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0月第5期 *收稿日期:2009-09-05作者简介:林 建(1982-),男,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工作部,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公共管理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建设。对厦门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林 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工作部,福建福州350012) [摘 要]《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为厦门市的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加快厦门市的文化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精心谋划,强化以文立市战略,从文化产业的视觉思考和部署厦门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格局,打好闽南文化牌,着力打造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全面推进厦门市新一轮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关键词]文化发展;文化立市;文化产业;闽南文化[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940(2009)05-0014-04 一、缘起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从文化的意义上来思考城市建设的目标,从文化的资源上来把握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文化的战略上来推动城市财富的增值,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共识。伦敦在2003年提出《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建设计划;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形成了《文艺复兴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要把这个数百万人口的亚洲都市,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和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濒临地中海的巴塞罗那提出了“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口号,要把一系列文化项目作为它建设“知识都市”的有力引擎;而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大都市,纽约的市政当局和社会精英早就提出,文化是纽约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保持纽约作为美国文化中心和媒体中心城市的地位。厦门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是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同时是全国首批实行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经济迅猛发展,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对于现代化城市而言,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两大重要发展指标。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指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新的大好环境下,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规划构建起一个与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进而推动厦门市更好更快发展,是厦门市亟待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新任务、新课题。二、厦门市文化发展分析分析法(也称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在现在的战略规划报告里,已被广泛运用。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实际上,分析就是通过综合、概括和比较研究对象的内外部条件,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本文借助分析法对厦门市文化发展的现状作一个系统的分析。(一)优势()厦门市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祖国东南沿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厦门市在文化发展上同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文化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优势、人文资源优势和文化环境优势等方面:142009年10月第5期 对厦门市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1.文化区位优势。厦门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联结点和“环太平洋文化圈”中一个重要文化点。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地位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为文化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厦门还是海峡西岸最重要的信息港、金融港,是全国网络游戏产业的“发祥地”,是各类文化领域人才集聚地。厦门与台湾、香港等周边创意产业中心交往便捷,特别是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极其巨大的合作与互补空间。同时,厦门市对台间旅游业与休闲文化交流合作紧密,前景广阔。2.经济发展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文化需求与消费潜力强劲。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末厦门常住人口249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60.02亿元。与此同时,厦门市文化产品在个人和家庭消费中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厦门市文化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厦门市进一步加大了文化方面投入,这也为厦门市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人文资源优势。厦门市自晋太康三年(282年)建城至今,既是闽南文化的中心城市,又是海洋文化的先行先试者。1700多年来,在文化上形成了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这一独特的优秀文化传统。延平文化、海洋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等无不是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结晶。厦门市拥有全国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市民的人文素质较高。近年来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文化盛宴以及摘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桂冠,进一步提升了厦门的文化品味。4.文化环境优势。近年来,厦门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广播、无线电视、互联网络已基本覆盖厦门全市,已基本建成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群众文化网络。厦门市文化经营产业产值大幅提升,对外图书交流、印刷业、旅游业等都走在全省前列。(二)劣势()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有两面性,应该辩正地看待问题。厦门市文化发展在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1.发展文化观念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由于过于看重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化建设,缺少中长期的文化发展规划。在文化发展上,过于调强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文化投入也相对不足,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文化产业体系不健全。厦门市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产业链不完整,文化经营企业量小、科技含量低、名优品牌少,文化中介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文化体制改革落后,文化单位行政色彩浓厚,文化投融资渠道还不畅通,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投入,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还刚起步,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还不具备文化市场所必需的资本扩张能力。同时高层次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才的使用和引培机制还不完善,也是影响厦门市文化发展的重要障碍。3.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落后。文化投入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现象,岛内外之间、城镇之间发展差距大。农村地区文化设备老化,服务不完善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机遇()厦门市在大力发展文化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1.国家文化发展政策带来机遇。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增强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2003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试点,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积取了丰富的经验、教训。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为厦门市的文化事业改革指引了方向。《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里指出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厦门文化产业发展首当其冲。2.市委、市政府大力作为,助推发展。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工作,提出了以文立市战略,并把文化建设纳入“十一”发展规划中,持续推进“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15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0月第5期建设,主动承接台湾文化产业转移的机会,促进了厦门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3.社会各界的齐力推动,促进发展。厦门民营企业众志成城,力争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油画、漆画、印刷业初展实力,创意产业蓄势而发,共同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的美丽画面。(四)挑战()在为诸多优势而欢欣鼓舞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着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挑战。1.发达国家的文化冲击。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起步早,规模大,具有经济总量、资金、技术、人才、项目选择等重要优势,文化产业极为强势。当前,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我国政府的保护措施逐步取消,全面融入全球的竞争,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特别是厦门作为高度开放的城市,冲击和挤压越发严重。2.国内先进地区的强力竞争。北京、上海、大连、长沙、广州等城市,走在文化发展队伍的前列,优化了各种发展条件,形成了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资本、企业、技术、人才等,使厦门的文化发展处于强力竞争之中。通过对厦门市文化发展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厦门文化发展优势与劣势共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要克服了劣势就成就了优势,战胜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我们应立足了现实,认清不足,找准定位,寻求突破,奋发有为。三、厦门市文化发展的思路(一)以“以文立市”理念引领新一轮的文化大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元素,不仅能够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城市形象。只有具有高度文化底蕴的城市,才能与时俱进,更好地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积极而充满自信地参加国际竞争。厦门城市虽小,但以“以文立市”是有条件、有氛围、有基础的。确立“以文立市”的治市理念,不仅能推动厦门市的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更能够开拓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增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增强“大厦门”中心城市的凝聚力,造就经济与文化的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以文立市,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作为厦门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发展为先与以人为本相统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同时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面向市场,研究市民文化需求,提供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间的关系,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稳步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与国际先进文化发展接轨。要以人为本、突出和谐发展、突出科技创新、突出地方特色。要从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思考和部署厦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二)打好闽南文化牌,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和繁荣闽南文化,渊源流长,晋、唐时期,河洛文化随着中原移民的一起传入闽南地区,与当地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同时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吸收了闽南人民在开疆拓土、海外贸易、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逐渐形成的以汉文化为主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台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是古往今来厦门人所秉承、并不懈追求的。厚重的闽南文化底蕴是几千年历史赋予厦门的宝贵精神食粮,在发展厦门文化产业的时候,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闽南文化这个历史宝藏,大手笔运作,塑造现代文化与历史相融、闽南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汇的现代都市文化品质,形成和展示厦门文化的独特魅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公开场合多次指出:“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促进闽台交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百分之八十以上台湾居民的祖籍在福建,闽南话也是台湾的主要方言,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南音等都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些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在庆祝厦门市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的大会上也强调:“要发挥闽南文化的优势,大力促进闽台文化交流,提升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次,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162009年10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