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朱和金云【字体:大中小】摘要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炼油能力激增了72.8%,成为建国60年来炼油能力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10年。在这10年中,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快速增长,总体格局不断变化;炼厂装置规模不断扩大,炼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炼油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替代燃料发展稳步推进。2009年我国炼油业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推动下,走出了由低走高、扭亏为盈的过程。目前我国炼油工业已进入一个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未来我国炼油工业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在继续增大规模实力的同时,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今后要加强行业的宏观调控,注意把握投资和投产节奏,确保我国炼油工业有序健康发展。关键词中国炼油工业炼油能力炼油装置油品质量结构调整布局自世纪之交国内石油工业大重组以来,我国炼油工业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东风,先后克服了“9·11”事件的连锁反应、国际油价的持续攀升、加入WTO带来的市场冲击、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等国际国内不利影响,迅速崛起。尽管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炼油工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得益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优惠措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一揽子促增长计划,2009年我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经历了一波由低走高的变化过程,在全球炼油业中率先走出低谷,实现了回升复苏。目前,我国炼油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炼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炼油工业的热点地区之一。一、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现状与特点分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炼油工业迅猛增长,至少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1.炼油能力继续快速增长,总体格局不断变化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由2000年的2.76亿吨、2005年的3.245亿吨猛增至4.77亿吨,稳居世界第二位。也就是说,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炼油能力激增了72.8%,年均增长率达到6.3%,成为建国60年来炼油能力增量最大、增速最快的10年。(1)从企业构成看,两大集团在国内炼油能力中居主导地位自1998年石油工业大重组以来,我国炼油公司和炼厂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国际炼油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为中国最大的炼油企业,中国石化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的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从炼油能力来说,中国第二大炼油企业——中国石油也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八大炼油公司。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在列的全国炼油厂共有264家,其中大大小小的地方炼油厂有177家。两大集团的炼油厂数量虽然仅占全国的27.2%,但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占全国的76.8%。中国石化近10年来的炼油能力增长很快。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由2000年的1.43亿吨增至2005年的1.635亿吨,2009年达到2.235亿吨(占全国产能的46.9%),10年内增加了0.805亿吨/年;炼厂平均规模由2000年的432万吨增至2009年的570万吨。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石化产能在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有11家,500万吨/年以上的有10家,其中镇海炼化的炼油规模超过了2000万吨/年。近10年来,中国石油的炼油能力增长也较快。中国石油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由2000年的1.19亿吨增至2005年的1.194亿吨,2009年达到1.425亿吨(占全国产能的29.9%),10年内净增0.23亿吨/年;炼厂平均规模由2000年的352万吨增至2009年的540万吨。截至2009年底,中国石油产能在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厂有5家,500万吨/年以上的有11家,大连石化的炼油规模超过了2000万吨/年。2009年5月,中国海油兴建的产能为1200万吨/年的惠州炼厂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正式较大规模地进军炼油业,使其炼油能力从2005年的750万吨增至2009年的1950万吨,占全国产能的4.1%。从地方炼厂(简称地炼)的情况看,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炼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包括2005年9月成立的陕西延长石油集团(2008年底其合计能力为1400万吨)。除延长石油集团外,其他地炼主要分布在山东(37家)、辽宁(15家)和广东(14家),主要产品包括汽油、柴油、润滑油、溶剂油、燃料油、沥青、乙烯、丙烯、芳烃、液化石油气、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2009年,我国除延长石油集团外的前十大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达到3870万吨,占全国地炼总能力的42.7%(见表1),但排在十大地炼之后的大部分炼厂的实际加工能力都不足100万吨/年。从实力看,山东地炼居全国地炼的首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外资公司在我国炼油领域已取得重大进展: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道达尔参股建成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后,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参股建设的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于2009年正式投运,使外资在我国的权益炼油能力达到1050万吨/年,占我国炼油总能力的2.2%。同时,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合资的天津东方石化炼油项目、委内瑞拉与中国石油合资的广东揭阳炼油项目、卡塔尔与中国石油的炼化合资项目、科威特与中国石化合资的广东湛江东海岛炼油项目等中外合资炼油项目也都在积极推进中。这使得我国炼油工业呈现以两大集团为主导、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格局。(2)从地区构成看,我国炼油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三大地区新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炼油布局继续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地区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15%(见表2)。