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学德国神经精神病学家克雷培林对世界精神病学影响最大的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第十版第五章(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精神症状的本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是大脑功能障碍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大脑结构的改变,如阿尔茨海默病2.脑血管疾病所致,如脑血管病变的多发性梗塞性痴呆3.颅脑外伤所致的精神障碍4.颅脑占位性病变所致5.颅内感染所致6.大脑代谢或生化病变所致7.目前病因或发病机制不明的所谓“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符合2.精神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3.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4.症状出现多伴痛苦体验5.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按照心理过程来归类于分析精神症状,可分为认知(感知觉、注意、思维、智能等);情感、意志行为一、认知障碍感知觉及其障碍: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感知觉综合障碍1.感觉障碍: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性状、重量、气味等)(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增加,多见于焦虑症的患者(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降低,甚至不产生任何感觉,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木僵状态(3)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患者对此种感觉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如不明部位的内脏牵拉、挤压、撕扯、游走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器质性精神疾病、躯体形式障碍等2.知觉障碍:指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1)错觉:把实际为A的东西误认为B,常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焦虑症等(2)幻觉:没有客观刺激而出现的类似知觉。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与内感不适相对,患者可明确描述、真性幻觉、假性幻觉3.感知综合障碍: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整体能正确认识,但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发生错误感知(1)空间感知综合障碍(2)时间感知综合障碍(3)运动感知综合障碍(4)非真实感思维障碍: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1.联想障碍:联想即由一件事想起另一件事,联想障碍通常是指联想的速度、数量、结果、表达形式发生障碍(1)思维速度和量的异常①思维奔逸:指联想的速度加快②思维迟缓:与思维奔逸相对,指联想的的速度减慢③思维贫乏:不同于思维迟缓,指的是联想数量减少(2)联想连贯性异常①思维松弛②思维破裂③思维不连贯(3)联想途径异常①病理性赘述②思维中断(4)联想形式障碍①持续语言②重复语言③刻板语言④模仿语言(5)思维自主性异常①思想被强加(思维插入)②思维云集③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2.思维逻辑障碍①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如某病人走路一定要走左边,代表自己是“左派”②词语新作③逻辑倒错:推理缺乏逻辑性④矛盾观念(矛盾思维,对立思维)3.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病理性的歪曲信念,坚信不移,不接受事物与理性的纠正(1)关系妄想:将环境中与其无关的事物坚信为与其有关(2)被害妄想:认为自己受到了迫害、诽谤、谣言中伤、放毒等(3)影响妄想:坚信自己的心理及行为活动受到某种特殊东西或仪器的干扰与控制(4)被洞悉感:坚信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知道了(5)释义妄想: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6)夸大妄想:坚信自己具有明显超过实际的能力(7)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有某种严重罪行(8)嫉妒妄想:坚信自己的爱人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9)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4.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关的思维障碍(1)妄想性知觉(2)妄想性情绪(3)妄想性回忆注意障碍:个体活动过程中的精神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集中性与指向性1.注意增强2.注意涣散3.注意减退4.注意转移5.注意狭窄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2.记忆减退3.遗忘4.错构:是记忆的错误,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件,在发生的地点、情节、特别是在时间上出现错误回忆,并坚信不疑5.虚构: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时间来填补自己身经历的记忆缺损6.似曾相识感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2.痴呆(1)假性痴呆:心因性精神障碍(2)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而能正确解决(3)童样痴呆(4)抑郁性假性痴呆定向力障碍1.对环境的定向障碍(1)时间定向障碍(2)地点定向或空间定向障碍(3)人物定向障碍2.自我定向障碍:包括对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及职业等状况的认识发生障碍意识障碍1.以意识清晰度下降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2.以意识内容变化为主的意识障碍:谵妄状态、梦样状态、朦胧状态3.自我意识障碍:(1)人格解体:觉得自己魂飞魄散,察觉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障碍(2)双重人格(3)交替人格(4)人格转换自知力障碍: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致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1.对疾病的认识,承认有病2.对症状的认识,能正确分便和描述3.对治疗的认识,存在治疗依从性情感障碍: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1.情感性质的改变(1)情感高涨(2)欣快(3)情绪低落(4)焦虑(5)恐惧2.情感稳定性的改变(1)情感淡漠: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患者表情平淡,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与外部的非语言情绪表现,如面部表情与肢体表情动作(2)情感麻木:指在强烈精神刺激下引起的暂时性情感反应的抑制状态(3)情感脆弱(4)情感爆发(5)病理性激情(6)易激惹性3.