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何文模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所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的词源和词义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哲学与世界观(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3)哲学与具体科学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得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唯物主义的基本(历史)形态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四、哲学上的“两个对子”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斗争2、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分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辩证法。(2)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2、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进行了批判继承。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从本质特征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2、从内容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3、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4、从功能作用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有力武器。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的革命性变革。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1、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科技发展的高速度。(2)科技运用的综合性。(3)科技渗透的广泛性。2、现代科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1)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2)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3)现代科技提出的许多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有助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理想信仰。2、有助于掌握现代科学方法,提高思维水平。3、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好价值取向。二、树立科学的态度1、要确立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科学态度。2、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种错误倾向。三、发扬优良的学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方法。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2、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3、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演变过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1、恩格斯对物质范畴的探索2、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3、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什么是运动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凡物质皆运动(2)凡运动皆物质的运动3、相对静止(1)什么是相对静止(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四、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1)时间的含义和特点(2)空间的含义和特点2、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空。(2)时空也离不开物质运动。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同物质和运动的特性一样,时空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特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形态和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可变的、有条件的。4、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什么是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2)时间和空间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3)承认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意义。第二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及其基本特征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指人们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实践是感性的物质活动(2)实践是能动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二、实践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功能(1)创造客体价值(2)优化主体2、实践的基本形式(1)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2)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3)科学实验活动三、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1、什么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2、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意识是整个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过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环节: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环节:从高等动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2、意识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社会劳动不仅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也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第一,生产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和客观需要。第二,社会劳动使语言得以产生,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第三,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促进了意识的发展。二、意识的本质1、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从意识的来源和内容来看,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一方面,意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三、意识的作用1、什么是意识的作用2、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1)目的性和计划性。(2)主动创造性。(3)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4)对人的生理的调节和控制。3、怎样正确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1)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首要条件(2)依赖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3)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根本途径(4)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与所处环境的密切关系四、意识和人工智能1、什么是人工智能2、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2、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什么是客观规律2、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2、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系。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及其特点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既是客观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2、联系的条件性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1、系统及其特点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3、系统论的哲学意义四、坚持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2、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这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决定的。(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三、两种发展观对立的表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是否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2、是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3、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们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四、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1、什么是规律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2)重复性;(3)普遍性。3、规律的类型和层次(1)规律的类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2)规律的层次: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质(2)量(3)度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最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d、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第一,部分质变,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第二,量的扩张过程(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理论意义b、现实意义3、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形式(1)量变的基本形式(2)质变的基本形式二、对立统一规律1、什么是矛盾(1)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a、什么是同一性和斗争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承认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意义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起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a、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任何具体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a、什么是内因和外因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理论意义: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第二,现实意义: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承认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意义(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理论意义第二,现实意义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1)什么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关系2、辩证否定观(1)什么是辩证否定a、自我否定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辩证否定的两个重要特点c、扬弃(2)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3)承认和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3、否定之否定4、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具体道路(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曲折的5、批判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6、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第四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1)主体的含义、属性和基本形式a、主体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