型地貌。三、地貌的成因1.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因——内外地质营力。基础——岩石和地质构造。A.内营力发生于地壳内部、深部,即内部的物质运动。内营力的方式构造运动:水平运动——河流拐弯、梳状水系地壳升降:中小型地貌——河流阶地、断层崖岩浆活动:岩浆上升形成火山地形,溢出的熔岩填平地形,形成熔岩高原或平原。B.外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洪积扇、沙丘--再造;冲沟--破坏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外营力:产生削高补低。外营力作用有2个过程削高——产生剥蚀地貌补低——造成堆积地貌外力作用结果削高补低地貌在不断变化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地貌发育不同阶段,地貌特征和地貌组合都是不同的。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呈明显的梯级下降。这种地貌分布特征除与青藏高原在新生代强烈隆升有关外,每个地貌台阶的边坡常是一些新构造断裂分布位置,许多延绵千里的高大山脉的走向受断裂构造线的控制。内应力与地貌根据方精云等MorphologicalPattern根据郑洪波等我国山脉分布特征外动力与地貌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格局。一般来说,温度从赤道向两极和随地势增高而递减;降水则取决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从地球两极向赤道方向可分为寒冷气候地貌带、温湿气候地貌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和湿热气候地貌带。2、不同等级的地貌内外力相互关系: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头的作用力比较单纯,仅一种营力,复杂的是中小型地貌,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a.气候(照片,十渡与桂林岩溶对比)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b.岩性(照片,不同岩性形成的地貌对比)c.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d.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造成地表破坏。e.地质构造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十渡山水甲天下北方奇景小桂林十渡山水—北方小桂林漓江山水张家界天子山—石英砂岩地貌红色砂砾岩4、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A、地壳的连续上升作用强度越来越大,造成大峡谷,稳定期短B、地壳间歇性上升分水岭与河谷高度不变,形成多级阶地或夷平面。C、长期稳定随时间延伸,分水岭降低,河谷降低,分水岭接近河谷,宽河谷,低小丘陵。虎跳峡雅鲁藏布江峡谷四、地貌的成因分类1、基本成因分类(单因素分类)按形成地貌的地质作用分类A.外力地貌:每种地质作用形成两种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B.内力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N2以来,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b.剥蚀构造地貌: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多。指已经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露出来。特点:必定有一大部分地质构造(折皱、断层、地层面)反应在地形面上,构成地面的一部分。c.火山地貌:由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C.人工地貌:古运河、修大寨田、围海造田、红旗渠、灵渠。四、地貌的成因分类2、形态组合分类(多因素分类)复杂,是一种多成因分类,关键是要找出形态组合形成的主要原因,要考虑:形态特征动力因素地质构造基础地貌发展史目前这仍然是一难题,尚无统一的地貌形态组合分类方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断裂错断河流侏罗山,城镇位于向斜谷中风蚀地貌风蚀地貌地貌晚期,形成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顺构造地貌逆构造地貌构造抬升与外力风化在形成地貌过程中的平衡人工梯田五、地貌的年代及发展:1.概念:地貌的年代:主要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能算年代。任何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现代地貌与古地貌:现代地貌——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当地的气候一致。古地貌——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土,为炎热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的气候为温暖较湿。注意:千万不能把组成地貌的岩层时代作为地貌的年代,尤其是侵蚀地貌。风蚀地貌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123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111122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12345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a.古生物法:–主要利用地貌堆积物中所含的古生物(Q)化石,确定地貌的年代。–此法适用于堆积地貌,因侵蚀地貌常无堆积物。–很难确定具体的年代。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b.年间法:主要是利用寻找地貌上最老的堆积物和剥蚀地形切割的最年轻的堆积物。确定的地貌在某一年间或阶段形成,确定的时间越短越好,长了则无意义。3.地貌年代的确定方法②地貌地质年代的确定c.其他方法:14C法、历史考古法等。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1.地貌的发展指地貌形成以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现在地貌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华北平原、黄河、长江Studyarea:YangtzeDrainageBasinMorphologicalPattern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2.地貌发展的阶段性——指根据地貌的发展,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本身的特征,而后一阶段又包含前一阶段的若干特征。如:坳谷包含冲沟。河谷形态的发展“V”型谷-峡谷河漫滩河谷成型河谷西陵峡巫峡峡谷两岸乳岩半空起,绝壁相对一线天瞿塘峡成型河谷坳谷发展的阶段性a.切沟b.冲沟c.坳谷用地文期来表示地貌发展的阶段性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华北地文期堆积期时代侵蚀期早更新世全新世晚更新世中更新世汾水期泥河湾期清水期湟水期板桥期皋兰期马兰期周口店期六、地貌发展的阶段性3.W.M.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美国地貌学家W.M.Davis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分布有河流的平坦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之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根据剥蚀程度,分为:a.幼年期:地表深切b.壮年期:地形逐渐复杂多样化c.老年期:漫长的准平原化这些只代表其阶段性,不反映时间关系。美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美国地理学奠基人。1850年2月12日生于费城,1934年2月5日卒于帕萨迪纳。186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90~1912年任哈佛大学教授。还先后任过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和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访问教授。曾去法国、英国考察和讲学,旅行世界各大洲。组织过1912年美国地理学会(AGS)横贯北美大陆考察。,是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的发起人之一,曾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和美国地质学会(AGI)会长。戴维斯WilliamMorrisDavis(1850~1934)1889和1890年,戴维斯先后发表《宾夕法尼亚的河流和河谷》、《新泽西北部的河流和河谷》两篇论文,提出侵蚀轮回学说,用发生学观点解释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并产生广泛影响。后又发表多篇论文补充和修改侵蚀轮回说。戴维斯深入研究了美国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地貌发育,探讨了珊瑚礁成因等问题。他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推动了地理教育在美国的发展。主要著作有《自然地理学》(1898)、《地理学论文集》(1909)、《珊瑚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