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彼得原理的形成原因和克服方式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Laurence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例如,由技术专家来对项目组进行管理有明显的优势:他们熟悉本专业技术,因此不至于犯技术上的低级错误;能够指导下属的专业工作;易于和在团队中占大多数的成员(大多为专业人员)沟通并在他们中树立威信等等。然而,这些技术专家型项目经理所拥有的优势中也隐藏杀机:懂得项目所需要的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并不一定是他们最大的优点,相反有可能会是他们最大的弱点。彼得原理陷阱的产生主要是由企业的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和人员的晋升机制所产生的,曾几何时,有多少企业和事业单位只要员工有业绩、有成就就往管理岗位上升,往领导岗位上升,最明显的就是,现在各个名牌大学的校长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两院院士,可他们有多少人懂得管理?退一步说,即使他们懂得管理,那从事管理性的工作,对他们的本职工作??科学研究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提升的标准更需要重视潜力而不仅仅是业绩,应当以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为标准,而非仅仅在现在的岗位上是否出色该如何克服彼得原理,我认为没有根本的克服方法,只能尽量减小其危害,尽量避免其产生。经多次阅读思考,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1.考察一个人能否胜任更高的职位,可以采用临时的非正式的提拔来观察他的能力和表现,如设置代理职位等2.不仅要对被提拔人的现有工作有所关注,也要不失时机的培养其更高级别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充分告知其新岗位的要求及如何去做建立一整套的企业岗位培训机制,来加强各类人员的岗位知识,使他们能够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以期能够持续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岗位要求。3.时刻注意被提拔人的精神状态,遇到问题第一时间给予帮助,不要影响工作的积极性4.减少管理层级。一般的公办学校里,管理层级主要有这样几层:校级、中层、教研组长。一般中层以上的配置人数是学校教师总人数的20%左右,比如容量36个班级的学校配置校长1名,副校长3名,中层正职5-6名,中层副职5-6名,教研组长大学科设高低段各1名。而在某小学,管理层级只有两层,分别是管理团队和学科部长。管理团队由6名成员组成,分别是校长、副校长、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学中心主任、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和后勤服务中心主任。学科部设置了8个,分别代表各个学科。减去了中层这个管理层级后,学校的工作落地将会更加顺畅和便捷。管理层级缩减后,管理的职责就更加明确了。各个成员的管理团队只负责学校整个发展方向的确定和每学期、每学年学校工作的安排,以及和校外各级部门的对接等。而学科部则在学校管理团队总体的办学思路引领下,具体负责本学科各项日常工作的组织、开展和落地。学科部还需要做好本学科总体的发展规划构想。这样的一种管理配置模式下,管理团队更多的是思考和外联,学科部团队更多的是执行和落实。5.正确理解自己的位置,做合适自己的规划,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要多观察多思考将来可能会获得位置。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彼得原理,彼得定律新浪微博—宁波市蓝青小学的组建过程彼得原理带来的警示