情感协调性障碍(1)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2)情感幼稚:指承认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一般幼稚(3)矛盾情感(4)被强加的情感:患者所体验到的情感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外界力量强加的(5)病理性心境恶劣:植物外界任何原因而出现的短暂的心境低沉意志障碍:意志是指人们自觉的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1.意志障碍(1)意志增强:(2)意志减弱(3)意志缺乏(4)矛盾意向2.动作与行为障碍(1)精神运动性兴奋:①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②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2)精神运动性抑制:①木僵;②蜡样屈曲;③缄默症;④违拗症;⑤刻板动作;⑥模仿动作;⑦作态第三章精神科护理技能治疗性护患关系的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护士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与患者接触沟通所形成的关系称为治疗性护患关系建立治疗性护患关系的要求1.了解掌握患者基本情况:一般情况;疾病情况2.建立护患关系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大脑功能紊乱;就想躯体疾病所有有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一样,无好坏之分,无对错之分,与道德人品无关,不能以常人的标准来评定(2)尊重患者人格,做到平等对待,不歧视(3)体会患者心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4)持续性与一致性的态度,一致性是指护士对患者维持相同的基本态度,并以一致性的态度处理问题;持续性是指在患者住院期间应有相对固定的护士与患者经常接触沟通,形成一种循序渐进的沟通方式(5)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观察力暴力行为的防范和护理短期护理目标1.患者能够叙述导致暴力行为的原因和感受2.患者显示出语言攻击性行为减少或消失3.患者能应用已学技巧控制暴力行为4.患者没有发生暴力行为长期护理目标患者能控制暴力行为,不发生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护理措施1.对暴力行为的预防(1)合理安置:喧哗拥挤的环境往往使患者心情烦躁,诱发暴力行为的发生,这类患者要安置在安静、宽敞、明亮、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并与其他兴奋冲动的患者分开安置(2)注意观察病情:仔细观察病人,力争在患者出现暴力行为症状之前及时发现及处理。掌握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征兆,及时加以预防(3)减少诱因:在于患者沟通交流时避免刺激性语言,提供治疗及护理前,充分的告知患者取得同意;尊重患者不与其发生争执;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工娱活动(4)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无法自控时救助医护人员帮助(5)控制精神症状:把患者的暴力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6)控制沟通交流方式:对待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接受治疗的患者避免食用命令性语言,切忌言语动作简单生硬,态度应和蔼;避免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并调节身体位置,平视患者的眼睛,使患者感觉是平等的交流(7)加强人员培训: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2.暴力行为发生时的处理(1)寻求帮助,有效控制局面:首先呼叫其他工作人员寻求援助,保持与患者安全距离1米,从背后或侧面组织患者的冲动行为,切不可迎面阻拦;用简单、清楚、直接的语言提醒患者暴力行为的结果(2)巧夺危险物品,行动果断迅速:趁其不备时拿去,行动要果断,不可用强制的方法,硬行夺取,以免激起伤人行为(3)心理疏导:通过表达对患者安全及行为的关心,缓解患者心理紧张,取得其信任(4)适当运用保护性约束:向患者解释约束原因,及时做好保护性月素的患者的安全保护工作3.暴力行为发生后的护理措施(1)评估暴力行为与激发情境的关系(2)寻找暴力行为与激发情境之间联系的突破点,使两者最终挂钩(3)建立新的行为反应方式(4)药物控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及治疗方案(5)根据患者的个体文化背景及特长爱好,编排患者日间活动程序,安排其参加工娱治疗项目,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应对及处理技巧自杀行为的防范与护理短期护理目标1.患者在治疗期内不再伤害自己2.患者能够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并向医护人员讲述3.患者人际关系有所改善长期护理目标1.患者不再有自杀意向,无自我伤害行为2.对自己的生活有正向的认识,并能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3.能够掌握良好的应对技巧,以取代自我伤害行为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1)与患者建立治疗性信任关系(2)患者在住院期间尽量安排患者与家属及朋友多接触,减少患者与他人隔离的感觉(3)及时解决患者的心理压力,随时进行心理咨询,让其充分表达内心世界或进行自我批评,提高发泄、内疚等情感机会(4)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可与患者讨论自杀的问题2.安全护理(1)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病房,在护理人员视线范围内,保持病室环境良好(2)密切观察患者自杀的先兆症状(3)严格执行护理巡视制度(4)要加强对病房实施安全监察,严格做好药品及危险物品的保管工作,杜绝不安全因素3.对严重自伤自杀行为患者的护理(1)将患者安置在重病室,进行一对一的守护,清查各种危险物品,并经常检查患者身上及床单位上有无危险物品或遗书和字条等(2)连续评估自杀的危险性(3)保证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4)一旦发生自伤自杀,应立即隔离患者进行抢救4.生活护理:保证适当的营养;保证睡眠与休息;观察患者的排泄;适当参加活动锻炼5.健康教育(1)向患者讲解心情低落、悲观绝望是抑郁发作所致,指导患者正确表达内心体验和感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教会患者采用以下方法减少焦虑、悲哀、抑郁情绪:①参加患者喜欢的活动;②音乐放松疗法;③向医护人员倾诉,寻求心理支持;④适当的体育活动(2)教会患者运用沟通的交流技巧,以获取家属的理解或请求专业帮助(3)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4)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用药(5)教会患者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6)与患者仪器分析压力源,评估患者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协助患者找出不和现实的理念,改变其对压力的片面认识与感受,寻求有效的调试方法:①学习问题解决法;②选择妥协或接受的方法应对压力;③寻求适当的支持系统;④配合医生进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以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7)引导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8)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如何早期确认自杀意图的征兆,针对患者个体分析早期征象,指出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存在出走行为的防范与护理护理措施1.出走的预防(1)与患者建立治疗性的信任关系(2)给患者创造舒适的修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