其中,辽宁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原油加工能力达7600万吨/年,其次为山东和广东。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和1998年石油石化大重组方案的局限,中国石油的炼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这些区域不是成品油的主要消费区。2008年中国石油东北、西北炼厂生产的成品油调运至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的占其总产量的50%以上。中国石化炼厂则主要分布在油品消费高度集中的华东和中南地区,所产的成品油基本可在其传统销售区域消化。地炼主要分布在山东及陕西地区,成品油资源除部分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销售外,其余自行销售。目前我国成品油总体流向大致呈“北油南运”、“西油东调”的格局。2.炼厂规模不断扩大,炼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已形成了17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其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近50%。另有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或筹划中。按照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公布的《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根据国家能源局新近出台的油气规划,未来中国将形成十大炼油基地: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宁波、上海、南京、大连;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近年来,我国炼厂规模不断扩大,除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已分别成为世界第三和第八大炼油公司外,其旗下的一些炼厂规模也已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2007年底中国石化所属镇海炼化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年,2008年中国石油大连石化改扩建后炼油能力达到2050万吨/年,先后跻身于炼油能力超过2000万吨/年的世界级炼厂行列。2008年,中国石化旗下的茂名石化开始进行改扩建,其炼油能力将由1350万吨/年扩大至2550万吨/年,在不久的将来也将进入世界最大炼厂行列。毋庸置疑,中国炼油行业正坚定地走在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分布在大江南北的约20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见表3),不仅使我国的原油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大幅提高,而且还将不断提升我国炼油业的国际竞争力。3.炼油装置结构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世界原油质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变重变劣,硫含量和金属含量越来越高,加工难度越来越大;而市场对轻质石油产品、低硫和无硫的清洁燃料、优质石油化工原料、环境保护的要求则愈来愈迫切,标准愈来愈高。在此情况下,以欧美大炼油企业为先导,全球加强了原油深加工能力的建设和综合配套。全球加氢精制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从1992年的40.8%增至2003年的49.2%、2009年的54.7%,加氢裂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也从1992年的3.7%增至2003年的5.6%、2009年的6.5%。近几年,随着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炼油的加氢精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占原油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0年的15.55%上升到2005年的22.45%和2008年的30.87%(见表4),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4.克服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炼油业经历了由低走高、扭亏为盈的过程由于国内需求旺盛,近年来我国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持续稳定增长。2005-2008年,国内原油加工量由27287万吨增长到34148万吨,净增6861万吨,年均增长7.7%;国内成品油产量由17029万吨增长到20837万吨,净增3808万吨,年均增长6.9%。2008年国内炼油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1%,其中中国石油平均为95.6%,中国石化平均为90.6%,地方炼厂的原油加工量也显著增长。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持续高企、原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倒挂造成巨额政策性亏损,对我国炼油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国内油品需求增速有所减缓,但我国炼油工业克服各种负面影响,逆势上扬,在扭亏为盈的同时实现了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的双增长。自3月份后,2009年各月的原油加工量和开工负荷一直高于2008年各月(见图1)。全国炼厂的开工负荷总体上走出了一条低开高走的路线,从年初的71%上升到12月的88%,全年平均开工率为84%。2009年全国原油加工量为3.75亿吨,同比增长7.9%;汽油产量7195万吨,同比增长13.1%;柴油产量1.41亿吨,同比增长6%;成品油(汽、煤、柴油)总产量2.28亿吨,同比增长9.6%。2009年,由于国际油价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我国原油进口成本降低;加之国家自年初起出台并实施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直接带来了炼油成本的下降和盈利空间的扩大。2009年上半年,我国炼厂的平均炼油毛利在300元/吨左右;8、9、10三个月,由于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油价没有完全按照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执行,两大公司炼油板块的炼油毛利下降,并一度出现了亏损,但全年炼油利润总体实现了扭亏为盈。2009年我国炼油工业实现利润约800亿元,2008年与2007年相比则增加了1700亿元的亏损额。5.质量升级步伐加快,油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1)油品质量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生产清洁油品是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形势下,受环保法规要求和汽车行业对燃料质量要求趋严的推动,近年来全球车用汽油和柴油质量提升十分迅速,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也明显加快(分别见表5和表6)。新世纪以来,我国油品质量升级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2030年走过的道路。继1997年中国实现汽油无铅化之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了新的汽、柴油国家标准,将汽油硫含量从2000ppm降到800ppm,柴油硫含量从5000ppm降到2000ppm,对汽油中苯、烯烃和芳烃等杂质含量首次提出了限制要求。之后又经过短短两年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起,我国汽油硫含量进一步降至500ppm。2008年3月,北京率先实施了相当于欧IV标准的汽油DB11/238-2007标准、柴油DB11/239-2007标准,车用汽柴油硫含量均降至50ppm,达到超清洁燃料水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