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创新成熟----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评析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原则,以服务选拔为导向,试题学科特点明显,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的培养。阅读量减少,阅读难度降低的特点继续保留,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传统风格在延续,知识考查学术化和隐性化倾向明显。笔者将从试卷形式和内容两大方面加以分析,不妥之处,还望业内方家巨擘指正。(一)试卷形式1.从试卷结构上看,略有变化。由于政治科目多加了一道主观题,历史学科必做题的主观题的题号顺序自然顺延,选做题由于考纲变化,有原先的4道变为3道,即删去了对选修二模块的考查。2.从试题分值来看,无大变化。从通史角度看,以选择题为例,中国古代史4题,16分;中国近代史3题,12分;中国现代史1题,4分;世界古代史1题,4分;世界近代史1题,4分;世界现代史2题,8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占20分左右,必修2占20分左右;必修3占比8分左右,必修1和必修2仍是考查的重点。3.从考点分布来看,重点未变。仍以选择题为例,中国古代史中分封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封建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中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经济体制改革,世界史的人文主义、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当代世界格局演变,都选择了历史教学中重点知识模块,同时也是历来高考备考中的高频考点。4.从题目设计上看,较大变化。2017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格成为了命题人的“新宠”。选择题中25、26、33题,均采用不同方式的表格直接入题,并且打破常规的将题目的设问置于表格之下。非选择题中的42题(即往年的41题)也是在一再“变脸”的传统下,采用了文字型表格的形式,将中外历史以对比的形式呈现给考生。表格型材料,一直是历史试题中非文字题目的“主打”。它通过呈现不同的数字或文字,有利于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合理、完整的解读能力。除表格型材料外,今年历史试题的第34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考查苏联工业化这一主干知识。漫画类题目在全国卷中极少出现,这一次闪亮出场,为整个试卷注入了新鲜感。历史题材的漫画,因其形式活泼和寓意深刻一直深受历史教学界和命题专家的垂青,从2017年试卷的34题来看,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较高。(二)试卷内容1.突出时代特征,考查主干知识笔者对全国Ⅰ卷进行一番梳理,列表如下。题号考查切入点主干知识时代特征24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封制分封制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25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郡国并行制推恩令汉代中央集权加强33英国国民收入和工人实际工资变化对比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35七国集团发展到二十国集团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2.凸显核心价值,彰显文化魅力今年的历史试题通过选取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如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凸显了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也是对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回应。历史试题还注重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如全国I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国考的形式呈现,彰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充满张力。3.渗透全球史观,强调国际视野当今,各地区、各民族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全球化不可逆转。从全球化视角审视我国的历史教育,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拓宽中学生的国际视野,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以往全国Ⅰ卷历史试题一般只在材料题的考查中用“古今对比和中外关联”对此有所体现,但像2017年这样在选择题、必做材料题和选做题处处侧重考查中外关联是非常罕见的,这正体现了命题者希望通过高考来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在实践中重视中外历史的关联,不仅要从中国的视野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更要从世界的视野来看中国历史的变迁。具体来说,在选择题方面,如第31题考查了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同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的关联,第35题考查了中国在世界经济新秩序变迁中的作用变化。在必做材料题方面,如第40题通过考查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的促进作用,比较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引导考生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第46题考查了1943年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的内容,通过要求考生分析《开罗宣言》有关中国领土问题的历史意义和开罗会议体现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帮助考生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是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演进的。4.完善考查途径,凸显选拔功能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础性而言,历史试题设计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如全国I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如全国I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还比如,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涉及到的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5.落实考纲要求,引领历史教学通过对修订后的《考试大纲》的解读,不难发现,考纲体现了对史学概念的考查要求,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以全国I卷第26题为例,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这个题本身并不难,要求学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这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历史试题的学术性倾向也间接落实了考纲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近三年来材料分析题这类题目的出处几乎都是来自于一些专著或者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比如今年的材料分析题两道大题的出处,一道材料是来自于公司制度史,一道是来自于外交史,这些材料的专著性、学术性色彩浓厚。命题专家把现行大学通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史观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前移到高考试题中,这对中学历史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起到了引领作用。对教师而言,要密切关注历史学术前沿动态并有选择性的内化到日常的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中去;对学生而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历史知识夯实学牢固了之后外化到解答高层次的历史试题上来。(三)结语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准确把握《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新变化,明确教学的方向,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要注意加强学生历史主干知识的扎实掌握,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强化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养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在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