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实际上,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就是人化自然的过程,目的在于使自然更适应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从自然界中分化、独立的根本动力。因为劳动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特征,而且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无论是诸如手脚分工、直立行走、人脑的复杂构造等人的生物特征的形成,还是诸如语言、思维、道德等人的社会特征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指出,高等动物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意识”,但这仅仅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本能;也利用一定的工具,但这仅仅局限于自身的器官和自然界现成的材料;也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与自然界对它的影响相比微不足道。而人的劳动不仅有目的有计划,而且这目的既是获取“生存资料”,也包括获取“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这计划在人离开动物愈远时愈能实现;人的劳动要使用工具,但主要是使用自己加工制造的工具;人的劳动也对自然界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大到使人类能够制服和控制自然。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马克思早就预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因为他看到了劳动过程所蕴涵的两重性。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活动。劳动的社会形式可以有助于这种物质变换的顺利实现,促成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可能以扭曲的形式实现这种物质变换,导致人与自然的分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这个范畴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和自然界是一体的,劳动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需要,是一种自愿的活动。人只有通过实践劳动才能实现与自然界的真正统一。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成为人们不自愿的活动,成为一种被迫的强制劳动,一旦强制条件停止,人们就会逃避劳动,这就改变了劳动对人的意义,也违背了人与自然本应有的整体性关系,既造成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被扰乱,也造成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扭曲。同时,也损害了人类自身。人的生活,就是通过生产劳动这个中介,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一方面获得自然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把消费中不需要的废弃物返回自然。它们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劳动不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它更具有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趋向合理发展、良性循环的作用。但是在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下,对人有害、短期内又难以被自然界通过物质变换来解体的废弃物被大量地排向自然界,扰乱和破坏了自然循环,既损害了自然界,也损害了人类自身。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残人的一面。按照马克思当年的构想,要克服异化劳动,就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要实现共产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无止境地获取利润是人对自然破坏性开采、自然界生态平衡破坏、自我净化调节功能减弱的根本性原因。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制度,只有把生态革命和社会革命相联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使自然界真正复活”,“使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的历史使命。3、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受到人的价值观念、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水平的制约,也受到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在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历史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时期对自然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人与自然保持了一种原始的和谐的关系。人作为生产者直接和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发生联系。到了工业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大幅提升,然而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逐渐尖锐。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全球流行,随着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根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不断加速,他们的关系也在不断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对自然的利用呈现日益加大的趋势,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加速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与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们不可能对物质生产以及其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因而也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出路。在追逐剩余价值为生产的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自然和人之间相互伤害。“要消灭这种新的恶性循环,要消灭这个不断重新产生的现代工业的矛盾,又只有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恩格斯的这一重要观点为我们解决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指明了方向:建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通过整体规划对人的物质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既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又保证人类的直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对私有制扬弃的真正自由王国。在共产主义社会,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和谐。二、马克思生态观评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了空前对立和全球生态危机,人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回归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决定作用的理论,显现出普遍与长远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1.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当前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不同,是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具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脱离自然、超越自然。因此,人类要想有效的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自觉的调节自身的实践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高阶段,人类可以在自然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然而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从自然界攫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资源,自然界成为人类无节制征服和索取的对象,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放弃传统工业文明的观念,实现生态文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应该摆正自己在自然界当中的位置,关爱自然。今天,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类不可能像征服者那样对自然发号施令。在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增长的条件下,人类更应该自觉的承担起调节人与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责任。2、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传统的发展观将当代与未来割裂开来,认为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没有辩证地看待人类对然界的利用和保护、索取与补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则强调要坚持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其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人与人和谐的内在统一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前提。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人是发展的主体,但不是发展的主人,人的发展应该建立在自然发展的基础之上,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