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及增强政治认同的途径【摘要】: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政治稳定;途径一、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何谓政治认同?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一书中,在对城邦政治的合法性进行分析时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进而他又指出:“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还是“愿意维持其政”,都是在表明人们对政治的一种认同状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由此可知,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归属感,既表现为对由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等所构成的政治系统及其政治统治状态的信任、理解、赞同和支持,也表现为对为政治系统奠基的政治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的信念和信仰。简言之,政治认同就是人们对政府或政权及其意识形态体系的信任或信仰。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也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基础。(一)、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任何政权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竭力加以证明和维护的重要问题。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当大多数民众认为政府实施统治是正当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时候,民众对政府的统治会自觉加以服从。对统治者而言,合法性意味着“统治的权利”,即权威性;对被统治者而言,合法性则意味着自愿接受统治者的统治与治理,即自愿性。两者归结到一起,政治合法性都指向被统治者的政治认同。因而,政治系统要获得政治合法性,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二)、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政治稳定是每一个政治体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这种意愿即政治认同。政治统治应该符合民意,而民意实质上就是公民的一种政治认同情感。政治统治除了需要制度、法律等,同时还必须获得公民广泛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说明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能起到深度支持作用。1、政治认同的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的关系。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认同、疏离和对抗。从政治认同的程度或状态分析,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与不认同。如果再细致的区分,它又分为高度认同、基本认同、虚假认同、低度认同、不认同等形式。对于政治共同体来说,政治认同的程度与范围关系到政治系统的持续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高度的认同可以使政治共同体的规则在公民群体间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遵守,使之在面对利益分化与资源整合的现实条件下,宽容对待差异,共同体验和谐。高度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统治的热情而又广泛的支持,但是在人类政治生活中,高度认同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也是比较罕见的。在政治生活中,期待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全体一致,任何时候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基本认同就成了政治认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认同形式。虚假认同或危机性认同是公民对政治认同度比较低的一种状态,其中政治冷漠是危机性认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政治冷漠是指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情感。政治不认同即政治系统的成员对该政治系统根本不支持的问题。政治认同度高低是政治稳定的感应器和风向标,政治认同度对政治发展具有一种评价预警功能。人们对政治系统看法,是政治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中,看法或政治感情的状态,也许是对其政治系统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测试。2、政治认同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虽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但不是无条件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区分。政治认同的内容可分为健康或不健康的内容,所谓健康的内容是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公民认同健康的内容属于理性认同。所谓不健康的内容是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而公民认同不健康的内容则属于盲目认同或盲从。另外,政治认同主体本身也有一个数量问题,政治认同的类型可分为少数人的认同与多数人的认同,多数人的认同一般被称为民意。但是,被称为民意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托克威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例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政府就是符合了当时所谓的“民意”,在大多数公众高度政治认同情况下而“合法”上台的。“政府只建立在民意之上;这个原则既应用于最自由和最得民心的政府,也应用于最专制和最渎武的政府。”因此,我们对待政治认同问题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不仅要看到政治认同的量,而且还要看到其质的内容。3、政治认同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稳定有静态与动态、刚性与柔性之分,而动态与柔性的政治稳定才是高质量的政治稳定。从政治认同产生形式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消极认同是在制度和权力等外力强制作用下产生的,消极认同即服从,而服从是在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是在不可抗拒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它是一种不情愿的或不自觉的顺从,而顺从可能是个人或整个群体纯粹出自机会主义的结果,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奉承,也可能出自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言听计从,也可能由于个人的软弱和束手无策,不可避免地加以忍受的结果。消极认同作用下的政治稳定是表面层次的,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政权崩溃等剧烈的社会不稳定的出现,这是因为政治认同具有潜隐性。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它往往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有时候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政治认同有时还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政治认同有虚假认同等多种形式,人们从外观也很难察觉或捕捉到,只有透过各种各样纷杂的表象才有可能发现公众内心的那份政治情感。积极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积极认同即自觉认同。积极认同也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的对象则是权威。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衡量政治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把标尺,在不同时代去衡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如果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方式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二、增强政治认同的途径增强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一)、加强经济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而,经济的发展对政治认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源泉。邓小平对此明确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1、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众政治认同度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反对公有制为主体、鼓吹私有化,否则将使社会的性质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危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2)、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3)、要推动政府角色的调整和转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而使市场经济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2、必须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要破除官员考核标准的“唯GDP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面存在着“唯GDP主义”的倾向,导致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重复盲目建设、资源严重浪费、收入分配失衡、发展难以持续等种种不良后果。因而,要破除官员考核标准的“唯GDP主义”,确立能够提高民众幸福感和政治认同的官员考核新标准。(2)、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4)、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强民主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实现充分的民主政治,既是民众政治认同的现实体现,同时也是民众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因而,在政治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消除各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以构筑民众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次把国家的一切权力交由人民掌握,从制度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不完善,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腐败问题还严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时俱进地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渠道,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实现我国民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必须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民众的政治参与最终可能会落空。2、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因而,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当代中国,构筑民众的政治认同,除了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外,还离不开一定的思想理念基础,而这需要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或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来源。统治阶级要维持统治,必须加大传播主导政治思想,灌输主导政治价值观念的力度,实现与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的大众化,深化民众对政治统治、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构建起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在当前条件下,为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必须建立健全并贯彻执行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制度,如法规保证制度、领导与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财政支持制度、传媒宣传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是来自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最终都要付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